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为什么敢涨价7倍?
近日,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的消息登上热搜,引发大量关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消费者已经习惯在商场或者车站,刷一个充电宝,然后,给手机续命。共享充电宝一般按照时间收费,一小时最早1元,后来逐渐上调到1.5元、2元,甚至3元,最夸张的是一些景区的共享充电宝每小时收费7元,涨幅700%。其实,面对手机即将没电所带来的恐惧感,大家愿意付出一些成本,几块钱并不会令人心疼,但任何商业涨价都需要合理逻辑,涨幅700%这事儿本就非常扎眼,经媒体发酵之后,消费者开始意识到:自己要注意共享充电宝的费用,而共享充电宝又被爆料出:平均投资回收期仅需4个月,这又引发消费者担忧:充电宝的质量有保证吗?这个business Model正常吗?
相比于共享单车、电动车,充电宝非常不起眼,连小黄车都没有熬过2018,共享充电宝有可能悄无声息地退场。令人意外的是,共享充电宝就好像小怪兽一样,在商场、车站、网吧、餐厅快速繁殖,加上,涨价带来的利润,共享充电宝企业正筹划上市。
全民刚需,小怪兽为什么能快速风靡?
充电宝能战胜单车、汽车成为中国共享经济的小扛把子,正在于它们是刚性需求,直击消费者痛点,而且前期的投资也不像单车或汽车那么大,所以才有了如今的盛世。相关数据统计,商场、餐厅、机场、火车站等场景的充电宝渗透率已经达到50%,酒店、景区等低频场景渗透率也超过20%,也就说,只要逛两次商场或者外出就餐,就能找到一块充电宝。此外,渗透率的增加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给消费者带来安全感。基于此,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短短四年,就从3200万快速增长到4.08亿人,增长超过10倍。
毫无疑问,共享充电宝在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并不起眼,但他们能取得现在的成绩,自有其商业逻辑。其实,共享充电宝这样的生意就像是这个时代的毛细血管,是主流智能手机iPhone和移动互联网之外衍生出来的好东西:
首先,包括iPhone、三星、华为以内的全部智能手机,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电池问题。拿iPhone举例,苹果推出大尺寸iPhone6系列引发销售狂潮,他们不仅扩大了屏幕尺寸,更重要的是扩大了电池尺寸,带来更高的电量。但因苹果一味地变态追求手机的超薄厚度,导致电池一直不耐用。事实上,很多果粉放弃手头的iPhone往往不是因为款式老旧,也不是因为系统卡顿,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电池老了;其他手机厂商,虽然绞尽脑汁在苹果不擅长的领域发力,但直到现在也没有特别的进展,大家依旧觉得手机电池不扛用;其次,APP高速发展,消费者得以把越来越多的内容塞到手机里去,包括社交、支付、点餐、购物等等。在电量充足的时候,大家几乎都会放弃现金,也随时能同朋友、商家保持联系,但手机突然没电,大家立刻变成原始人,生存能力尚且不如一只“七星瓢虫”。在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共享充电宝自然成为受消费者欢迎的香饽饽,并渐渐成为刚需。
或许,共享充电宝始终无法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生意,更不会出现类似苹果、三星之类的巨无霸企业,但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给大量的中小创业者参考:只要找准消费者的痛点,做一个时代的“商业捧哏”,依旧能发财。
规范经营,小怪兽也会有大前景?
中国的共享经济的确很火爆,但大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单车、电动车、汽车等等,来势汹汹摧枯拉朽,最终却兵败如山倒。品牌相继倒下又有品牌相继面世,苦了莫名其妙的消费者,只能随着时间慢慢淡忘自己的押金,还有社会资源的管理者,他们面对漫天的共享资源经常手足无措,一排排的黄车,好像蚂蚱一样占据着校园。而单车企业宣布倒闭之后,这些资源的处理又要耗费掉很大的人力、物力,社会口碑非常差。
显然,共享充电宝敢于涨价7倍,表明这个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当然,也有可能是野蛮生长。如果运营者能回到正轨,做正确的事情,做长远的打算,则有可能熬过创业期,彻底迎来爆发,而共享充电宝有可能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城市的标配;反之,如果运营不当,则有可能和其他倒下的共享模式一样,只是“过把瘾”而已。
事实上,要成为真正的生活标配,共享充电宝还有一些工作要做。
首先,他们不应该仗着是刚需,就肆意涨价,一旦消费者觉得贵了,自然会改变出行习惯,要么一直充满电量,要么包里装一个充电宝。所以,共享充电宝在收回成本之后,最合理的价格区间应该是“让消费者察觉不到自己正在付费充电”;其次,共享充电宝现在由“四电一兽”把持,他们联手占据90%以上的市场,但笔者认为,共享充电宝最好的情况只能留下两家,一方面有竞争相互促进,彼此成全对方;另一方面,统一型号、标准,更有利于制定行业监管规范,同时,消费者归还充电宝也更加方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充电宝历来是一种问题产品,飞机上明令禁止不准带充电宝,就是因为它是个易爆风险品。共享单车质量不好,大家可以不骑,而充电宝质量不好,大家有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