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的两次运河之旅
利玛窦的两次运河之旅
1601年初,已经久未上朝的万历皇帝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前些时日,自己看到过一份奏折,说是有个外国人从南方一路赶来京城,目的是给皇帝贡献一个特别的礼物——一座自鸣钟。万历皇帝问身边的太监:这座钟在哪儿呢?太监答道:陛下,那份奏折您都没批复,外国人哪儿敢随便进京,更别提钟了。万历立刻指示,让这个外国人赶快来北京,把礼物送来。
万历不知道,这个要给他“送钟”的外国人,已经在天津一个阴冷的小庙里关了很久了。
一
这个外国人,叫玛提欧·利奇,中文名叫利玛窦,是意大利耶稣会派来中国的传教士。万历十年(1582年),利玛窦抵达澳门,并先后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等地传教,结识了不少中国官员和朋友。他觉得,要把传教事业发扬光大,最重要是要获得中国皇帝的许可。于是,利玛窦准备北上觐见万历皇帝。
1598年,利玛窦第一次进京。他随着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一道,沿着运河到了京城脚下,名义是向皇帝祝寿。但是,因为正值抗击倭寇期间,明朝官员对于外国人非常敏感,廷臣与宦官的争斗也非常微妙,没有人敢接待这样一个外国人,利玛窦不得不返回南京。
不过,这一次进京之旅也不是没有收获,利玛窦第一次亲身体验了大运河。这可能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西方人写下关于中国大运河的记录。
利玛窦的总体印象是,大运河是皇家粮食的命脉,沿线很繁忙,但也显得很混乱。他听说,有上万条船在运河上往来,每年向皇帝进贡大米和谷物。大运河河道不宽,似乎难以容纳如此众多的船只,因此经常会发生船与船之间相互拥挤,造成交通堵塞的情况。为了控制流量,政府不得不禁止从长江上来的私商的船只进入运河,以保证给皇帝运粮的船能够相对顺畅通行。
运河的水量也是个问题,利玛窦这一路不断得在闸口前面排队等待。只有当水流升到一定高度,船只才能过闸,而借助两个闸之间的高差所带来的流力运行。利玛窦称这种等待为——冗长无味的耽搁。有时候,除了耽搁,还得担心。闸的出入口经常还会波涛翻涌,稍不留神就会船只倾倒,船上的人被淹死。为了确保船只前行,政府还雇佣了大量的纤夫,在岸上牵拉河道里的船只前行。他还听说,每年光是花费在维持运河通行上的费用,就达到了一百万两白银。
目睹如此艰辛的旅行,听说了如此规模的开销,利玛窦对此大惑不解,他怀疑中国人是不是怕海盗?
——“所有这些对于欧洲人来说似乎都是非常奇怪的,他们可以从地图上判断,人们可以采取一条既近而花费又少的从海上到北京的路线。这可能确实是真的,但害怕海洋和侵扰海岸的海盗,在中国人的心里是如此之根深蒂固,以致他们认为从海路向朝廷运送供应品会更危险得多。”
利玛窦对沿途经过的城市颇有好感,毕竟这应该是当时中国最为繁荣热闹的一段路程。沿岸有许多城镇和乡村,“到处都住满了人”,而且“不缺乏任何供应……价格都非常便宜。”这些运送贡品的船称为“马快船”,由太监指挥,行驶迅速。为了保证进京食物保鲜,沿途还设了许多冰库,每到一处,马快船都会换上新的冰块,保证食物的冷藏。
但是他对北京却充满了复杂的观感。耗费如此众多人力物力,就为了保证皇城的供应,他对此有点不以为然,称北京为“贫瘠的北京”。他亲眼目睹运河上运送木料的船只,数以千计的人们非常吃力地拉着把梁木捆在一起的巨大木排。就因为皇宫烧毁之后要重建,所以从遥远的四川运来大量的木料,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走完整条路线。他揶揄道:“北京什么也不生产,但什么也不缺少。”
