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
习明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数学教育活动中。那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的新模式,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认识新问题,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和个性素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都需要信任、关心、理解、帮助,都有极大的可塑性,都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许,为学生营造一个最佳的课堂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教学,各抒己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1、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人们都信奉“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尤其是小学生大都是因为喜欢某位老师才心甘情愿地上好老师所教的课。“师爱犹如母爱,又胜似母爱”,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小伙伴”、“大姐姐”。爱心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教学氛围不可缺少的前提,学生在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愉悦、平等的氛围中,才能缩短和老师的距离,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无拘无束,他们的创新才能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2、要鼓励学生“敢想”。事生于虑,成于做。一位科学家告诉我们:“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象和观念。”人类思维中无以伦比的想像力,是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
3、要培养学生勤思、善思,敢于标新立异。要不拘泥于某些权威(或教师)的既定论断,善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实践,使知识和科学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伽利略敢于在众目睽睽之下,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已成定论的结论。这是一种追求真理、敢冒风险、敢于探索的精神。
4、要培养学生有识。敢想、善思,都要以科学知识为指导,以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为依据。激发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不能使学生脱离实际而漫天胡想乱想。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在观念上,教师要打破习惯势力的消极影响,在实践中要敢于打破定势,大胆放手,真正使课堂由过去教师唱主角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活动的“学堂”,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要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看、多动、多思、多说、多听,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
例如:在讲“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在课前都准备了自己的学具,在课堂上他们跃跃欲试,大胆探索,共得出6种实验的方法:
把圆锥装满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倒,倒三次正好倒满。
把圆柱装满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圆锥里倒,倒满了3个圆锥。
把圆柱装满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圆锥里倒,倒一次后,用三尺子量得倒去的沙子的高度是圆柱高度的1/3。
把圆锥装满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倒,倒一次后,用直尺量得沙子的高度是圆柱高度的1/3。
把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分别浸没在同一水槽内,量得两次水面上升的高度为31。
把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装满沙子后,用弹簧称称沙子重量之比为31,所以体积之比是31。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发散思维即由一点或某一方面向与之相关的其他点或其他方面渗透或扩散的思维方式。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等于给学生的智慧插上了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突破教材限制,激发创新潜能。
1、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固然需要激发其灵感,但更需要教师的耐心,要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深度、难度的问题一经提出,教师不要“过早”地做出评价,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形式,巧妙地设问,要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使学生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2、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十分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第一册“拼组图形”时,课前教师应准备许多大小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任意拼图。最后要求学生任意挑选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操作既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设计开放性练习,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放性数学问题,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数学创设机会,多种解题策略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不要强求一律,应让学生能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发挥其潜能,开拓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四、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直觉思维是一种未经分析推理而直接快速地对问题答案进行判断的思维,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尝试和判断。灵感和预感,猜测和假说,顿悟和豁然贯通都是直觉思维的表现。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来自于直觉思维,它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于创造活动的所有领域,在科学发明和创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冲破单一机械的解题模式,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大胆创新寻找最佳解题途径。
例如:甲乙二人进行100米短跑比赛,第一次跑,当甲跑到终点时,乙还差20米,第二次跑,甲从起跑线后20米开始跑,乙从起跑线开始跑,两人跑的速度与第一次跑时一样,问第二次跑时,谁先跑到终点?,到终点时另一人还差几米?
教师出示此题后,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按照常规思路共得出6种解法:
设甲到终点时,乙跑x米,100/(100-20)=(100+20)/x
x=96100-96=4(米)
100-120×4/5=4(米)
120÷(100÷20)-100÷5=4(米)
120×1/5-20=4(米)
100-120÷5×4=4(米)
20-(120-100)×4/5=4(米)
这时,一生打破安静的课堂气氛,只用一步便解出来了:20×1/5=4(米),因为从甲乙第二次赛跑情况得知,他们在近终点20米处碰面了,那么这道题的问题就变成,在最后的20米内甲比乙多跑几米?由第一次赛跑情况可知,甲比乙快(甲的)1/5,所以得解20×1/5=4(米),这样就缩短了条件和问题的距离,把繁琐的思维提高到直觉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教师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乐教敬业,善于创新,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主,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教学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