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阅读,读再多的书也没用
我以前读书,没有任何计划,看到有人推荐,觉得不错,就找来翻翻。通常读完了,过不了多久,就忘得差不多了。一年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朋友圈炫耀自己过去一年的读书量之后,收到若干个点赞。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可用的东西非常少。
这是在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年初我建了一个阅读群,每个群成员每天打卡写笔记。一个朋友早上读了书,晚上就忘记了。即便是写了笔记,过几天依然会想不起来。
还有一个朋友的侄子,读的书挺多的,但是,丝毫没有发觉对他的成长有助益。她说,感觉他读书的全部意义就是用来反驳他妈妈的。
网上曾流行这么一句话,读了那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以上这些都指向一个问题,什么样的阅读是有效的?
阅读的目的
我们为什么阅读?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消遣,二是学习。
消遣呢,就是我们把读书作为放松和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除了阅读带给我们的愉悦感,我们并没有想从中获取任何有用的信息。
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是为了学习,为了获取某方面的知识,为己所用。但是,低效的阅读让我们耗费了许多时间却收获甚微。
因此,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非常重要。
记忆原理
要解决看过就不会忘记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大脑记忆的原理。
人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且信息只能保存较短的时间,我们正在思考的信息都存在短时记忆里。你刚刚看了一篇文章,读完了也看懂了,感觉也记住了。这是因为它储存在你的短时记忆里。但是当你的脑子又装进了另一些信息的时候,之前的信息就会被覆盖丢失。
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而且信息保存的时间非常长。我们理解吃透或者通过努力记住的信息都储存在我们的长时记忆里。不论我们何时从大脑里提取这些信息时,都很容易。
当信息进入大脑时,大脑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如果加工时,大脑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那么这些信息更容易被大脑保留储存在长时记忆里;而如果加工时,大脑不需要出力,那么,这部分信息就会被大脑视为不重要而抛弃。
所以,读书时,我们需要记笔记,需要复述,需要间隔回顾。大脑越费力,信息记得越牢。具体的方法大家可以戳这里看之前的文章。
地图读书法
以前我们旅行时,每到一个地方,首先会买一张当地的地图,以免迷失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现在有了手机导航,电子地图可以带我们去任何我们想去的地方。不管是哪种地图,我们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里,将去往何处。
如果把读书比作旅行,我们每次都知道自己将去往何处吗?知道我们将要抵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吗?如果不知道,那我们一样会迷失在手捧的这本书中。
地图读书法就是让我们在正式开始阅读之前对内容的整体框架做到心中有数。这本书或这一章节主要讲什么,分几部分来讲,每一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然后再去仔细阅读每一部分。
要做到心中有数,先对所读内容通读预览一遍,通读时,你不必一字一句地读,只需要读开头和结尾以及每段的第一句即可。读完之后,在脑子里绘出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结构地图,再回头来读,一边验证你的地图是否准确,一边不断调整你的地图,并填充更多的细节进去。
带着框架去阅读,其实就是把内容分类打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杂乱的内容变得井然有序,更容易被记起。就像一个杂货铺,分门别类整理到货架上之后,不论货物有多少,都能轻松找到。
带着问题阅读
读书之前,你是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在读,还是带着空白的大脑在读?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孕妇效应,是说,当你怀孕之后,看到满大街都是孕妇,比之前没怀孕时多多了。其实,大街上怀孕的人就那么多,只是因为你之前不关注而现在关注了而已。
带着问题阅读,会让你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你需要的信息上,而不是西瓜芝麻一把抓。
带着问题阅读属于主动学习,而无目的的阅读则属于被动学习。任何情况下,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都会优于被动学习。
所以,当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了一个问题,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阅读才会高效。
问题驱动阅读也延伸出另一个阅读中应该遵循的原则——主题阅读。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可能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就这个主题进行一系列的阅读,从各种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直到将这个问题完全攻克。在这一过程中,你已经完全吃透这个问题了。
所以,书未必需要从头读到尾,按照问题驱动的方法,我们可能读某一章节,某一段落就能满足我们当下的阅读需要了。
读书永远不是求量的积累,而是求质的产出。
最后,还是那句话,任何好的方法都需要勤加练习才能内化为无意识的行为,刚开始的费事费力是为了今后的省时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