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没白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367天!
这个周末,一刻都不得闲,跟着丁CEO满大街乱串,周日下午坐在他们家阁楼的天台,终于定下了某项启动计划。仰望苍穹,一大块乌云飘过,剩下的湛蓝格外清澈。
创业,这个臭了大街的词,是这些年褪色最快的一个词。在我看来,这才是正常的,因为创业本来就不该那么的神圣。
创业只是一种常态,一个小吃店、一个小杂货铺,卖个红薯、卖块烧饼都是创业,开创一个事业,开创自己的职业,本质上,都是创业。为什么创业?赚钱、养家、糊口而已,一开口就要改变世界,改造人类,那是痴人说梦。但把痴人说梦般的疯狂视为常态,似乎成为现在许多创业者的标配。脚踏实地想做一件事的人,现在反而没了话语权。
我个人觉得,回归常态,回归常识,做一个正常人,做一件正常事,而且认真用心去做,不套路别人,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凭这些人人可以理解的并不高深的价值观,就有开创一番属于自己事业的可能。
创业者,用好产品说话,用好观念布道。正如艾尔弗雷德·斯隆,领航通用30多年,让通用享誉全球,并完美的定义了职业经理人:领导力不是魅力,也不是公共关系,更不是表演,它是业绩,是始终如一的行动,是值得依赖。太多的创业者却偏离了这点,他们以表演为核心,以不知所云或者人云亦云的概念为先导,试图迷惑世界,当然也迷惑自己,成功的有几个?惨不忍睹。
我家楼下,之前有两个水果店,现在只剩下了一家。
一家,是一个漂亮姑娘开的,她特别能说,伶牙俐齿的,店铺装修的很文艺,逢年过节,还会做相应的氛围成列。刚开始,小区里的住户对她印象都很好,但后来越来越让人接受不了。她什么都挺好,就是不好好卖水果,本来三五分钟能达成的交易,她非得东拉西扯,跟你扯上半个小时,像极了互联网思维里,要保证用户待店的时长。有一次我跟她说,我买到好吃的当季水果,就像能听到采摘者富足的笑声,这样的水果、这样的感受才是最大的卖点。可能她没听懂,也或许听懂了根本不屑。她店里一概不卖价格低品质高的水果,只卖同类的进口水果,价格更高,品质却更低,当然,她的伶牙俐齿能把它们包装的很好。可小区的住户并不傻。
旁边还有一家早餐店,唉……小区的住户上辈子肯定集体干过什么缺德事,这个早餐店也是她的。有一次,我去买豆浆,再三提醒不要放糖,她的微笑很迷人,说,OK,我给你换台湾的糖。册那,谁能给我解释一下,台湾的糖难道不是糖?
后来,也就没有后来了,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这个姑娘是现在许多创业者的典型,有魅力、能公关、会表演,就是心里没有产品。没有业绩,套路再多,也不可能成功。
另一家,在第一家的对门。准确的说,没有店面,是一个流动摊,一位大爷,每天用单车载着两大筐当季的水果,从不主动打扰人,没人问,他就默默坐着看书,有人买,他就麻利地挑选,生意出奇的好,有时候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他不得不央求保安帮忙,以免造成踩踏。这位大爷实实在在的赚到了钱,模式简单、健康,市场大环境如何跌宕,都不会影响他卖他的水果。毕竟,我们每天都得吃点好水果。生意和利润,当然属于这种不背离常识的实干家。我想,生意,不就是解决顾客的需求吗?如果加上更好的观念作为附加值,这才是世界上最棒的生意。至于其他虚的,能少一点就少一点吧。
现在许多的创业者,可能瞧不上这个摆摊的大爷,觉得丢人,觉得创业是高大上的、是神圣的,于是一张嘴就是运营、概念、营销、融资、上市,居然还传成神圣的标准流程。
尼采有一句话说的好,一个人发神经不容易,一个群体,反而容易发神经。这种集体发神经的创业病,大家都静一静,凉一凉,回归到商业本质,当个正常人,你会发现,创业最需要的只是:简单的真诚。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