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乡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物质的精神的财富总和,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浓厚地方性乡土性是乡土文化的基本特征,农村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乡土文化教育缺失至少造成以下的问题:

1、造成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对本土文化的陌生和对故乡的疏离感。现在我们的教育都在教育孩子眼睛向外,让他们看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对自己脚下这块土地,我们却很少让孩子们低头关注。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了我们对家乡的虚无感、疏离感和逃离心理。我们一直是在用城市的模式、城市的教材开展乡村的教育。学生的知识结构里,只有国家文化,城市文化,对本土的历史、人文、地理都是空白,对自己的村子,甚至家族的历史都是陌生的,学生对本土的文化不了解,对脚下的大地不熟悉,对故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等都是陌生的,必然对乡土缺乏感情。乡村教育不是为了乡村,不是为了乡村的孩子,不是为了乡村的未来,而是为了给城市培养预备劳动力,输送智力资源,这种完全脱离本土需求的教育,带来乡村的空心化。乡村的教育严重地脱离乡村的实际,高度复制城市的教育内容,最后的结果不仅让乡村的孩子通过高考逃离乡村,而且那些留在乡村的孩子也对乡村从心理上有疏离感,无法对乡村产生真正的认同。

2、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镇化在迅速改变乡土文化板块,数千年文化积累的乡村面貌在发生巨变。中国乡土文化实在是太博大、太久远、太丰富了!尚未引起人的关注或熟视无睹的领域也实在太广阔,而相当多的乡土文化遗存(包括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或正面临着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我们的古村落和大片的乡土建筑在消失,我们的大量承载着数千年文化信息的古文化遗存在消失,我们的海洋一般深厚的乡土传说故事在消失,我们的传统族规家训在消失,我们的古树名木在消失,我们的方言俗语、传统小吃、生活习俗、传统技艺等等等等,都在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3、眼睛向外和乡土文化遗存的消失在摧毁我们的文化之根。使我们的孩子变成无根之浮萍,我们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地方文化,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何方,不知道祖先经历了怎样的生活。不知道抚育了自己的这块土地上经历了怎样的历史事变,不知道这块土地上那些文化遗存的价值…..

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我们需要从价值观的层面,从我们存在的意义等形而上的哲学层面认识和思考乡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在教育中注入地方文化的因素。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化是一个大趋势。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与城市的疏离后,乡村的荒废与衰败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我们能不能走出中国的道路,既让农村向城镇化、现代化的方向前行,又不导致衰落呢?在世界许多国家,乡村已经全是老人,年轻人不断向城市集聚,乡村“空洞化”似乎成为普遍规律时,我们能不能破解这一“魔咒”呢?我们能不能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保留我们的乡土记忆,重新规划我们的乡村,使乡村不仅获得新的发展,更获得新的生命,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既要城市化,又要有一种“逆城市化”的思维?我们能不能努力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让乡村充满活力呢?这就需要教育来让我们每个人关注乡土文化,关注我们脚下的土地,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乡。

其实,乡土文化教育不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在工业文明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的先辈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早在100多年前,清末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就明确规定:在各科教学中,历史“尤当先讲乡土历史”,地理 “尤当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格致“宜由近而远,当先以乡土格致”。把乡土文化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2003年钱理群先生在编写《贵州读本》时也明确提出,要“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他说:“我忧虑的不是大家离开本土,忧虑的是年轻一代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产生了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和心 理上的疏离感。所以乡土教材不仅仅是增加学生对一些乡土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建立他和乡土,包括乡土文化及乡村的普通百姓、父老乡亲的精神血缘联系。”

乡土文化教育的现实需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并且也积极行动了起来。许多地方开始重修家谱,村史,许多地方编辑乡土教材,让这些乡土教材进入学校进入课堂,就是乡土教育的体现。例如我曾经看到过武山县的乡土文化教材,最近听到有幼儿园要求家长做的作业就是当地历史名人、风景、民间故事等乡土文化资料,他们的这写做法都说明人们开始对乡土文化教育有了觉悟,也有了行动。

