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头颤动病多端 督脉阳明经穴选

颤动症是指头颈部或肢体、手足摇动或颤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轻者头摇,或手足微动,重者头部、四肢、手足颤动,甚至痉挛,四肢拘急。主要由于邪扰风动,筋脉失养或气血虚损,不荣大脑所致。
辨证要点
痰热生风:肢体颤动,发热口干,头晕体倦,咳痰色黄,胸脘痞闷,苔腻,脉滑。
气血虚弱:肢体震颤,意识清醒,倦怠无力,头晕眼花,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
心肾不足:头及四肢颤动,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多梦失眠,惊恐邪伤,水火不济,风阳上扰,舌质淡红,少苔,脉弦细。
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平肝熄风,活血通络,取穴以督脉、手足阳明经穴位为主。
穴位:
第一穴:丰隆穴,适于痰热颤动。
第二穴:后溪穴,适于气血虚弱。
第三穴:太溪穴,适于肝肾不足。
第四穴:神门穴,适于心肾不足。
治疗方法:用毫针治疗。
操作方法
操作原则: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
操作方法: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胫腓骨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取坐位或仰卧位,两腿自然伸直,选28号2寸不锈钢毫针,常规皮肤消毒后,丰隆穴(双侧)向上呈45°~60°斜刺,快速进针,1~1.5寸,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每10分钟捻转1次,捻转3~5次,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评价疗效。
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处。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2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太溪穴,0.5~0.8寸,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每10分钟捻转1次,捻转3~5次,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评价疗效。
后溪穴: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处。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后溪穴,并透合谷穴,1~2寸,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每10分钟捻转1次,捻转3~5次,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评价疗效。
神门穴:手腕掌横纹上尺侧,豌豆骨后下方,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常规消毒,用1.5寸28号不锈钢毫针,直刺神门穴,0.3~0.5寸,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1~2分钟,每10分钟捻转1次,共4次,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病案举例
验案1 颤动证(痰热生风)
陈某,女,36岁,工人,2002年3月24日初诊。
四肢反复抽动两年,加重两小时。两年来,因家事纠纷,经常四肢抽动,每劳累、失眠、生气等因素而诱发,有时1月发病4~5次。两小时前,因家事情志不遂,随即出现四肢抽动,自己不能控制,门诊输液打针无效,应邀出诊。诊见四肢抽动,肢体强硬,意识清醒,头晕、口干、口苦、心烦、大便干,不发热。舌质淡红,舌苔微黄,脉滑数。
证为阳明痰热上扰神明,肝风内动。治宜清热化痰。急取丰隆穴针刺。
针法:令患者侧卧,丰隆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两寸半毫针,直刺丰隆穴,出现酸胀麻感后,用泻法强刺激捻转,约3分钟,抽动即可缓解,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捻转1次,每日1次,连续针刺5次,随访半年未反复。
按:颤动症是指四肢不随意的肌肉抽动。分为发热性颤动和不发热性颤动两种。发热性颤动多由于湿热之邪,损于营血,或热邪内犯心包,热盛动风。无热性颤动,多由于脾虚失运,津液凝聚成热痰而生风,或肝肾阴虚,筋失濡养,肝风内动,发为颤动。本案因家事生气,痰火风动,针刺丰隆穴清热化痰而缓解,巩固5次,半年未复发,因此,颤动症用清热化痰法针刺治疗,有确切的效果。
验案2 颤动症(心肾两虚)
温某,男,70岁,退休干部,2010年12月22日初诊。
手足时时颤动4年,加重3天。4年前,因老人突然过世所吓,加受风寒,逐渐发生左侧肢体无力,颤动,后及左手、右手。紧张激动易发,饮食、睡眠、大小便均无异常,平素畏寒肢冷,头晕耳鸣。下午5点后,两下肢无力,左腿明显,走路脚跟擦地,抬脚困难。逐渐发生口紧、舌抽,阴天加重。天津某医院CT等多种检查,疑诊为帕金森病,中西多医无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证为心肾两虚,治宜养心补肾。
先后选刺神门穴、太溪穴。经上治疗20余日,手足颤动次数逐渐减少,5次后,脚跟未再擦地,走路增力,15次后,口紧、舌抽,逐渐缓解,巩固治疗5次后,诸症悉解,随访2年未复发。
验案3 颈肌痉挛(摇头风)
王某,女,40岁,工人,2011年5月12日初诊。
头部旋转性摇动2年余,加重2天。2年前,因受凉加惊吓,逐渐发生头部摇动,呈旋转性,1天达30余次,晚上睡眠时不发病,头晕眼花,颈项酸痛,面色苍白,神倦乏力,语声低微,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劳累、紧张、生气加重。经西医理疗,中医按摩、中医中药等治疗,一直未能控制发作。近2天,因情志不遂,头部摇动加重,诊见头部旋转性摇动不停,自己不能控制,畏寒肢冷,头晕耳鸣,颈背酸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西医诊断为颈肌痉挛。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虚风上扰。治宜益气养血,息风通络,选后溪穴针刺。
后溪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2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后溪穴,1.5~2寸,得气后,用补法捻转,头部摇动幅度逐渐减弱,颈部酸累症除,头晕减轻,每10分钟捻转1次,共捻转5次,每日治疗1次,第二天复诊,头部摇动次数减少,余症减轻,治疗5次后,摇动次数显著减少,10次后,头部摇动基本缓解,巩固5次,随访1年余未反复。
临证心得
头、手足颤动症,因风而起,治疗以祛风为主,而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体会有痰热生风,气血亏虚,心肾两虚证型,治疗以督脉、阳明、少阴经穴位为主,先后取丰隆穴、后溪穴、太溪穴、神门穴单穴针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临床发现,头、手足颤动症多因素体阳虚加惊吓,伤及心肾者为多。萧少卿教授对面肌痉挛、颈肌痉挛等有效治疗做过创新性论述,由此可知,惊恐是头、手足颤动症的主要发病因素。身体虚寒、素体阳虚是发病之本,所以,针刺头、手足颤动症标本兼治,心肾兼顾,效果显著。
(0)

