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过程 殷墟历史与艺术价值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史学界、考古界震动一时的两大成果之一,便是对殷墟的发掘。为了保护殷墟文物不受盗墓者的破坏,通过对殷墟文物的研究,探索中华文化的源流,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家指导与参加下,从1928年8月一直持续到1937年春,总共对殷墟进行了15次的发掘工作,历时达十年之久。考古工作者克服困难,精心发掘,认真研究,在中华文化的源流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有突破性的重大考古成就。这一成就,在当时曾轰动世界文化界。郭沫若在40年代曾说:“我们要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那是丝毫也不算过分的。”①
在河南省和山东省的部分地区,特别是河南省的安阳,保留的商代遗迹最多,也最完整。殷墟是对这一地区商王朝遗迹的总称。
早在清代中期后的若干年内,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常在地里拾到一种奇形怪状的东西,它外表像龟甲兽骨,有些上面刻着无人能识的类似文字般的印迹,当时人就称这种怪物为“龙骨”。农民们拾到“龙骨”,就托收购药材的人带到北京或安国等地卖出,换些银钱维持生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北京任国子监祭酒的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偶然一个机会看到了这种所谓的“龙骨”后,确认其为可称无价之宝的殷代甲骨。在他的宣传下,殷代甲骨从此名扬天下。王懿荣生前收购了约1 500片甲骨。1900年,王氏去世。
江苏丹徒人刘鹗早在此前便开始注意收藏甲骨。王懿荣指出甲骨的价值后,他便派人前往河南求购甲骨。不久,刘鹗收藏的甲骨达到了3 000余片。王懿荣生前所藏甲骨的大部分,也变成了刘鹗的藏品。光绪二十九年(1903),刘鹗从其藏甲骨中选拓出1 058片,编成《铁云藏龟》一书,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甲骨文字的著录行世。光绪三十年(1904),孙诒让在此基础上写出了第一部研究甲骨文字的专著《契文举例》。甲骨文字的研究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后,把甲骨文字研究推向前进的一个重要人物是罗振玉。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又字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原籍浙江省绍兴府上虞县永丰乡,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罗振玉是近代金石学家的集大成者,他对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和敦煌遗书都有独到的研究。光绪三十二年(1906),罗振玉开始收集甲骨。光绪三十四年(1908),罗振玉访知安阳小屯为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订出这里是殷代晚期之故都,即古籍中所谓“殷墟”。纠正了唐代杜佑著《通典》以来将洹水之滨指为河亶甲城的谬误②。宣统三年(1911),罗振玉曾派家人赴河南安阳采掘并购买甲骨,总计收得甲骨数万片。民国元年(1912),罗振玉从其收集到的甲骨中选出3 000余片拓墨类次,编成《殷墟书契前编》20卷问世。辛亥革命后,罗振玉以前清遗老自居,避居日本不归。1914年,罗振玉在日本编成《殷墟书契菁华》。两年后,罗振玉又出版《殷墟书契后编》一书。罗振玉通过对甲骨文字的辨析,将研究的视角扩展到商代的文字、卜法、文化、礼制等问题上,并直接促成了后来对安阳殷墟的大规模发掘,为商代历史学、考古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③。
这一时期,除了罗振玉外,端方、霍保禄、王襄等人对甲骨文字的研究也颇有成绩。一些在华外国人如美国长老会驻山东潍县传教士方法敛,英国浸礼会驻青州传教士库寿龄、德国人威尔次、 日本人西林博、林泰辅等也收藏并研究甲骨。加拿大人明义士是外人收藏并研究甲骨成就最大的人,1914年,明义士在安阳做长老会牧师时就开始收藏甲骨,至1917年他共得到3万余片甲骨。当年,明义士从其收藏中选出2 369片,编印成《殷墟卜辞》一书,此书在上海印刷发行。
1899年到1928年的30年间,殷墟出土的甲骨约在十万余片左右,研究著述者络绎不绝。在罗振玉、孙诒让的影响下,陈憬、 日本人小岛佑马对商代社会经济进行了探讨;胡光炜、丁山对甲骨卜辞行例、字例、辞例、成语的研究取得进展;柯昌济、商承祚、陈邦福等人对甲骨文字的研究颇有心得;容庚、马衡、闻等人则在甲骨卜辞一般知识及其发现著录史的研究方面获得突破。
然而,利用甲骨文字为资料研究商代史、开辟金石学新天地的当推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浙江省海宁人,字静安,号观堂。自幼喜爱史书。1898年,王国维到上海入《时务报》任校对。工作之余入罗振玉开设的东文学社学习日语,与罗振玉相识。1901年,罗振玉资助王国维去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随罗振玉旅居日本京都,在罗氏影响下研究金石学,对甲骨、金文、简牍、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做出成就。从1915年至1927年间,王国维利用甲骨文资料写成了《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殷周制度论》等八篇论文,对殷周史地、礼制进行探讨。他考证了甲骨卜辞中王亥、王恒、上甲、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大乙唐、中宗祖乙和祖某父某兄某等先公先王之名,第一次证实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世系的可靠程度,并据卜辞加以订正。王氏还是提出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缀合的第一人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