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猫子”你为什么总是不早睡?
前段时间看到《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表示2020年青少年平均睡眠时长是7.8小时,有84.1%的高中生每天睡不够8小时,同时还有近七成本科生睡眠不足。
我回想了一下我读高中还有上大学时的睡眠时间,如果把我也统计进去我一定是拖后腿的那个。因为我从高中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工作日的平均睡眠时间也就6小时左右。
和一些只睡6小时就睡够的人不一样,我是因为早上要早起但晚上迟迟不睡造成的,而且不是因为勤奋,单纯是自己折腾出来的。
虽然每天早上起床总是精神不振,在经过自我检讨后发誓晚上一定要早睡,但一到晚上依旧变着法子给自己找很多事情做:今天微博好像还没刷够、要关心时事与时俱进;朋友圈好像还没看完、要了解亲友动态;好久没有追更、再不看就要落后进度被人剧透了……
总之就是还有精力可以干很多事,这么早睡可惜了。这样的下场就是,第二天早上起床继续发誓要早睡。
如果你和我一样晚上总是拖着不睡觉,那我猜你家长一定没少因此教训你,而且不仅如此,很多“自律”的人一定会跳出来,好奇你为什么明明睡不够,晚上还非得熬夜不上床。
这些人通常认为你不早睡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你不了解充足睡眠有多重要,晚上晚睡但白天因为上班上学又要早起,强行压缩睡眠时间。
因此他们会开始对你科普你每天至少要睡够多少小时、少睡会多么影响白天的效率、甚至影响你的身体健康,让你好自为之。
经过三番五次教育、当他们意识到你屡教不改时,他们就会寻找另一个原因——你不像他们那样自律,不懂得收心、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早点上床睡觉,因此你需要提高自控能力。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认为自己是这两个原因导致晚上迟迟不睡,但最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后,我发现其实也可以有别的解释。
首先,晚上拖迟睡觉时间,或者叫“睡前拖延症”,其实属于一种意图和行为间的脱节。说白了就是“睡前拖延症”患者确实知道自己应该早睡,也有早睡的打算,但到晚上愣是没办法做到。
其次,我们晚上不想睡觉可能单纯就是因为——我们是“夜猫子”。人的作息时间受“生物钟”影响,虽然“生物钟”都是由环境光照驱动,但每个人“生物钟”受影响的确切阶段又因人而异,这导致一些人会变成早睡早起的“百灵鸟”,而我们这些人则变成了晚睡晚起的“夜猫子”。
这种作息时间上的偏好是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容易靠自控行为推翻,因此,我们很难改变自己作为“夜猫子”的事实。
人们很难在生理上偏好的就寝时间前入睡。就像让“百灵鸟”在晚上6点就去睡觉很不现实一样,对“夜猫子”来说,晚上会比平常人更加精神,因此会在本该“早睡”的时间投入到各种活动中,而不是按时上床睡觉。
当然,“夜猫子”也不是每天都会睡前拖延。根据2018年一篇刊登在《心理学前沿》期刊的研究发现,工作周初期,比如周一周二“夜猫子”晚睡早起睡眠不足会欠下很多“睡眠债”,这导致到了工作周末尾,比如周四周五时会实在扛不住只能乖乖按时上床睡觉“还债”。
另外,不够“自律”不一定是引起“睡前拖延症”的原因。上面提到的研究同样发现,人们在自制力强的夜晚反而更容易延迟睡觉时间。
对此,研究人员推测的一个原因是,当人们晚上自制力强时,他们会认为即便晚睡也没关系,还不如将自己的自制力资源投入到其他更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中。
虽然“夜猫子”理应晚睡晚起,但上班上学时间由不得我们决定,为了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我们还是得保证晚上要睡够。至少这回我们知道自己是“夜猫子”,晚上就不要迷之自信觉得自己晚点睡也没关系了。
同时,我们既然知道“夜猫子”晚上容易精神焕发,那么睡前就更应该减少刺激自己神经的活动,比如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
电子设备屏幕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妨碍入睡,同时也有可能让我们无法将自己从工作问题中解脱出来,结果越用越精神。
如果实在难以入睡,我们很可能会因此感到焦虑,为此可以先起床到其他房间,做点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等感觉开始有倦意后再入睡。
在纠结自己为什么总是晚睡觉、睡不够前,还是先接受自己是“夜猫子”的设定。“睡前拖延症”不是不够“自律”,只是因为被迫要按有悖于自己习惯的时间作息。既然先天“不足”,那就只能靠后天“努力”,对睡前准备多上心,放下手机、早点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