相关推荐

  • 金针王乐亭常用针灸方

    王乐亭擅长以金针医病,所以在群众之中素有"金针王乐亭"之美誉.1956年王乐亭除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之外,还曾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北京针 ...

  • 原发性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成人血压低于100/60毫米汞柱,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属祖国医学的"眩晕""厥证"范畴.轻者属"眩晕",重者属"厥  证& ...

  • 阳明经腑病

    在腑不寒专发热.咽干作呕心烦渴.发狂谵语大肠坚.大小三承汤可啜.按不恶寒者,邪不在表也.咽干烦渴,并作呕者.皆胃热甚也.胃火上冲.故心神失守.谵语狂言.大便坚燥.皆里症也.急宜下之.陶节 曰.伤寒邪热 ...

  • 艾灸督脉,提振阳气好处多!冬病夏调督脉灸,借天时扶阳气!升一身之阳

    艾草庄园 世界艾草产业大会旗下.合作热线:13581880029 公众号 夏日炎炎,正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期,此时腠理疏松,百脉通畅,最宜做督脉灸冬病夏调.此时调理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经病

    伤寒悬解卷六 阳明经上篇五十章 胃 阳明实证 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阳明者,胃之经,胃者,阳明之腑.阳明病,有经有腑,经主传输而腑主受盛.病在太阳之经,若胃阳非旺,则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六日经尽汗解 ...

  • 《伤寒悬解》阳明总纲——阳明经病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一章 阳明十二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发汗宜桂枝汤. 1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 ...

  • 辩阳明经病四字歌诀

    无形实热,客于阳明. 壮热燥渴,心烦不宁. 脉象洪大,苔黄燥生, 白虎汤下,清热生津.

  • 《伤寒悬解》阳明经腑病之来路与汗下总纲

    来路四章 阳明八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热,大便难是也. 1 阳明之病,或自太阳传来 ...

  • 伤寒阳明经病和温病阳明气分病,是不是一回事?为何都用白虎汤?

    在伤寒和温病中有一个交叉的疾病,他们的症状有些类似不过少部分还是有区别,而不论是伤寒阳明病还是温病的阳明病,他们有一个时间点都会使用到一个方剂即白虎汤. 在伤寒条文中涉及到伤寒阳明经证大致为这三条即: ...

  • 阳明经病辨证

    阳明经病辨证 一.证状:六经之阳明经,是指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阳明病是外感病的过程中,阳亢邪热炽盛的极期阶段.性质属于里热实证.阳明病的发病,可由它经传来,亦可从本经自病.由于化热伤津,故其典型 ...

  • 阳陵穴 一穴通肝胆,百病去无踪!

    今天 人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气化和运动之中.脾气主升,散脾精于肺,肺气主降,输精微于肾.还有那胃.大肠.小肠,无不以通降为要,分清降浊,令体内糟粕源源不断排出体外.更有肾水在肾阳的鼓舞下,不断上济心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