-----
-----
【注释】
[1]据《左传》《世本》,向国姜姓,与许国、州国、申国同为炎帝之后。[3]据杜预注,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宣公四年(前605)、襄公二十年(前553)时向为莒邑,则前721年或之后莒灭向。
[1]据甲骨文,商代已有莒国,为东夷古国。据《左传》,莒国己姓。据《世本》,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据《通志·氏族略》,莒为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
[2]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莒为东夷强国。
◆归宁
[1]“归宁”最早见于《周南·葛覃》,毛传“宁,安也。父母在,则有时归宁耳”,则在西周时期即有出嫁女子回本家问父母安的礼俗。[2]据《邶风·泉水》诗序“卫女思归也,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也”,郑笺“国君夫人父母在则归宁,没则使大夫宁于兄弟”,父母在方可归宁。[3]《春秋左传》中多书出嫁女子回本家者,身份有国君夫人、卿夫人。如庄公二十七年“杞伯姬来”,僖公十四年“鄫季姬来宁”,僖公二十八年“杞伯姬来”,宣公五年“齐高固及子叔姬来”,宣公十六年“郯伯姬来归”,成公五年“杞叔姬来归”,文公十五年“齐人来归子叔姬”等。其中,庄公二十七年“杞伯姬来”为父母在归宁,僖公二十八年“杞伯姬来”为兄弟在归宁。[4]据《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诸侯夫人尊重,既嫁非有大故不得反,唯自大夫妻,虽无事岁一归宗”,而桓公十八年文姜归齐时是与鲁桓公同行,僖公五年“杞伯姬来朝其子”,是伯姬与其子俱来;僖公十四年“鄫季姬来宁”时“以鄫子之不朝也”,鲁僖公怒而止之;郯伯姬、杞叔姬、子叔姬来归是均被夫家休弃而大归。[5]由上述推测,春秋时期有出嫁女子回本家的礼俗,但有时间、条件限制。女子归前要取得夫家同意,归时与丈夫或儿子同行,且父母兄弟在才能归。国君夫人与卿大夫夫人归宁之制有差异。
◆向姜
[1]向姜为姜姓向国之女,春秋初年嫁与莒国国君。出嫁不久,“不安于莒”而归向,莒子伐向,以向姜归。[2]据春秋礼俗,向姜归于莒后可回向。但或归时莒子不同意,归时莒子不同行,故莒子伐向,后以向姜归。或莒有意因此而伐向,而使“向姜不安莒而归”。[3]据《左传·襄公十三年》“凡书取,言易也。用大师曰灭。弗地曰入”,据《公羊传·隐公二年》“莒人入向,入者何?得而不居也”,则虽莒伐向并入其国都,但并未占有向地,即前721年莒未灭向。据孔疏“将卑师少称人”,则莒伐向时所帅军队不多,仅为莒灭向前试探之举。[4]此次莒入伐起因于“向姜不安莒”,或婚后不安于东夷之俗,或急于归宁父母,或行为乖张任性,向姜因何不安,不得而知。
-----
-----
【资料】
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
——左传·隐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