真正到了北京之后,利玛窦的观感更差了。
他刚进城就被北京的尘土飞扬吓到。北京的路面不用砖石铺路,而是以土路为主。下雨全是泥,刮风全是土,刮到屋里会覆盖和弄脏每一样东西。北京人则养成了戴面纱的好习惯,不管是走路还是乘坐交通工具,大家都用一种轻薄的面料做成的面纱待在头上,能看见外面,也能挡灰尘。这种装备很适合不愿意社交的人,只有想被别人认出的时候,就摘下面纱,否则可以一直独来独往,不被干扰。
在寒冷的冬天,北京城最缺乏的是柴火。利玛窦发现,这里的人们普遍使用一种矿物胶脂取暖,把砖砌的床底下掏空,然后形成床下的取暖空间。他看到的其实就是火炕,而那种矿物胶脂就是煤。风土扬沙、用煤取暖、满城面纱……
如此看来,利玛窦看到的北京城,似乎和几百年后的民国时期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二
两年后,中国和日本的争端基本结束,利玛窦得以再次启程进京。这次他做了更为周到的准备,好好准备了进献给皇帝的礼物,其中最重要的,是那座能自己报时的小钟。他把这座钟装在一个特别的雕花涂金的“礼盒”里。钟面上用中文标上“子丑寅卯”等中文字,一只雄鹰炯炯有神,鹰嘴对准的位置就是时间刻度。钟顶则是拱形,配有花叶纹饰,还刻了一条龙,象征着只有天子才能使用。
一切就绪之后,利玛窦的一位官员朋友介绍他搭上了一名赴北京的太监的船队。船队每到一个地方,利玛窦都受到高规格的接待。和上次那些“冗长无味的耽搁”不同,这一次,他们船只畅通无阻。想象一下今天的“警车开道”是什么体会吧。
是太监还是利玛窦手中有了特别通行的文书?不是,还是利玛窦的礼品起了功效。实际上,这个外国人要到北京给皇帝送新奇贡品的事情,早就在运河沿线传的沸沸扬扬了。所以沿线所有官员都恨不得先睹为快。利玛窦便请沿路所有船上的“领导”们前来观摩送给皇帝的礼品,这些人大饱眼福之后,让一让路,也是礼尚往来了。
很快,船队到了济宁。在这里,利玛窦见到了南京的老朋友,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特立独行的人物——李贽。后者又将济宁的河道总督刘东星引荐给利玛窦。几人在刘东星家里一起进餐,甚至还包括刘总督的孩子们,让利玛窦找回了久违的欧洲家里的感觉。
不过,济宁之后,他的好运似乎便到头了。在临清,利玛窦遇到了朝廷派到这里的税使——太监马堂。贪婪地马堂看中了利玛窦带的那些礼品。他假情假意地表示,北上路途凶险,不如把礼物挪到他自己的船上,由他来代替利玛窦把礼物奉献给皇帝。利玛窦显然不能同意,尤其让他担心的是那座精致打造的钟。利玛窦告诉马堂,这座钟如果不好好保管,很容易损坏,还是他自己保管为好。
马堂并没有放弃,但也不着急,毕竟整个船队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利玛窦受权势所迫,只能跟着马堂顺着运河前行。倒也不是全无收获,毕竟生性奢靡的马堂,让利玛窦见识到了此前从未想象的事情。有一次宴会后,利玛窦看到了奇特的杂技表演,比如一个人拿几把刀子不断抛向空中再接住,比如带着面具的雅居表演,比如一个男孩和一个假人表演摔跤……书中没有记载他们是在哪里欣赏的杂技,很有可能是经过沧州吴桥时候吧。
马堂显然觊觎利玛窦所带的礼品,总是用各种办法试探。到了最后,他干脆采用了强硬的手法,直接把利玛窦和其他神父一起关押在了天津的一座庙里,本来要进献给皇帝的礼品,被马堂搬到了自己的府中。这时已近寒冬,河水即将结冰,马堂派了四名士兵在庙里看守利玛窦,自己赶回了临清。留下几位神父,孤零零的被关在了天津的一座破庙之中。他们只能每天祈祷、弥撒,渴望上帝能够眷顾命运多舛的人儿。
无论上帝是否想起了他们,北京的皇帝肯定是想起了他们,准确来说,是想起了那道奏折。“那座钟在哪里?我说,那座自鸣钟在哪里?”
