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我心中”特刊】龙杲/松树坳里杜鹃红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松树坳里杜鹃红

作者:龙杲

平江县长寿镇共和村与嘉义镇咏生村的交界处,有一个名为松树坳的地方。坳的东面是共和村,至今习惯上仍称为龚家洞;西面是杜庄村,为了纪念牺牲的中国工农红军16师师长高咏生烈士,现在改为咏生村。那里山高林密,崖峭壑深,山坡上数不清的杜鹃花,如血似火地开放在春天里;站在山坳中,一眼望不到头的幕阜山余脉自北向南逶迤而来又连绵而去,莽莽苍苍、翻腾起伏如大海上的波浪。
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山坳里一棵大松树下,有一栋低矮的茅草屋,屋里住着一个叫宜干娘的老婆婆和她的两个女儿。宜干娘的丈夫姓罗,生病无钱医治早早地离世了,在大山深处,宜干娘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两个女儿长大成人。大女儿罗安玉,小女儿罗全玉,她们一家生活在湘东北三省边陲的大山深处,租种地主老财的山林,种植油茶和茶叶,开垦荒地种植红薯、烟叶等作物。有了收成,大头送到山林主家里充抵繁重的租金,剩下来的小头,则要挑到几十里外的长寿街去换回来大米等生活必需品,拼死拼活干一年,依然是两手空空,经常家里无隔夜粮。

处在群山环抱之中的松树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当时是湘卾赣咏生县苏区的中心,革命斗争在那里风起云涌。宜干娘的一家,经常看到一队队的红军,扛着梭标和大刀从松树坳经过,从她们的家门口经过。红军有时会停下来,到她们家里坐坐,跟她们拉家常,帮他们劈柴挑水做家务,亲切得就像是一家人。红军向她们揭露地主老财的压迫和剥削,宣传红军是为天下劳苦大众闹翻身的革命队伍,是人民的子弟兵,宜干娘的两个女儿,听得心里热哄哄的。她们的心中明白了很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渐渐的她们有了一个信念,跟着共产党走,跟着红军闹革命,天下的穷苦人得翻身。
春天,山坡上杜鹃花盛开的时候,宜干娘的家成了红军的宿营地。清晨,操练的红军战士阵营整齐,在山坳里挥舞着大刀梭标,杀声震天,吓得枝头的小鸟振翅高飞;门前的大松树下,宜干娘的大女儿安玉和二女儿全玉,唱起了刚学会不久的《工农红军暴动歌》:
“我们大家来暴动,杀土豪,斩劣绅,一个不留情;
建立苏维埃,工农来专政,实现共产制,人人都大同;
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即刻要成功!……。”
年轻漂亮的安玉和全玉,她们的歌声如云雀在空中歌唱;她们的歌声在松树坳,在整个湘鄂赣咏生县苏区的上空回荡。

中央红军主力北伐以后,湘卾赣咏生县苏区的武装革命斗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当地的地主武装“挨户团”卷土重来,他们配合国民党的正规军,不断缩小包围圈,经常进山“围剿”红军。这些坏家伙,所到之处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见房屋就烧,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在这种严峻危急的情况下,湘卾赣咏生县苏区的红军游击队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调整,转移到江西的修水、铜鼓一带,整编加入黄公略领导的赣西游击队,留守苏区的游击队员也被迫化整为零,转入分散隐蔽的地下斗争,苏区面临着匮乏粮食、药品和衣服等军需物资的重重困难。所有这些,令红军游击队员罗氏姐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她们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勇气和决心。
由于地主老财的告密,宜干娘的家受到了国民党“清乡团”、地方武装“挨户团”的严密监视,她的两个女儿都上了反动派的黑名单。湘卾赣咏生县苏区掌握到了这个情报,出于安全考虑也是工作需要,调这对姐妹花到大山脚下的干江乡苏区去开展农会工作,一起下山的还有她们的妈妈宜干娘。
表面上是宜干娘带着两个女儿去投奔大山脚下龚家洞的罗姓本家,实际上是为了这对姐妹花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她们在山下筹集山上急需的粮食和药品送往山里,动员农会组织中的姐妹们和红军家属做军鞋;深更半夜和游击队到山外的店头、金坪一带,伏击、袭扰国民党反动派。这对姐妹花常常利用熟悉的群众基础和地形地物,避开敌人的锋芒,或撕破敌人的包围圈,为红军游击队带路送情报,一次次使红军游击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敌人每次进山围剿红军,不是损兵折将,就是扑一个空。敌人对这对姐妹花恨之入骨,发誓报复。

