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人格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一、人格因素概述
人格又称个性,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具体来讲,它是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人格反映了一个人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是区别于他人的重要特征之一。有研究将人格特质分解为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五因素。
二、人格因素影响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与人格特征有着较高的关联。从一般意义上讲,缺乏自信心、过于自卑以及易高度焦虑的学生,往往会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强烈的无助感和学习倦怠感;相反,性格开朗、活泼好动以及乐观积极的学生,较难产生学习倦怠感。而且,人格特征需要增强稳定性,才能应对外在情境的挑战。从当今时代环境来看,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备受家人宠爱,仅仅关注升学,在生活方面尚未经历太多挫折和失败。但是进入大学后,生活的压力开始展现,更要面对高度的学业挑战,以及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些压力都会影响自身人格,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悲观、焦虑、烦躁等情绪。因此,学生需要拥有相对稳定而良好的人格特质,这样才能减少学习倦怠的发生。
三、教育影响人格以减少学习倦怠
人格因素很难改变,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社会性等。其中的社会性,也表明了人格能够受到教育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影响,能够优化自己的人格倾向。一方面,学校教育对人格塑造有积极意义。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对社会、事业和他人的看法和态度,建构和完善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等。大学教育中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集体的风貌、师生关系、同学间的关系等,都能发挥“立德树人”的功效,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优化。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即将从学校走上社会,在校期间不断扩大生活领域和人际交往,不断学习新知识、担当新角色、掌握特定专业或职业的技能,接受所在学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这些跟社会和职业相关的因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的某些人格特质。所以,从人格因素的社会性来看,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对大学生原有人格施加了影响,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使其能够更稳固地“嵌入”大学和社会。
总之,降低学习倦怠也可以从改变人格因素入手,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压力,调节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减少学习倦怠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