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是为了记住

总听人说书读过就忘,跟没看一样。真的看了跟没看一样吗?

想起一个小故事,尽管俗套,不过用在这儿还挺合适。

一个孩子问爷爷,读过的书很快就忘了,那是不是白读了。爷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这个孩子拿上一个装垃圾的土篮子,一起来到河边,然后让孩子用篮子去河里打水。但篮子是藤条编的,根本盛不下水,每次提起来,篮子里的水就迅速流光。本就满腹狐疑的孙子回头看着爷爷,似乎在说:还要再试吗?爷爷则笑着让他看看篮子有什么变化,孩子低头看见,本来脏的要命的土篮子已经被河水冲刷的干干净净。

想不出比它更适合讲这个道理的例子了。

没有人能记住所有读过的书,因为那不科学,人脑本就不是为大量储存数据而设计的。有一位脑神经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和计算,确认人的一生能够记住的数据量大约可以折算成0.5GB字节。而现在普通的智能手机的存储内存一般在64~128GB,也就是说人一辈子大脑中储存的数据量,连手机内存的零头都不到。

读书的过程,其实是大脑经历思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会遇到很多熟悉亦或陌生的概念和情境,把它们融入自己的思维中,也就是不断的为自己的思维框架添砖加瓦,终成一座只属于自己思想大厦。这就是指导我们一切行为和选择的思想本源,这座大厦越结实宏大,你的认识就越会趋近事实,选择和行为也就会越趋近理性。

所以,读书确实不是为了记住那些具体的内容。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学校里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读书亦是同理。

当然,以上所述不包括为考试读的书,那是需要扎扎实实记住的,爱因斯坦的意思也是考完了再忘,否则的话后果只能自负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