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治病必求于本”的良药

“附子”是解决医学难题的钥匙。

乌头是一种剧毒植物,其子根叫附子。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以其极大的勇敢、牺牲和奉献精神,探知附子在人类疾病防治中的巨大作用和安全有效的应用方法。东汉时,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正式确立了附子在疾病防治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伤寒论共有113方,使用附子者21方,37条。在医圣的那个时代附子的利用率有多高?现在已无法考证。根据近代真正领悟仲景思想奥秘的医家医案记载,附子的使用率达到80%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现在的大部分中医师很少使用附子,甚至是几乎就不使用。现代中医的尴尬和无奈都与错误的认识和对待附子有关。

中医从业者都知道,附子味苦、辛,大热,大毒,能回阳救逆,阴虚火旺者忌服。附子的热、毒和禁忌让不少中医从业者都心生畏惧,以至使他们终生都不敢亲自尝试附子。他们对附子的认识只能一直停留在书本之上。那些研究附子者也大多没有尝过附子,他们的依据是想当然的理论分析,患者的反映,动物实验和抄别人的东西。那些不排斥附子的医生,甚至崇尚附子的医生也多在现有书本说明的范围内行事。况且,现在的附子质量问题五花八门,附子的真正性能和作用他们也难以辨清。所以使附子的巨大功用至今未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有效发挥。

附子的真实性味和功能并不完全是现在书本上的那些说法。

生附子味甘、苦、辛,有剧毒,有一种特殊的气味。生附子的麻味物质是它的毒性成分。生附子有麻醉作用,外用能祛风湿和止痛,。生附子绝不可内服。

按合理的泡制工艺蒸制的熟附子,味甘、苦,无毒。将其用微波炉烘烤后能产生淀粉类食物膨化所特有香味。蒸制的附子完全不需煎煮,经粉碎后可直接应用。

附子的味道非常奇特。我们的味觉对附子味道的感受不是同时呈现。品尝附子味道时,很快的第一感觉是甘甜,而后甜味消失,苦味呈现;如是生附子,在一分钟左右会呈现极强的麻感,准确的说是口舌被麻醉,并持续麻木几个小时。

尝生附子一次只需米粒大小一块就可以了,过多会让人无法承受,并且尝后应该吐出,不能将其下咽。

附子“回阳救逆”是中国医学对附子功效的准确表述,这一表述为附子所独有。这种表述说明了附子的作用非同一般。现在,对附子回阳救逆的表述人人都会承认,但是,对回阳救逆的理解却有不同,因而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就差别很大。回阳的“回”,即回归、恢复的意思;这与其它药物的温补、助阳、温里等词汇所表达的含义有根本的不同。生理功能失常即称为“逆”。“救逆”即挽救失常的生理功能而不论失常程度的大小。

附子功在复正祛邪、固本强身。这是我对附子回阳救逆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只靠咬文嚼字,而是建立在亲身实践体验的基础之上。

复正,即恢复人体正气生发功能体正常工作能力,人体真阴真阳自动达到完美和合,人自身原本具有的生理功能趋于正常。正气复而邪自消。

固本强身是说附子能使人体正气生发具有持续地稳定性,因而身体对疾病具有永久可靠的预防能力。本固身体自然强。

根据我对附子功能的认识,附子的应用该非常广泛。附子的作用天下唯一,无可替代。

在伤寒论中大多使用生附子,“久煎”能有效去除附子的毒性而药效能够稳定可控。附子在伤寒论中能被广泛应用,说明当时附子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药效与毒性的矛盾已得到有效解决。

然而,后人背离了经典中附子的用药原则。因惧怕毒性而对附子采取了先煮而后用水反复浸泡的泡制方法。这样的制附子虽然没有了毒性,但同时也失去了药性。附子中那些极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在附子饮片中几乎已不存在。已经失去了大部分有效成分的附子在当今药典中规定的用量却与伤寒论中的用量相当,这就让附子不能发生疗效而方中配伍的热性药物引发上火。不明理者就产生了附子无用甚至有害的误解。为解决此问题,那些明理者不得不以超过药典十数倍的剂量用药。附子大剂量应用才能产生疗效便成为附子应用的重要经验,由此又引来对附子一知半解者的怀疑和攻击。

