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克星——猞猁,能够控制狼群数量,被称作狼大哥的猫科动物

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是动物界的两大猎食者群体,有人说猫科动物比较强,有人说犬科动物强,这两大团体也一直是处于竞争关系,都说“王者都是孤独的,弱者才会成群”,到底哪种动物比较强一些呢?今天就让这个猫科动物告诉你答案!

在我国的北方的一些地区,那里没有老虎的分布,于是另一种猫科动物就成为了那片天地当中的王者,它就是著名的“狼见愁”,狼见了都要发愁的——“猞猁”。

什么是猞猁?

猞猁,也被我们叫做山猫子,是一种分布在北温带寒冷地区的猫科动物,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同时还是罗马尼亚国兽,在我国猞猁还是二级保护动物,幸运的话在我国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河北等地区的山区当中能够看到猞猁的身影。

猞猁有着四大类,分别是(体型从大到小):欧亚猞猁、加拿大猞猁、伊利比亚猞猁、短尾猫。猞猁通有的特征是两边的耳朵上各有一簇小短毛,四肢较长,同时尾巴十分的短,这也是猞猁最明显的特征。

较长的四肢给予猞猁极强的跳跃能力,所以猞猁大多数的捕食方式都是采用扑倒猎物的方式。这么强大的跳跃能力也令猞猁能够快速的上树进行躲避威胁者。

有人说:猫科动物的尾巴是负责平衡的,猞猁的尾巴这么短,平衡能力很差,爬树能力肯定不行。

恰恰相反,猞猁爬树能力十分的优秀,经常还会在树上睡觉,伏击猎物,甚至还会利用强大的跳跃能力在树与树之间移动。

关于猞猁的尾巴,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猞猁的尾巴是因为在捕食时摆动会惊扰到猎物,从而影响捕食,所以就退化了;有的说长尾巴的猞猁都被虎、豹抓起来吃掉了,剩下的没有长尾巴的则活了下来。

猞猁在树上睡觉

当然我最认可的还是这种说法,猞猁生活的区域较为寒冷,一方面减少热量的损失,在寒冷的地区当中尾巴比较容易冻伤;而另一方面则是尾巴渐渐在猞猁的生活当中失去了作用,同时猞猁生活的环境当中灌木较多,脆弱的尾巴也比较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在物竞天择当中,猞猁的尾巴越来越短。

狼的克星

猫科动物的战斗力在猞猁的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一只体长在85厘米~110厘米间的伊利比亚猞猁竟能够单杀体型比自己大两倍,体重达到200KG的马鹿。

猞猁捕食马鹿会现在一旁埋伏,待到马鹿接近时,会一下纵身跳起抱住马鹿的头部,用自己的利牙狠狠的咬住马鹿的脖颈处,无论马鹿如何挣扎都不松口,最后因为流血过多,马鹿体力不支也只能倒下。

当然猞猁最强大的还要算能够控制附近地区当中狼群的数量。

论战斗力猞猁当然不如狼群,毕竟双拳难敌四手,猞猁见到狼群只有逃跑的份,但狼群并不容易对付猞猁,因为猞猁能够上树躲避,甚至在树与树之间移动。

打不过狼群该怎么办?猞猁十分的机智,擅长以游击战来对抗狼群。

狼群也有许多的弱点,比如外出狩猎的时候会将幼小的狼以及快要分娩的母狼留在安全的巢穴当中,但是在猞猁的觊觎下,只能沦为猞猁的猎物。

狼群当中还会出现一些独狼,它们或许是单独生活,或者是要去投靠其他的狼群。可是在路上却遇到了拦路猞猁,于是经过一番搏斗之后,要么成为猞猁的食物,要么因为受伤最终死在了路边。

一方面控制新成员加入狼群,一方面消除狼群当中的新生力量,猞猁这游击战的成果就是令狼群的数量不增反减。

所以狼群数的数量,猞猁说的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