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鸡化为蜃,蜃化为雷,一个炸雷炸出了福——领略震卦雷人的反转
震卦是《周易》当中八个经卦之一,两个经卦震相叠,组成别卦的震卦。震卦可以说是迷你版的复卦,在经卦当中,是一阳始生。一阳始生,是春天万物复苏的状态,大地由冬天静的状态进入春天动的状态,而这个动的状态,就是以第一声春雷为标志。所以,震的卦象为雷,为动。对应于人伦,震卦是一阳在下,所以,象征长男。
震卦的“震”字出自下半部分的“辰”,而震卦中的“震”帛书本都写作“辰”,使用了“震”的本字。“辰”的本义为动的生发。如“震”、“振”、“娠”等。
“震”初指雷震,雷震是下雨的先兆,与雨相关,所以,作为六书规范的形声字,“辰”字的上面冠以“雨”。《说文》说:“震,劈历,振物也。从雨辰声。”“劈历”,现在写作“霹雳”,与雷同义。而“振物”,即振动万物之复苏。“振”从“手”,是以手撼动。“娠”指孕中妇女感受到受孕之动或者胎动。
“辰”是十二地支之一,以月论,夏历建寅,寅月为正月,那么辰月就是阳春三月,正是雷震而万物复苏的季节。以时论,昼夜之间,辰时相当于一天的早晨七点到九点,正是一日之内的开始,因此,这一时辰又称作“晨”,在“辰”字之上冠以“日”,是日出之“振”。
“辰”,《说文》说:“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古“农”字不论写作“農”还是“辳”,都是以“辰”字为主干。关于“辰”字,段氏说:“《释名》曰: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可见,“辰”还有伸舒之义。
那么,“辰”的振动和伸舒之义从何而来?追溯其源流,可从甲骨文和金文中窥见其端倪。
“辰”字甲骨文、金文都是象形字。这个象形文字画的是什么呢?原来是一只水中的蛤蚌,啪地一下打开双壳,把舌头伸出来取食。原来“辰”字字形始于“蜃”。蜃是一种大型的蛤蚌,古人认为野鸡入水后化为蜃。所以蜃也是一种神秘的软体动物。正是由于它的神秘性,古人把生于海上的幻象称作“海市蜃楼”。蜃在取食时需要打开硬壳,由此生发了动的义项。而将舌探出壳外,生发了伸的义项。由此可见,“辰”最初是“蜃”的本字,而“震”是其引申义。
震卦从卦辞到各爻爻辞均有“震”字,基本上指的是雷震的“震”。
关于震卦,我们主要来看《彖传》的解读。
震卦的卦辞是: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彖传》的解读是: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不丧匕鬯”,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震卦的彖传与其他各卦的彖传不同。彖传往往从不同的卦象和爻位关系的角度,来解读卦名和卦辞,但奇怪的是,震卦的彖传只有对卦辞的解读,而没有涉及卦象和爻位关系。彖传另外一个奇怪之处,是第一段的文字和初九爻的象传完全相同,似乎是对初九爻象传的复制粘贴。因此,震卦的彖传很可能有乱简现象。但在没有发现其他有效的证据之前,我们只能按照流通本的彖传加以解读。
彖传对卦辞“震亨,震来虩虩”的解读,是“恐致福也”。“虩虩”是恐惧的样子。“震来虩虩”,意思是有巨大的雷声传来,人们因此而感到恐惧。雷声的轰鸣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为什么会“致福”呢?这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原来,易传是切换了一种思维模式来理解人对雷的恐惧。雷发于天空,可以视为具有上天的意志。雷的巨大声响,确实能产生恐怖情绪,人在这种状态下,就会有敬畏心。而敬畏心恰恰是得到上天福佑的先决条件。一个没有敬畏心的人,可以肯定地说,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所以,敬畏心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法宝。
“笑言哑哑”,彖传的解读是“后有则也”。“哑哑”是象声词。“笑言哑哑”,是谈笑自若的样子。作为君子,在巨大的雷声面前,要做到的是提醒自己保持敬畏心,而不是乱了方寸。所以,内心的敬畏,反而会带来镇定自若、处惊不乱的表现。正因为能做到处惊不乱,所以,在雷声之后,仍然可以按照规矩行事。这就是“后有则也”。
“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完全是爻辞象传的表述模式。
“震惊百里”,彖传的解读是“惊远而惧迩也”。雷声如此巨大,惊到了远处的人,吓坏了近处的人。
“不丧匕鬯”,彖传的解读是“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匕鬯”是用来盛酒分酒的工具,犹如今天的酒勺子,或者称作酒提。主持祭祀的人正在盛酒,突然一声巨雷在头上的天空中炸响,由于主持祭祀的人镇定自若,所以,手中的“匕鬯”并没有掉落。有这种气质的人,彖传认为,他可以“守宗庙社稷”,有资格做“祭主”。
由此可见,按照彖传的理解,震卦卦辞至少包含了含义:一,“震来虩虩,恐致福也”,天雷带来的恐惧,其实是福的前兆;二,“震惊百里”之后,有“笑言哑哑”“不丧匕鬯”的从容,才是靠得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