三
这回轮到马堂紧张了。尽管不情不愿,但也不得不把他扣下的所有礼物如数奉还,而且还要担惊受怕,忧心利玛窦他们会不会在皇帝面前告他一状。其实马堂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利玛窦根本没有见到皇帝本人。
万历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存在,他因为立储之事和大臣们闹翻,竟然三十年不上朝。因此,当利玛窦们进到皇城,三拜九叩、奉献供品的时候,所面对的只是一张空空如也的龙椅。
不上朝不意味着不收礼物,万历皇帝非常喜欢这些礼品——天主像、圣母像、天主经、珍珠镶嵌的十字架、报时自鸣钟、万国图志、西洋琴,尤其是那个期盼已久的自鸣钟。
但八天后钟就不走了。万历以为钟坏了,心如急焚,赶快召利玛窦进宫修理。利玛窦把钟上了弦,就能正常运行了。皇帝担心这座钟还会坏,干脆让他们留在了钦天监,并派了四个太监学习钟的保养方法。据说四人三天三夜拆卸钟表,画下了每一零件——齿轮、弹簧、刻度盘、钥匙……配以汉语机械名称,皇帝对太监们的学习进度非常满意。从利玛窦开始,中国有了钟表的词汇。
太后听说之后,也想见识一下西洋的玩意儿,万历担心太后不还,使了个心眼,让太监们先把发条松掉,让钟不能走动,太后看了之后,觉得一个“死钟”没什么意思,就还给了皇帝。
利玛窦一直担心,万历见到他所绘的《坤舆万国全图》后会不会大发雷霆,因为在这幅地图上,大明的版图远远不如中国人以往想象的那么大。但万历皇帝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吩咐钦天监把这张舆图用丝织出来,放进屏风里。至于那座西洋琴,万历也很是喜爱,又派了四个太监学习乐器的演奏,利玛窦还专门谱了八首乐曲,起名叫《西琴曲艺八章》。
这么看来,中国最先掌握西洋玩意儿的,倒是皇帝身边的太监们。
尽管利玛窦终生没有见到皇帝本人,但皇帝却对这位外国人很感兴趣。他还命宫中最好的画师画出利玛窦的等身立像,并要求他驻留京城,并赐以终身恩俸。利玛窦在北京住了下来,交友、传教,直到1610年过世。
在利玛窦之前,可能也有过西方人沿着运河行走过。但毫不夸张的说,利玛窦的两次运河之旅,开启了中西互动的一扇小窗,不仅带来了“福音”,更传来世界正在改变的讯息。遗憾的是,这些讯息,可能也随着冬天的降临,一起冻结在了运河的冰水之中了。
利玛窦为万历皇帝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担心这幅世界地图会让万历帝不高兴,因为在这幅地图上,大明的版图远远不如中国人以往想象的那么大。不过,万历本人对此倒也不以为意,见到利玛窦所绘的《坤舆万国全图》后,吩咐钦天监用丝织出,放进屏风里。
《交友论》是利玛窦进入中国写的第一部中文著作。书中收入了古罗马西塞罗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爱拉斯谟等人论友谊的格言上百则。也有利玛窦根据他对中国人的思想了解而编写的内容。
利玛窦画像
利玛窦和徐光启。利玛窦在中国结识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许多友人。徐光启既是利玛窦的朋友,也是学生,向后者悉心学习了天文、数学、地理等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编纂了《崇祯历法》、翻译了《几何原本》,首次系统介绍了西方科学成果。
利玛窦《天主教传入中国史》手稿
北京阜成门外的利玛窦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