一天下午,山里的红军游击队和山下的农会组织,在龚家洞组织召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地点就在龚家洞里的胡家塝。
在宣传会上,红军游击队女战士罗安玉腰上扎着红绸带,背后插着雪霜般的“马片”(大刀),她英姿飒爽地站在主席台上,向着台下黑压压的民众宣传革命真理,动员青壮年参加农会,加入游击队,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说到动情处,罗安玉清了清嗓子,唱起了雄壮有力的《革命四季歌》:
“春季桃花遍地红,可恨一班寄生虫。工农士兵联合起,组织武装来暴动,英勇杀敌打冲锋。
夏季荷花满池塘,革命工农格外忙。工农士兵联合起,不怕土匪来清乡,要缴白匪炮和枪。
……”
由于胡家塝特殊的地理环境,一是处于大山脚下,二是位于几个山村的交界点,三是面对着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局限于当时的保卫工作,那天的会场上龙蛇混杂,“挨户团”的“探子”也混迹在人群中。那些坏家伙表面上装着认真听会,装着同情革命拥护革命的样子,暗地里却留意着红军游击队和农会组织的一举一动。直到散会后,他们看到红军游击队扛着梭标,背着大刀,沿着羊牯垴的羊肠小道往内山苏区而去,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探子”转而鬼鬼祟祟地跟踪着罗安玉和罗全玉到了罗家湾的家中,躲在窗户外偷听到这对姐妹花第二天的工作计划。“探子”连夜跑到山外向“清乡团”告密,通过密谋,敌人部署了第二天抓捕这对姐妹花的罪恶计划。

第二天上午,姐姐罗安玉到内山给游击队送军鞋,同时汇报山下农会的工作开展情况。罗安玉撩起上衣,将一棵土炸弹插在腰间,然后铺开一块包袱被,将收集来的军鞋摆放整齐,对角叠起,在中间扎成一个十字结,一只手从十字结中穿过去,背在肩上出了门。
罗安玉来到了一间榨油坊旁边。那里有一条小溪,小溪上一座小木桥连着山里山外,过了小木桥就进入了通往内山的羊肠小道,她无数次从这里进出,一切都太熟悉不过了。
就在罗安玉正要踏上小木桥时,躲藏在榨油房里的匪徒一拥而出将她团团围住。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罗安玉迅速甩掉肩上的包袱,拔出插在腰间的土炸弹,猛地一拉弦砸向敌人,同时人往桥下跳去。罗安玉甩出去的土炸弹并未爆炸,小溪里尽是粗大的砾石,跳下去崴伤了脚,她强忍着剧痛从砾石中爬起来,没跑多远不幸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见抓到了两姐妹中的姐姐,立即将她五花大绑,带着缴获的“战利品”,喜滋滋地送往“清乡团”团部邀功请赏去了。
敌人以为捕到了一条大鱼,将姐姐罗安玉押往国民党“清乡团”平江县总部。在那里罗安玉受尽了折磨,她始终坚贞不屈,誓死不出卖组织和同志。凶残的敌人无计可施,将罗安玉绑上大石头,沉入县城旁边汨罗江中的石碧潭。她的躯体随着滔滔的江水流向了远方,她的魂魄和行吟潭畔的屈子相遇,在楚国三闾大夫九转回肠的《招魂》曲中驭龙升天,回到了大山深处的松树坳,回到了革命队伍中的同志们身边。