乡土文化教育不仅是乡村文化的教育,也适合城市本土文化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的乡土都有自己的文化一个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孩子,也未必就了解当地的城市文化,也需要相关的故乡文化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乡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农村教育的课题,而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应该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是留住乡愁的根,教育是激发留住乡情的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了解自己的乡土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生活习惯等等。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够在接受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就像每个人都能够记住家乡菜的风味一样,了解家乡的文化,为建设新故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0)

相关推荐

  •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27)

    构建动态校本德育课程的原则 1.生成性与预成性相结合 构建动态校本德育课程应注重预成性与生成性相结合.根据国家.地方育人 要求及学校育人目标,校本德育课程虽有生成性特质,但目标.内容.过程等必定有着相 ...

  • 平和:振兴乡村,必先拯救灵魂!

    平和:振兴乡村,必先拯救灵魂! 黄 武 疆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上下,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乡村振兴战略",说明"农村问题"被国家摆在最重要的的发展战略,这是 ...

  • 沉入生活深处,留存一份纸上的乡愁

    江苏高邮作家周荣池的长篇散文<一个人的平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聚焦里下河平原的风物民情与村庄历史,详细描绘了一幅里下河平原万物生长的画卷,建造了一座里下河平原的文化 ...

  •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历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加强大学生历史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当前高校历史文化教育重视不足.相关课程安排较少,因此本文尝试探讨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的融入历史文化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历史文化 ...

  • 乡土散文:家

    老家怀想 家对我来说太普通了,可什么是家呢?是高楼别墅还是民房土瓦?是生活的港湾还是不老的牵挂?家对我来说就是父母住的地方,有父母就有家.有一首歌唱得好"家有父母的情,家有父母的爱,父母在家 ...

  • 管华明:一棵葡萄树住84平方米,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种植模式|全国林草乡土专家系列①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2020年,上海林业系统里有10位同志获得全国林草乡土专家的称号,他们分别是管华明.卢玉金.宋洪德. ...

  • 以民事调解书为例,释明延迟履行利息规定的必要性探析

    山东高法2021-05-06 12:35:47 一.迟延履行利息规定的 出台背景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不断完善和增强执行措施和手段,一些对被执行人有威慑力的制度和机制相继建立,强制执行措施主要包括限制 ...

  • 【乡土情怀】生命如歌:微诗六首

    微诗六首 文/生命如歌 1.路 不论平坦还是曲折 坚持走下去,就会 收获喜悦,成就希望 2.福 贴在门上 藏在心上 心中拥有快乐便是福 3.空调 相同的模样 在不同的季节 输送出不一样的能量 4.三月 ...

  • 乡土、乡情、乡愁:想念老家的羊肉汤

    在我的老家鲁南地区,如果你请人吃饭或者被请做客,餐桌上一盘让人垂涎的辣子鸡和一盆汤浓味鲜的羊肉汤是必上的.我们这些在外地呆久了的人,时不时会想起家乡,那山.那水.那老屋.那亲人,都会让人心头一热.但有 ...

  • 【乡土情怀】刘力:拥抱晨阳(外一首)

    拥抱晨阳 (外一首) 文/刘力 拥抱时光赶太阳, 执着生活吻晨光. 不敢留恋月下梦, 小城故事写篇章. 橹起袖子加油干, 舂种秋收粮果香. 立志愿有鸿鹄志, 做人敢为有担当! 听故乡的蛙鼓 有雨无雨的 ...

  • 【乡土情缘】洪信明:废墟上的佛音

    废墟上的佛音  文/洪信明   听到莲花峰大觉正等禅寺被拆除的消息,我还以为听错了,随即微信向寺庙主持衍禅法师求证,他说寺庙确实是被拆掉了,他现在只能暂时借住在山上村民搭建的拗笋仓房里. 闻此消息,我 ...

  • 【乡土情怀】青莲雨润:月光照耀的那条河

    湖南文苑 月光照耀的那条河 文/青莲雨润 时常让我撩拨心弦的小路 弯弯绕绕 丛草萋萋 有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河 滋润着两侧的阡陌 春水初生 漾漾的流淌 夏天来了,几度芦苇青烟幂处 秋水伊人时,恋人絮语 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