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常用心率区间设置,殊途同归

“四种方式,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都有很好的指导效果。说到底,是殊途同归。

时间贵如金的朋友可以直接滑到文末看结论

本文假设,已经取得了最大心率和静态站姿心率,此处假设值分别为:最大180,静态站姿60。

01

方法1:跑步爱好者最常用的储备心率法

很多分析手段和分析平台,依据的是一本叫做《丹尼尔博士跑步方程式》一书里的原理,按照下列公式来计算:

储备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x%+安静心率。

其中的X就是不同储备心率区间上下值所对应的百分比。

这个流派的上述公式中的X区间,是这样设置的:

1区:59-74%

2区:74-84%

3区:84-88%

4区:88-95%

5区:95-100%

按照假设的最大心率和静态心率,得出各个区间的心率实际值为:

著名的跑步分析平台runningquotient及其团队,就是用的此法,上图也是从该平台的实际使用中截取的画面。

这个设定法我使用了很长时间,是“针对跑步”。对跑步没有效果的心率,都没有划进去。以本案为例,心率低于130心率的,都不计入在内,陡然感觉竞技性爆棚。所以,很多时候,慢速度跑,几乎都在1区。稍微懈怠一些,连1区都进不去。

在这种方法下,有氧跑就是1-2区跑,1区为主。

02

方法2:佳明佳速度里的设置

佳明在佳速度里也推荐“储备心率”法。它以前的推荐设置,各区上下限跟前一种方式其实是一样的。我有一段时间没有打开佳速度了。最近进入佳速度发现,软件给的预设值,不再按照上述方法,而是按照50-60,60-70,70-80,80-90,90-100这样的分法了。

根据这个划分法,相当于放宽了一个区。同样是慢跑,按照第一个方法都在1区的,基本上就分布在了2区-3区。

个人感觉这第二个方法与佳明手表的5个区的文字表示法,比较匹配。

佳明手表对5个区的命名是这样的:

过去按照第一种方法设置1区的门槛为59-74%,大部分时间的有氧跑落在1区,效果是正确的,但是在总结时,显示仅仅是“热身”,感觉比较别扭。根据手表的文字描述,应该跑到3区,才跟它的名称“有氧耐力”相应。

这个是过去的记录,139平均心率,就是一场很有效的有氧跑。但是按照第一种算法,被记在“热身跑”了。

很认真地跑了半天,都在“热身”,是不是感觉有点不大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按照佳明手表的标示法,储备心率以50-60-70-80-90-100这样分,似乎更合理一些。

我截至目前跑步时一直采用第一种方式,所以,经常在文章中说“有氧跑在储备1区”这个观点。

前两天有跑友问,她跑有氧时,总是跑到2区。如果她的储备心率用的是50-60-70-80-90-100这样分的话,那么有氧跑总是在2区是对的,不要受我“有氧跑在储备1区”这个说法给干扰了(因为我的1区是59-74%的设置)。其实59-74%组成的1区,和60-70%组成的2区,基本上是一回事。

这个讨论,希望这位跑友能够看到,避免给她带来困扰。

03

方法3:按照有氧、无氧阈值来设置

这是我在Polar里的设置。Polar系统已经测得有氧阈值和无氧阈值,就可以用这个方法。

我从实际中得出的有氧阈值是135,无氧阈值是162。

顺便说一句,我在Polar里得出的无氧阈值162,在佳明里得出的乳酸阈值161,这两个概念应该就是同一个意思吧?——两个系统给出的数字如此一致。

根据系统的建议,把有氧阈值作为3区下限,无氧阈值作为5区下限。这样3-4区就是有氧区。4区下限取两者的平均值。

但是没有说1-2区的数值怎么设。

我是这样处理的:把1区下限人为设定为110——这个数值,是我多次快走测试中,大致算是走和跑的分界线。用它和3区下限(有氧阈值)的平均值作为2区下限,就有了5个区的区间了。

我比较喜欢用这组数据,因为是根据真实的记录,由系统分析出来的,比其他任何一种都符合客观。

这个设置,从进入3区的135开始,到4区的161封顶,都是有氧区,这个是系统分析的结果,不是推算。而4区向上,过度到无氧区,所以4区是高强度有氧区。这样在跑的过程中,通过手表所指示的心率区间,一目了然,比较方便。