同一天,姐姐罗安玉去山里联系红军游击队,妹妹罗全玉从罗家湾出发,到一个叫龙窝里的山坳中放哨。她的头上顶着一顶青色的头巾,肘弯里挎着一只竹篮,竹篮外面覆盖着一块青布,里面装着一双完成了一半的布凉鞋,以及缝缀凉鞋的针线和布块。此外,布块下面还藏着一把锋利的匕首,这把游击队员们亲切地称为“小宝”的匕首,是罗全玉的挚爱。由于它小巧玲珑便于携带,隐蔽性强,罗全玉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这把匕首伴随她从山上到山下,经历过革命斗争中许多的风风雨雨和惊涛骇浪。
到了龙窝里的山坳里,罗全玉机警地观察着四周的情况,躲进一丛盛开着朵朵白花的刺蓬下,那里既可以隐蔽自己,又便于观察前方来路上的情况,然后坐下来开始飞针走线缝制着凉鞋。她心里只想着加紧完成手中的军鞋,让更多的红军战士穿上她做的军鞋,活跃在整个咏生县苏区,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罗全玉想到这里,手上加快了穿针引线的速度。
敌人通过头天晚上“探子”的密报,掌握到了红军游击队女战士罗全玉的行踪。狡猾的敌人制定一条毒计,他们不走前方的大路,于是阴险地翻过凉亭坳,经道院冲,从龙窝里的背后迂回包抄过来。埋伏在山坳里的“探子”接应到了增援的匪徒,偷偷摸摸指认了罗全玉隐藏的位置,众匪徒像一群饿狼一样,向着山坳中猛扑过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情,红军女战士罗全玉临危不惧,她一把掀开盖在竹篮上的青布,取出匕首紧紧地攥在手中,正气凛然地面对着四面包围过来的敌人,吓得敌人哆嗦着不敢靠近。凶恶的敌人见状,向着她开了一枪,罗全玉肩部中弹,不幸被俘。
妹妹罗全玉被敌人抓住以后,敌人将她押往木瓜乡团山嘴“挨户团”团部,在她身上用尽了惨无人道的酷刑。罗全玉和姐姐罗安玉一样,面对着凶恶的敌人,抱着誓死如归的信念,始终闭口不言游击队的秘密。敌人残忍地将罗全玉杀害,把她的尸体挂在江边的桐树上示众。当地的农会组织冒着生命危险,在夜里将她的遗体取下来,偷运到团山嘴的一处山头上埋葬。

多年以后,革命胜利了,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宜干娘,眼睛已经哭瞎了。民政部门发给她两个女儿的烈士证书,她成为一名光荣的烈士家属。宜干娘把两张烈士证书贴在墙上,每天摸索着证书,轻轻地呼唤着两个女儿的名字。当年看到过那一幕的人,至今说到还忍不住落泪。
那时的宜干娘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大女儿罗安玉为了革命尸骨无存,自己死后一定要和小女儿罗全玉团聚。她于是召集本家内侄辈商议,请他们将她的小女儿罗全玉迁回罗家湾,得到了本族人的同意。
一行人来到团山嘴,当地老辈凭着记忆,为他们指认了埋葬着红军女战士罗全玉的山头,但具体到哪一座坟茔,因年深月久,因当时的埋葬过程仓促草率,谁也记不清楚了。一行人只好凭着那些荒废、无人祭扫的孤坟,一连挖开几座,都没有对上号。
直到后来挖开的那座坟墓,扒开泥土的那一刻,在场人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一根棕绳松松垮垮地缠绕着一副森森白骨,二十多年过去了,还看得到头颅上粘连着长长的青丝,死者的左手食指上戴着一个铜制的“针底”(旧时妇女做女红必备的辅助工具),有了这些铁一般的证据,坚贞不屈的红军女战士罗全玉在现场鲜活起来。
在低沉的锣鼓和呜咽的唢呐声中,在那一年杜鹃花开的季节,红军女战士罗全玉,以这样一种方式策马扬鞭,回到日夜思念她的妈妈身边。
(后记:本故事的讲述者有二,一为事件的见证者,九十多岁的烈士后代龚雁成老人;二为七十多岁的烈士亲属胡皎香女士。另外,作者在搜集整理过程中,作过文字加工润色,特此说明。)

作者简介

龙杲,平江人,农民。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卢宗仁专辑         万辉华专辑     蒋正亚专辑

彭定华专辑          吴标华专辑      易石秋专辑

陈有红专辑         谭伟辉专辑       黄志中专辑

谭湘岳专辑         沈保玲专辑       史建国专辑

朱素青专辑         杨英专辑           柳平国专辑

许光辉专辑         杨辉专辑          弘毅学子专辑

方绪南专辑         龚春林专辑孙美堂专辑

万志勇专辑         甘桂柳专辑      官松源专辑

熊英专辑             刘正年专辑       罗夏龙专辑

秋暖跃马合辑      魏晓晖专辑       方良专辑

何志贤专辑        吴穷专辑             严树林专辑

何贵专辑            夏四文专辑         逸仙散文专评

高三九专辑         赵光专辑              卢从正专辑

长寿采风专辑      彭盼兮专辑         熊业民专辑

李细田专辑           “党在我心中”特刊专辑

(专辑持续更新,欢迎作者入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