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小儿感冒常让家长操碎了心,因其不便喂药,外治法优势就十分突出。这篇文章介绍了中药外敷、外洗、熏蒸、佩戴,以及推拿、艾灸、拔罐等各种方法,相信总有一款适合你,一起来看看吧~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外感疾病,由外感风邪引起。临床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为主要症状。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体弱年幼小儿尤多罹患。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
丨药物外治部分
用法:将香豉研末,葱白头捣烂如泥,2味混合,加入滚开水少许调和,敷贴于劳宫穴。按语:此方实源于《肘后方》葱豉汤,系内服之方,后世改为贴敷剂,同样能疏散风寒,治疗风寒感冒,手心劳宫穴临床常作为治疗上焦疾病的辅助穴位。[《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2):14-17 ]
- 方2:薄荷32克,大黄、当归、赤芍、甘草各15克,炒僵蚕6克
按语:本方有疏散风热、清泻内火之功,用于小儿外感风热感冒,且可通治小儿五脏蓄热。(《中药贴敷疗法》)
用法:用本品10克,研粉,过60目筛,以鸡蛋清与栀子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如3个重叠硬币大小),摊于布上,敷于涌泉穴,外以绷带缠裹包扎,每日1次敷8小时左右,连用3天。感冒夹惊加敷内关穴。按语:生栀子苦寒泄热,用于感冒发热较甚者最为适宜。[《四川中医》,1990,(10):29 ]
- 方4:葱白30克,生姜30克,芫荽30克,食盐6克
用法:上药捣如糊状,加白酒30毫升调匀以纱布包之,擦洗前胸、后背、手心、足心、腋窝、肘窝等处,搓涂后,令患儿安卧,保暖半小时后当出汗。按语:本方所用诸药气味辛温,疏散风寒之力颇强,用于感冒高热,邪在卫分之证者。(《中国民间疗法》)
- 方5:苏叶、防风、荆芥、薄荷各10克,柴胡15克,板蓝根、菊花、桑叶各30 克,蚤休40克
按语:本方集疏风清热解毒之品,风寒、风热感冒皆可用之。[《中医杂志》, 1988,[1:19 ]
- 方6:防感香袋(藿香、香白芷、菊花、薄荷各10克,山柰、甘松各15克,冰片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再加入冰片研匀,装入缝制的布袋,制成“防感香袋”挂于小儿胸前,睡眠时放在枕边。按语:佩戴防感香袋,人体亦可吸收药物之气味,避秽扶正,可预防感冒,此方系经验方。
用法:关闭门窗,将食醋用1~2倍清水稀释,加热熏蒸。每次1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连用3~6天。按语:此法可用于室内空气消毒,感冒流行期间使用,可起到预防作用。(《温病学》)
- 方8:桂枝40克,羌活30克,柴胡20克,川芎15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将药物用清水2000毫升浸泡0. 5小时,武火煮沸后5分钟滤汁,滤出药液。再加2次热水,每次2000毫升,煎煮至沸腾,滤出药液。然后加水稀释成1%的浓度及 38~39℃的温度,盛放在铺好一次性塑料隔膜的适当大小的浴盆中。让患儿进入浴盆,进行全身药浴。按语:中药煎剂熏洗治疗能较快地改善外感发热(风寒型)患儿的全身症状,与温水浴相比,能缩短完全降温时间,减少体温反复次数,降低体温反复强度、延长体温反弹时间。[《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1). 6-8 ]
取穴:风寒型取列缺、风门、风池、太阳、合谷、百会;风热型取大椎、风池、曲池、合谷、外关、太阳、百会。方法:患者取坐位,风寒型先点按列缺、风门;风热型先点按大椎、曲池, 然后医者左手拇指点按百会、右手示指点按双风池,用重手法;余穴辨证取穴。均点按36下,以得气为度。每日1~2次,3次为1个疗程。按语:风门、风池均为祛风要穴,取之可疏调太阳经气,以祛风散寒解表;列缺为手太阴之络穴;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取2穴以宣肺利窍解表。
方法:患儿俯卧或端坐低头,医者在其大椎穴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或用隔姜灸,每次3~5壮。每日2~3次。按语:大椎属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表。大椎为针科治表证之要穴,温灸大椎有通督解表之功。近年来又证明针灸大椎具有防病保健和强壮作用,温灸大椎能提高机体抵抗力。[《江苏中医杂志》,1986,(5):33 ]
方法:用三棱针点刺大椎2~3下后,在大椎穴上拔罐,以溢血为度,留5~10分钟起罐。按语:大椎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交会点,可通达周身之阳经,为疏风解表、温经通阳之要穴,主治一切外感疾病。现代研究证明,该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故大椎穴针刺拔罐治疗因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的感冒有效。
方法:推攒竹50次,推坎宫50次,揉太阳30次,以拿风池为主,掐揉二扇门。按语:本方以解表发汗为主,前四法为四大手法,按肩井具有疏风解表、发汗之作用,配掐风池加强其发汗解表之作用。若为发汗不足,可掐揉二扇门,该法适用于风寒型感冒。(《实用小儿推拿》)
用法:以葱一握,捣烂取汁,少加麻油在内和匀,指蘸葱油,摩患儿之五心、头面、项背诸处,每处摩擦数十下,运完,以厚衣裹之,蒙其头,略疏微汗,但不可令其大汗。按语:小儿发热,不拘风寒食饮,时疫痘疹,并宜用之。此法最能疏通腠理,宣行经络,使邪气外出,不致久羁荣卫,而又不伤正气,诚良法也。(《幼幼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