根据这个设定,有氧跑,就在3-4区,以3区为主。1-2区基本忽略,因此也无所谓设置得多么合理。

譬如某天就是为了轻松跑(恢复跑),就尽量控制在3区游荡。如果为了拉练耐力,那多往4区跑跑。如此类推,简单明了。

04

方法4:被广泛采用的最大心率法

这个方法可能被采用得最多。写在最后,因为我个人并不喜欢这样设定。它既不像第三种方法那样,以自己的真实数据为依据,也没有如前两种那样考虑到静态心率的因素。事实上,两个最大心率数字相同的人,不考虑静态因素的话,很有可能状态是很不相同的。但按照这个设定法,他们两人的运动区间却被设定成一样的,似乎不大合理。

而且运动强度越大,可能越容易有误差。

但是也应该承认,在一般以健身为目的的条件下,如果强度很小,作为一个指引,这种方式简单易行,容易理解。也有指导意义。

05

一个真实的记录在不同方法下体现的心率区间

案例:

距离:10公里跑,用Polar M430(采用其自带的6-LED光电)和Garmin Fenix 5x(采用Hrm-Run心率带)同时记录。

配速:由于两块跑表有少许计距误差,M430记录5'52",Fenix5x记录6'00"。两者总距离相差180米。但在表示心率区间时,这点距离误差没有影响。

步频:平均182,最大204。

心率:两个不同的心率系统记录下来的,都是平均145。polar记录的最大163,Garmin记录的最大162。几乎就是到有氧的最上线。数据相当吻合(顺便也说明M430的6-led光电,跟友商的心电几乎在一个精度层级上)。

特别说明:公园里有不少上坡路,所以对心率有一定的升高作用。

1、按照第一种方法(RQ平台采用的储备心率法59-74-84-88-95-100),心率的分布集中在1-2区,其中1区更多一些。(下图曲线即Garmin Hrm-Run心电心率带记录)

2、按照第二种方法(佳明采用的储备心率法50-60-70-80-90-100),心率的分布集中在2-3区,其中3区更多一些,与标题也更吻合一些。

3、按照第三种方法(根据Polar分析的有氧阈值、无氧阈值实际值设定),心率的分布集中在3-4区,两区基本平均。(下图曲线由M430光电心率装置记录,大家可与前面Garmin的图对比。M430的光电,与友商心电的精度,没有差别。

4、按照第四种方法(常见的最大心率法),因为无法显示了,故也就无法截图。但是对照最大心率法的各区上下限,上述曲线也基本集中在3-4区为主。

06

关于心率区间设置的结论

1、上述四种方法,只要用惯了,都有指导意义。从严谨性上讲,第四种——也就是最常见的最大心率法(根据最大心率的50-60-70-80-90-100)可能稍逊。

2、如果已经在实际活动中得出了自己的有氧阈值和无氧阈值,那么方法三可能是最切合自己的。根据身体感受的强度来说,我觉得也是最贴切的。按照这个方法,以有氧跑为例,应该主要落在3-4区。

3、如果只录得最大心率和静态心率,方法二可能是比较合适的——跟厂家对5个区间的文字描述,与一场训练中实际强度的分布,也很吻合。按照这个方法,以有氧跑为例,应该主要落在2-3区。

4、方法一是我用得最长时间的。只适用于跑步。感觉比较有竞技性。按照这个方法,1-2就是有氧跑。其中2区就是马拉松比赛状态了。

如果强行把同一组数据对应到各种不同的设置方法下,大致如下:

方法一的1-2区,约等于方法二的2-3区,约等于方法三的3-4区,约等于方法四的3-4区。

到这个地方,基本上就融会贯通,殊途同归了,剩下的,就是看自己熟悉和适应哪一种方法了。

我的做法是,Garmin手表上按照方法2设置,Polar手表上按照方法3设置。而数据导入到平台后,都是按照方法1来分析。

============================================

作者:老威修斯_宋伟江,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