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纹石形式美鉴赏厘析
你很喜欢艺术吗?当你面对吴冠中的作品《交河故城》时,第一感就觉得它很美。它的美感来自画面块体排列的秩序与韵律,隐含规律性的组合形式。虽然它有主题,但主题已成为作品艺术审美的载体,你已感受到形式美才是作品表达的主旨。
在你欣赏长江画面石《冬天的白桦林》时,第一感就觉得它很美。它的美感不是因为林子是不是白桦树,走不走得进林子的空间里去,而是它的线条质感与疏密排列的秩序,带来一种轻音乐般的韵律。你知道画面的树林,只是表现形式美的载体。
还有这枚《寒塬霜色》,块体的组合变化,与色调的配合,让你感到一种形式之美。主题与意境变得那么不重要,只有一种视觉的顺畅,与心律的和谐,此时,你赏石审美的重心,是放在形式感上的。
那种形式美的图案没有走得进画面的意境,你最钟情的是欣赏主题与文化内涵的石头。于是,你换了一类石头,正在玩味《兰亭雅集》的意境和众多水墨人物的意味,感受他们或坐或立、或吟或啸、或唱或饮的生动姿态,沉浸于高士宴饮的风雅时,你的老师来了。来给你讲“图纹石的形式美鉴赏”来了。
他给你讲“形、质、色、纹的单一形式之美”,讲石形的端庄,讲石面的饱满,讲画面的完整,滔滔不绝。把图纹石基本要求给你一片一片切开来讲美感,教你找女朋友要搞清楚额头如何?眉毛如何?眼睛如何?鼻子如何?小嘴如何?还有下颏、颈、肩……
当你正在沉浸于《林湖幽境》的湖边林中小路踱步的惬意,你的老师指着石头画面对你说:“形、质、色、纹构成的画面符合形式美法则,是'变化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变化',在图纹石画面上的纹理、色彩须既有疏密、浓淡、虚实等的对比变化,以显得灵动;又有均衡、主辅、协调的统一,以显得和谐。“
你是不是觉得正确得无可挑剔?画面石鉴赏怎能离得开对构图布局的考量呢。
赏石的道理很深奥,甚至有些玄妙,需要静下来想一想。于是,你找到这枚《归嵩》画面意境的大树下,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领悟一些赏石的道理。
这时,你的老师来了。来给你讲解图纹石的“形、质、色、纹的单一形式美因子”,一定要稀少、仅见、要奇。
你下意识看看这个《归嵩》画面石,似乎它的形、质、色、纹四个方面,都够不上对石头“奇”的要求标准。这下你失去自信了吧?谁教你不好好学习赏石理论呢。
想不通不要紧,到《幽篁新霁》的竹林中去走走,那里空气清新,适合放松心境。
这时,你的老师来了,来给你分析这个石头画面是什么风格,油画是怎么回事,国画是怎么回事,水彩画是怎么回事,还有版画、蜡染、剪纸……
糟了,这个石头怎么一种艺术风格都挨不上?就觉得走进去,阳光照着人懒懒的。
这时,一阵晨风吹来……
晨风中,一个站在空中的智慧老人对你说:孩子,别傻啦,你老师说的都无比正确,但是,怎么能化为你的赏石审美能力呢?
你认真地捋了捋自己的思绪:老师著作等身,满腹经纶,桃李满天下。数十年的赏石实践与美学理论,怎么头头是道的文章,绕去绕来,总是离形式美核心问题隔着一层靴子,掻不到痒处,接不到地气。作为范例的石头并不能体现形式美的典型性,好似为形式美而形式美呢?莫非老师的书本美学理论,原本就没能化为他自己的审美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你在月光下思索,哦,对了!老师是把”美的形式“与”形式美“混在一起了,将图纹石鉴赏的基本原则,也即”美的形式“,细细地给你来个条分缕析,末了给弄了个时髦的标题。
图纹石赏玩,虽然包含着对石形石质、图案形式布局等基本要求,但那些都属于择石需要关注的基本点,属于”美的形式“。美的形式很少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研究对象,与”形式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不是一回事。图纹石的形式美,是依靠形式大于内容的表现打动人心的。那些被作为范例的,侧重欣赏主题内容、文化内涵与幽远意境的石头,其美的形式并非其赏玩价值的根本。
回顾本文前面三例赏玩的经历,你已经知道:图纹石“形式美”鉴赏,是受石头画面“形式美”的感动,而对石头画面形式表现的玩味,不应受到内容意境的吸引。
你终于明白:赏石,理论是那么的重要,又是那么的不重要!根本在于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博览的积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