附子用水反复浸泡,各家并没有一个共同的执行标准,因而,市场上制附子的药效和毒性悬殊可达十数倍,甚至更高;这样的制附子就连内行也难以把握。

附子在高温季节收获后容易腐烂,所以附子收获后要先用卤水浸泡,在泡制过程中卤水的固体成分氯化镁应该被基本清除;然而有些加工者一为省工,二为增加重量多卖钱,氯化镁残留较多,毒性也大,给附子的应用增加了新的麻烦。

现在对制附片的这一乱象多数人并不清楚(包括一些医生和药材司售人员),附子应用中出现的不少问题多是饮片的质量混乱所致。在互联网上经常见到为附子问题在争吵。如果不知道和解决附子质量的乱象,不按伤寒论中的方法应用附子,不亲自去尝试附子,所有的争论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现在制约附子发挥效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第一个是附子的药效保全与去除毒性之间存在矛盾。附子药物有效成分的保全与有效排除附子毒性成分之间的矛盾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使附子应用中经常发生问题。解决这个矛盾不是技术难关没有突破,而是高层医药管理部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

附子的现代研究指出,附子所含的生物碱是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但其中的双酯型生物碱,即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是剧烈的心脏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毒性虽大,但它的结构稳定性差,加热会被水解为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胺。苯甲酰乌头胺的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200。苯甲酰乌头胺加热会进一步水解生成氨基醇类生物碱——乌头胺。乌头胺的毒性为乌头碱毒性的1/2000。至此,附子对人体已无毒性反应。

附子的有效药物成分结构非常稳定,在加热泡制过程中不会受到破坏。

由此证明,伤寒论中附子久煎去除毒性而保全药效是完全正确的处置方法。

乌头碱水解的速度随加热温度的提高而增加。乌头碱的残留量随加热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提高泡制附子的加热温度可显著缩短加热时间。

第二个是对附子的性能主治方面存在严重分歧

中医把附子定性为热性药物。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热性中药适用于寒症,对热症属禁忌范围。由此,附子是治疗寒症的良药,热证应当禁用。在临床上,被定性为热症的患者比率很高,他们都属附子的禁忌范围。还有一些患者是寒热错杂,附子的应用也有问题。现在,附子的质量问题突出,即使遇到真正的寒症,医生也不会轻易使用附子。所以,当今的附子已没有了用武之地。

在一百多年前,四川的郑钦安先生,他毕其一生的努力深研中国医学经典,始探知经典中的精髓所在。他由此开辟了中医以姜附治病救人的正确道路。郑钦安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后由郑氏家族传承到如今。卢崇汉教授是钦安思想的第四代传人。现将他在全国第二届扶阳论坛的发言摘录如下:

“由于万病都不离伤寒,所以在用药上大多数都是辛温热药:生姜、干姜、附子、桂枝、肉桂(安桂)等。这些都是辛温热药,用这些药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去温坎中一阳。阴的问题就是坎中一阳的问题。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表现出来的我们机体的整个变化就会能够回归正常。我们的很多临床症状就会被消除掉。所以阳气一旦旺盛,那么我们人体的精、血、津液自然得到滋生,自然就充足了。这就达到了用药以治病,实际上是治气的目的。治什么气?就是治坎中这一阳气。治病不是只考虑有啥症状用啥药,这个层面太浅了,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根,你的思路一下就扩展了。所以卢氏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内经》、仲景、钦安的这种重阳的思想。所以强调啊,在生理上要重视阳的主导作用;在病理上呢,就更要重视阳气的盛衰变化。中国医学之重阳、扶阳思想源自《周易》及《黄帝内经》,并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得到充分体现。仲景以降,此一思想虽延绵不绝,然或损或益,或偏于理上一得之解,或限于临证一方之用,终未能成体系之学。及至晚清,邛州郑寿全出,始将此一思想之来龙去脉,临床运用之层层次第,揭露无遗。若于学派言,至此乃得构成。郑氏之学,卢氏等继之,是方有今之扶阳学派云尔。”

