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脱式“退隐”中保持战略清醒
在超脱式“退隐”中保持战略清醒
——《胜市正言》 再续二
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道家的无为似乎与退隐联系在一起,可以远离世俗的喧嚣,体悟自然;而企业家是“入世”的,不可能了无牵挂放荡江湖。不过,超脱式“退隐”是可能的,甚至可以真正进入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比如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在2015年与2016年之交的一期央视《遇见大咖》节目中,对有关他“游山玩水”的回应。王石承认喜欢登山、划艇等等体育项目,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履行职责,因为“没有任何人指责万科企业管理不成功,经营业绩不好。”王石不无有信心的说:这就是水平!评论者承认,这的确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
如果说王石式的“游山玩水”是对具体事务的超脱,这种“退隐”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在有关佛陀的故事中,佛陀的日课惊人。除了训练和尚以及处理教团的事务之外,还要维持从不间断的公开讲坛和个别咨询的工作,劝导迷惑的人,鼓励信徒,安慰哀伤的人。“人们不远千里从全国各地来到他面前提出问题,他都一律欢迎”。能够使他在巨大的佛事压力面前站得住的,乃是作为创造性基础的“退出与复返”模式。佛陀退隐了六年,而后回到世上45年。而且每一年都有所划分,9个月留在世间,随着就是雨季来临时跟他的和尚们作三个月的退隐。每日的周期也是按照这一模式安排的,一天要退隐三次,以便使注意力(通过沉思)回归于神圣的源头。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这一方面是为了充电,另一方面有助于对战略方向的冷静思考。
然而,超脱式“退隐”的效果不是凭当事人的个人好恶来判断的,需要正确把握。《周易》告诉我们:“好遯,君子吉,小人否”。其中的“遯”是《周易》第三十三卦的卦名,意为隐退,又为遁的异体字。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喜欢隐遁,在君子那里是吉利的,对小人则不利。而“遯”与“遁”(逃遁)的相通就足以说明,归隐或者隐退之类即使对于君子也未必是好事,关键要看选择隐退的动机、时机等等是否正确。比如李宁公司的李宁,一度与企业经营保持着一种游离关系。这无可厚非,然而公司的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情况下,退隐、抽身等类似的字眼如果与李宁挥之不去,且公司难以走出困境,那很可能是战略迷茫的表现。只有走出这种迷茫,李宁公司的前景才会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