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 | 探寻慈悲庵旧迹,再游北京陶然亭公园
第222篇
【心尧爱北京】
儿时记忆中的大雪山,是那时提起陶然亭的全部印象。身边一起长大的孩子们,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一座大雪山。
“大雪山”有一大一小两座,小时候胆儿小的我非要挑战那个高的,坐在顶上半天不敢往下滑……
天真无虑的孩子们享受着属于他们那个年纪的大雪山,关于陶然亭的历史变迁就留给我们这些大人去探寻吧。
在《北京街巷图志》一书中,关于陶然亭的记述是这么写的:
“陶然亭公园原为荒芜之地,有窑台及慈悲庵旧迹。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内建房,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中的'陶然’二字,称'陶然亭’。
“1952年在此建陶然亭公园,中都东垣从园内穿过。”
书中所记述的窑台,我们在公园里找到了一块牌子。这里原是唐窑遗址,也是明清两代砖瓦厂的旧址,又称黑窑厂。
后来改建的窑台茶馆长盛不衰,有不少游人在此休闲品茗、下棋聊天儿。
书中所写“中都东垣从园内穿过”,查了一下资料,金人建中都时在辽南京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大:
“西垣从今天的甘石桥扩展到湾子一带;南垣从今天白纸坊大街扩展到万泉寺、三官庙、四路通一带;东垣扩展不多,只从七井胡同推至贾家胡同左右。
……
中都的东南角在今天的四路通以北,永定门火车站以南的位置,由此穿过陶然亭公园,接贾家胡同至南翠花胡同向西折去。”
乾隆时期的旧地图中清楚地标明了陶然亭的位置及周边环境。图中西侧两片水域之间即为陶然亭:
而慈悲庵旧迹就更容易找到了。始建于元代的慈悲庵曾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在北京开展秘密活动的场所之一,有一块北京市文保牌。
跟许多年前的慈悲庵相比,展厅进行了改建,大批大批的单位团体来此听讲解、举红旗、拍合影。
找到几张2013年时拍的照片:
最近要想参观慈悲庵的话需提前扫码预约,刷身份证进去。而且放眼望去都是人,展厅里摩肩接踵,见缝都插不进针。
在人声鼎沸吵吵闹闹的小院子里,我们继续探寻着慈悲庵与陶然亭的旧迹。
门额处有 “古刹慈悲禅林” 的题书:
进院可以看到一座小小的影壁:
影壁之后是一金代经幢,始建于金天会九年(1131年)四月,幢身八面。
交错刻有四尊佛像、梵文与汉文的陀罗尼。明成化五年(1469年)和清康熙六年(1667年)曾重修。
影壁之北为观音殿,为慈悲庵的北殿,建于元代。殿内原祀三大士(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2015年根据史料记载复原。
影壁之南是人头攒动的展厅,厅外写有“陶然亭”三个大字的石碑依然矗立着:
石碑旁边就是陶然亭这个亭子了。
陶然亭内的石桌和石凳已被去掉,南北墙壁的字画雕刻依然保留着:
慈悲庵最西侧临着湖,晴空万里,绿柳成荫。在亭内能感受到炎炎夏日里的一丝凉风。
最北边是外墙,没有展厅也没有景点,所以空无一人。修的很新,油漆味还没散去。
向南折回院中,在墙壁上看到两幅刻字:
最东边是文昌阁,上下共二层。阁下原祀梓潼帝君(即文昌帝君),主宰文运兴衰、功名禄位。清朝时,很多来京应试的考生都来此求签问卜,以求高中。
现在阁内的文昌帝君像是2015年仿制的,东侧为魁星像。
文昌阁前立有一辽代经幢,建于辽寿昌五年(1099年)四月十三日。八面刻有音译梵文与汉文的经文,幢记中记载“京东”二字,是确定辽南京城位置坐标的重要文物。
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历经风雨的文物,也没有人关心慈悲庵原本的建筑布局。大家拍完合影面带笑容地说:“今天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本来想找找公园里的赛金花墓,发现很早以前就名存实亡了。
高君宇烈士墓有很多人来参观,他和妻子石评梅一起安葬在这里。
陶然亭公园是个很特别的存在,承载着童年,也诉说着历史。小时候迷恋从高处瞬间滑落的刺激,长大了却更喜欢平坦从容的那份踏实。
花易凋零人易逝,就连看似坚固的亭台楼阁也有倒塌的一天。
我们终究会在时光的长廊里与所有的过往重逢,但愿相见的时候能够坦然无愧,粲然一笑。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