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就跪着看完,《三块广告牌》打五星都不够
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女主角,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剧本,一座座沉甸甸的奖项,让《三块广告牌》在国内还没有上映,就已经被众影迷捧上神坛,也成为了3月份比好莱坞大片《黑豹》更令观众期待的电影。
但是,吊足观众口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往往期待越高失望越大,填不平观众的预期反倒会令电影失去惊艳的观感。但不用担心《三块广告牌》,110分钟的电影,在人满为患的影厅里差点让我跪着看完。而目前豆瓣8.7的评分,也证明了观众对电影的高度认可。
影片讲述一个不算高明、甚至略显老套的故事,小镇上的女主角米尔德雷德的女儿在外出时惨遭奸杀,过了半年当地警察局毫无破案线索,从警长到探员都在懒政,他们每天在办公室看漫画打屁,带着宗族偏见每天找有色人种的麻烦。米尔德雷德为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及“鞭策”警察局查案,租下了路边无人问津的三块广告牌,控诉警方办案无能,小镇的宁静与和谐随之崩坍,人与人的关系也逐步走向了失控边缘。
电影从一个沉重的案情出发,带来的却愉悦的观影体验。故事的落点不在悬疑,也没有围绕案情,而是在广告牌立起来之后,镇上不同人的变化和反应,蝴蝶效应推着剧情往前走,一次次带给观众惊喜和意外,就好像埋下了一颗种子,在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里,看完了它生根发芽,直至花朵怒放的全过程。其中遍布的黑色幽默让影厅里不时回荡着笑声,看似弱小实则强大的米尔德雷德用冷酷的外表从头怼到尾,她怼广告销售员,让对方俯首帖耳;怼警长让他无所适从;怼神父,撕开了他伪善的面具;怼牙医那段很解恨,让自以为是的正义得到惩罚。
米尔德雷德始终在以暴易暴。女儿被奸杀是遭受暴力,但她立广告牌,毫不留情的辱骂反对她的人、用工具切断牙医的指甲、直至后来失控烧掉警局何尝不是施展暴力呢?妙在导演在电影里未做道德评判也不表达观点,和暴力交织的是很直接的善良和柔软。米尔德雷德在警局前一秒还和警长威洛比怼的正酣,一口血喷脸上之后,两个人态度骤变,马上叫人将他送到医院;狄克森前面表现的像个混蛋,读过信之后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医院里他和广告销售员在病房里相遇也是一处黑色幽默,但那杯橙汁又让人很感动。
前半段,立起的广告牌作为剧情的主驱动力,后半段,威洛比的自杀成为剧情走向荒腔走板的驱动力,这么多的反转、巧合、隐喻和象征,对于演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人物按不按得死、动机理由充不充分,都看演员的表演,和能不能带动观众的节奏。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伍迪·哈里森、山姆·洛克威尔,以及彼特·丁拉基等一干配角,组成了一道最华丽的表演盛宴。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在片中的形象又老又丑又顽固,她对追查真凶的执拗,一直到差点将狄克森烧死,其实游走在很危险的边缘,很可能会变成让人厌恶的角色。只在前半段出现的伍迪·哈里森,还有山姆·洛克威尔都贡献了教科书般的演技,结果你会发现,整部电影中,除了打了个酱油的罪犯外,竟然每一个人都那么生动、那么有趣。
《三块广告牌》的氛围从阴郁、愤怒到失控,但到了最后又华丽的收了回来,结尾没落俗套,而是用另外一个意外,给出了相对温暖的结局,男女主角驾车远行,宛若一对末路狂花,但那句“在路上再做决定”,又引人无限遐想,意犹未尽,从开头到结尾,每一处铺垫、每一次转折,每一个情绪点的把握、每一句台词的打造都堪称完美,《三块广告牌》方方面面都达到了教科书的水准,电影3月2日国内上映,推荐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