卢教授还说:“如果能够很活法圆通的解决四逆法、桂枝法的运用,可以说你一生在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你能够解决九成以上”。“中医不是强调治未病吗?现在不是闹的很热乎嘛?中医治未病现在又搬出来了,实际上扶阳就是治未病!扶阳治未病?我们家族过去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在逢大的节气的时候,都要煮四逆汤,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来的人都喝上一碗,这就没有辩证了,不管你是本地的也好,外地的也好,先喝一碗再说”。

我的实践证明,钦安卢氏对古典中医学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最终它将走向世界医学的前台。

已故的山西灵石县中医院院长李可老先生,他青年时蒙冤入狱。为度过牢狱的这段时光,他自学伤寒论。由于在他的脑子里没有现代中医学教材里面条条框框的束缚,所以他能够独立的思考和吸收伤寒论中的精髓,独立的悟到了姜附的独特功效而成为一代名医。

张仲景能成为医圣,在于他确立了附子恢复和强化人体脾肾阳气的关键作用。附子在地球上如果不存在或者未被发现和认识,医圣就失去了辉煌,治病必求于本的实施就没有了重要的物质保证。钦安、卢氏他们崇尚仲景学说,在附子的应用上更是超越医圣。他们的第四代传人卢崇汉教授,临床附子使用率几乎为100%,并且不使用任何滋阴的药物,治愈率很高,其中不乏现代医学还未攻克的各种顽症。卢教授的“开工,收工”理论是对仲景思想的深化。所谓收工就是不管什么人、什么病,在治疗的最后阶段都要使患者的正气得到恢复和强化。卢教授的收工方法就是用姜、附与其它温热药物的不同配伍(简称为四逆法),以使患者完全康复。卢教授的收工理论和方法是其始祖钦安与卢氏几代传人实践仲景思想临床经验的科学总结。

附子归心、脾、肾经。中医的心,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心脏和大脑。我家乡的民间称人的前额头叫心门。可见,人的大脑确实是中医里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附子入心经也就包括大脑在内。中药的现代研究证明:“附子能活跃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和具有强心作用”。这里所说的垂体是人体内分泌的总枢纽,它深居大脑底部,人全身的内分泌腺都由它直接或间接的进行控制。这里所说附子的强心作用是指现代解剖中的心脏。附子能使停止跳动的心脏很快复苏而成为急救的重要药物。附子的现代研究也印证了中医对附子归经和作用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附子含有多种有效药物成分,作用于人体最重要的心、脑、脾、肾等脏器,增强其功能。肾阳充足,水盐代谢功能就会正常,全身缺水的的局面能被彻底扭转,身体任何部位都将没有了上火的可能,这也就解除了其它温热药物应用的禁忌,制衡温热药物的寒凉配伍就可免除,对附子药效的发挥就如虎添翼。脾阳充足,水谷精微运化正常,身体内环境会进入良性循环,痰湿淤阻就不会滋生,陈旧的痰湿淤阻会逐渐的自行消散。附子作用于心脏,具有起死回生的效力。大脑是脾肾功能运行的总控制协调机关,大脑功能正常为脾肾功能正常发挥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说明,附子是“治病必求于本”唯一不可替代的良药。人体本气衰弱所反映的会是一个庞大的症候群。附子对人体具有类似于电脑系统恢复软件一样的特殊功能。人如有了病,只要用了附子,生命控制系统的功能即可恢复,大部分的疾病症状都可由身体自行予以恰到好处的整治,疾病的症候群会自行消失。附子应用中虽然也讲辨证,但那只是它的用量和与其它药物的配伍问题,而不是能否应用的问题。当代主流中医学所说附子的应用禁忌正是它能解决现代医学难题的用武之处。

