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强度
这学期我带了两个班的课,自我感觉还可以,可是其中一个班用事实证明我这个学期关于课堂学生不许使用的手机的做法,根本没有收到有效的效果,只能以失败告终,我不得不反思。
我在第一节课提出,上课期间学生的手机必须上缴,且要放到指定的地点,如果不能做到,请给我申请并说明理由。结果学生没有一个申请说不能做到的,我心想我们的学生还是明事理的,我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上课不玩手机的习惯,一般情况我不带手机入课堂,即使带了也会设置成无声,不接打手机。我每节课都会提醒学生请把手机放到手机袋里。
本周的最后一次课,我的课程正好结束,在最后一次课的最后一点时间内我想测试一下这学期不许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做法效果如何。我跟学生说:“下面还有一点时间,你们自由安排,前提是不能讲话。”学生纷纷起身离开位置,都把手机拿回去了,我仔细一看只有两位同学没有玩手机,还有三位同学趴在座位上睡觉。我从心里有一种寒意。
我认真反思觉得主要原因是教育的强度不够,施加在学生身上的教育力量是一个综合力,综合力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这个力度的大小对学生的影响与金属材料的受力变形相似,金属材料受力过程中会随着受力增大,慢慢发生弹性变形,再继续增大力,就会发生塑性变形,弹性变形就是外力消失材料又恢复原样,而塑性变形就是外力消失,材料不能恢复原样,发生永久的变形。其实教育也是这样,教育力度小作用在学生身上无论坚持多久,他们都不会变化,如果力度增大学生会在外在压力逼迫下有所变化,但是外部压力消失,他们又恢复原来样子,但是随着力度继续增大就出现塑性变形,即使外力消失,也不能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了。他们发生永久定型,新的形象就产生了,变成教育目的想要的样子,孩子就发生了内在的变化。
我之所以实验失败,还是我实施的力度太小,如果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加大力度来杜绝学生不带手机上课现象,时间久了,学生就自动养成上课不带手机的习惯了。学生彼此相互影响,大家都不玩,偶尔一个玩的,其他同学就会鄙视他,但是如果大家都玩,就会嘲笑极少数不玩手机的学生。群体的导向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制止上课带手机方面,我个人的力量太小了,小到对他们几乎没影响。他们对手机的依赖超乎我的想象。
教育的强度是来自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的总和,对孩子的塑造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孩子的变化都是在教育强度作用下从外到内的变化。教育的强度是作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人们常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也是说明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教育工作者,一个孩子最后变成什么样子最终是全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