中医讲阴阳平衡和辨证论治,中药就是阴阳平衡辨证论治的砝码。每种中药都是按阴阳平衡辨证论治的思想予以归类和应用,附子也被裹挟其中。据伤寒论历史演变考证大家钱超尘教授的研究,伤寒论原始文本中没有六经辨证的内容。伤寒论原始文本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几经整理、遗失、传抄,其面貌发生了改变。现代中医的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体质辩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都是后来的新发展。这所有的发展都是以疾病的症状为中心而没有抓住病症产生的根本所在,从而把疾病的防治引向错综复杂、难以捉摸、成效有限的困境。

附子的作用是恢复人正常的生理控制功能,让身体自己去解决所发生的身体生理失常。这是中医的“治本”之法。把“治本”的特有药物附子也归于阴阳平衡,以偏纠偏的药物之中,实在是中医史上一桩最大的冤案。

附子在中药中应该是独为一类——复正固本类。复正固本的含义是恢复和强化人体正气。人体正气包含真阴和真阳二气。人体正气充足,邪气就会自行消退,各种症状会不治而治。根据此理,中药的寒热药性分类不适用于附子。以偏纠偏的药性概念不能再强加于附子,这样就解除了长期以来对附子的不当禁锢,以还原附子的真实面目。

(0)

相关推荐

  • 二十八、四逆汤 黄煌基层医生

    古代霍乱病的急救方,经典的回阳救逆剂,具有强心.升压.抗休克作用,适用于以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特征的急危重症. [原始配方]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三 ...

  • 前沿研究丨中药安全性研究:方法、应用与前景

    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19年第1期 作者:高月,梁爱华,范骁辉,胡利民,郝斐然,李遇伯 来源:Safety Research in Traditional C ...

  • “治病必求于本”,谈谈中医临证治疗原则

    中医的治则概念包括治疗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三部分.这三部分相互交叉渗透,相辅相成,治疗思想决定着治则.治法,也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决定性基础.治疗原则是对疾病治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临床治疗思维,贯穿在 ...

  • 治病必求于穴,老中医从不外传的10个‘妙...

    请收藏好! 1.腹胀--'妙穴'--隐白穴. 2.哮喘--'妙穴'--天突穴. 3.耳鸣--'妙穴'--听会穴. 4.头痛--'妙穴'--头维穴. 5.冠心病--'妙穴'--极泉穴. 6.关节炎--' ...

  • 『传统养生』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 急病治标,慢病治本. 庸医治标,良医治本. 中医认为同一病因可以产生不同的症状,而同一症状,又可由不同病因所产生.如浮肿与腹泻是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症状,却可以因"脾气虚弱&qu ...

  • 治病必求于本

    作者:张介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凡天地万物变化生杀神明之道,总不外 ...

  • 佳明讲中医基础第62讲,治病必求于本

    今天我们继续来和大家讲一下治则,上次课讲了养生的法则,治则根据什么来确定的?是根据辩证的病机来确定治则,治则里要了解的原则包括了阴阳,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本于阴阳. 原来讲课时和大家说过,如果我们 ...

  • 阴阳应象大论之治病必求于本

    本,此指阴阳.因为阴阳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阴阳的失调,所以,"治病必求于本",意为阴阳为 ...

  • 治病必求于本,本在阴阳。

    中医流派流传最广的,非伤寒莫属.为什么呢?根本的原因是伤寒运用的六经辨证,因为六经辨证首辨阴阳. 八纲辨证奠基于<黄帝内经>,运用于<伤寒杂病论>,八纲者,阴阳.表里.虚实.寒 ...

  • 治病必求于本,何为本?

    具体分析一下: 如何辨证口干口渴呢? 如果口干口渴,病人饮水舒服,甚至要喝凉水,这是热证,辨阴阳的话是阳证,结论是阳热证. 如果口干口渴,病人不想喝水,喝水后胃不舒服,甚至胃里还叮咚叮咚有振水音,这是 ...

  • 治病必求于本,本在阴阳!

    清末名医郑钦安先生在他的<医理真传>中说:"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这句话看上去是非常震撼的. 但细细推究,这实在是与现代人看法相去太远!现在说个脏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