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现状刷屏朋友圈,饿了么抢先在凌晨发表回应却引发用户质疑……

愿你
心中有梦想
眼中有温柔
脑中有哲学
● 作者 |张尼德普     ● 来源公号|正经婶儿

你愿意多给我五分钟吗?

今天凌晨,饿了么在公众号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

饿了么表示,他们将会在App上增加一个“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的小按钮,如果买家并不着急着想吃,轻轻一点,就能留给外卖小哥多一点点的时间。

作为回馈,买家也会得到一份红包。

支持。

我愿意。

放出的评论里,网友们的回答空前的一致。

可是当在其他社交平台搜索了相关新闻时,会发现饿了么这一做法,也引来了不少的质疑声。

“我少给钱了吗?不多雇点骑手不多安排10分钟,现在要消费者来谅解骑手?平台赚着钱拿着好名声还转嫁矛盾,真是打得一手好牌。”

“这个时间一开始就是你规定的,现在假惺惺的装好人。”

“我给他多5分钟,他不会用来开慢点走慢点,遵守一下交通规则。只会用来再多接一单。治标不治本。”

为什么外卖突然又成为了今天的热点呢?

这一切都源自于人物昨天刷爆朋友圈的一篇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

文章很长,也很客观。

它用许多直观的数据,堆砌出了数量庞大的外卖骑手目前生存的压力和困境。

2017年上半年,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数据显示,在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1名外卖骑手伤亡。
同年,深圳3个月内外卖骑手伤亡12人。
2018年,成都交警7个月间查处骑手违法近万次,事故196件,伤亡155人次,平均每天就有1个骑手因违法伤亡。
2018年9月,广州交警查处外卖骑手交通违法近2000宗,美团占一半,饿了么排第二。

数据来源于《人物》

而与此同时,留给外卖骑手的时间却一次次的被压缩。

2016年,3公里送餐距离的最长时限是1小时。
2017年,变成了45分钟。
2018年,又缩短了7分钟,定格在38分钟。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全行业外卖订单单均配送时长比3年前减少了10分钟。

数据来源于《人物》

一面是绩效工资和严格的惩罚制度。

一面是路上面临到的各种风险。

外卖骑手都是人。

大多数的他们还是要靠此吃饭的普通人。

在只有努力干活才能在城市生存下去的时候,他们愿意去冒一些风险——逆行、超速、闯红灯……

相比着交警给出的罚单,对骑手来说,按时抵达更为重要。

外卖要赚钱,买家要吃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点外卖成了很多人生活中戒不了的一种习惯。

头天晚上在平台预定好早饭。第二天早上一起床,这边还在刷着牙,那边顶着朝阳的外卖骑手便拿着热腾腾的饭菜敲开了门。

中午下班时间还不到,点点手机先买好常吃的那份套餐,这样骑手就能避开高峰时期永远挤不上的电梯。

下午随手和同事拼单一份下午茶,用的是外卖群里大家互相分享的红包。

凌晨看着电影睡不着,抖抖手指,烧烤就出现在了饭桌上。

中国人的消费和饮食习惯,就这样被改变了。

根据2019年12月17日,美团研究院与中国饭店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外卖产业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仅仅在2019年,我国外卖交易额就达到了6035亿元,同比增长30.8%。

不得不说,在吃这方面,中国人无人能及。

爱吃,会吃,想要随地随地吃。

需求多了,矛盾也凸显了。

卖家、买家、平台、骑手。

每一方都想要取得最大的利益,于是处在四方最低阶层的骑手便成为了夹缝中最困难的存在。

2017年,歪果仁研究协会的会长、来自以色列的犹太人高佑思便体验了一天北京外卖小哥的日常生活。

早上,要集合大声背诵服务理念。

接到活,就要快速奔赴卖家所在地址。

要知道,很多专门服务于外卖的餐饮商家位置并不醒目,为了节省租金,它们经常藏在楼宇间最隐秘的地方。

如果不是熟悉环境的人,想要成功取餐,着实要花不少的功夫。

如果买家住在老旧的小区,楼层高、没电梯是常事。

稍微高档的小区和写字楼,还会遇到禁止电瓶车、或者穿外卖制服的人员进入的情况。

大汗淋漓地忙了半天,高佑思成功送了六单。

可在和同行交流的时候他才惊讶的发现,要想可以在北京这种消费极高的地方稳定的生活,那么一位骑手每天至少要送四十单

“这是一项需要极高智商的工作。”

“在接到单后,一定要快速的在脑海中罗列出最高效率的路线图,先去哪儿,再去哪儿,送到哪儿。”

而到了高峰期,高佑思面临的情况更加严峻。

堵车。

出餐延时。

找不到目标客户。

高佑思一路狂奔,等他终于可以停下来,已经到了深夜。

这是一位普通骑手的日常。

而那个时候,骑手送餐的时间还没有被缩短。外卖的生存环境,也相对比较宽容。

三年过去。

又一位vlog博主曹导的外卖工作体验视频再次火了。

除了体验外卖骑手日常的各种困境外,她又遇到了新的困境——歧视。

在北京SKP商场,接到商场内部订单的曹导却被商场保安拦了下来。

理由很简单:穿外卖制服的人不能入内。

无论她如何交涉,保安倒是保持着自己职业性的严苛:除非套一件外套,否则你就是不能进。

“你可以走员工通道。”最后,他给出了这么一条建议。

但到了员工通道,得到的答案依然是:“穿这样的衣服,就不能进。”

气的曹导疯狂吐槽:怎么制服还分三六九等了?

最炎热的夏天,她不停地在不同的入口奔波、被拒,眼看配送时间已经超时,还好陪同的女伴主动接过了取订单的任务。

“站门外,不要挡着门口。”

因为一身外卖服,女孩被驱逐到了更远的地方。

一时间,#SKP涉嫌歧视#成了当时微博讨论的热点话题。

与此同时,她还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外卖的系统是这样的,当骑手接下一单后,系统会根据数据分析,随机安排几单附近的订单,这样便能提高配送的效率。

可是呢?

找不到犄角旮旯的店。

要与很多同行争抢有限的电梯空间。

最可怕的是,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系统并不会按照交通规则来规划路线。甚至它会明晃晃的让外卖骑手逆行骑上单行道或快车道。

风险,是属于骑手的。

钱,才是属于资本家的。

你可以选择守规矩,但你就拿不到提成。

命重要还是钱重要?

理智告诉我们是前者。

可是这世界上,有很多人需要钱才能继续活命。

尤其,是在这个特殊的2020年。

上半年的疫情,让原本蓬勃的中国经济停滞不前。大多数人也因此被迫隔离在家。

有积蓄的人,生活暂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是在中国,绝大部分人的收入远比你想象中低。

在今年两会例行答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给出这样一组数据:在中国,约有6亿人口每月的收入低于1000元。

行业不开工,就没钱可赚。

之前,偏低学历的人可以做建筑、打零工。可今年,他们这部分的财路就断了。

于是,大量劳力在今年涌入到了外卖行业里。

一辆电动车,二手也行;一部手机,能上网就可以。时间弹性大,对学历没什么要求,多劳多得……

只是今年1月到6月半年的时间里,饿了么就额外提供了120万蓝骑士的岗位。

在这些人里,22%曾是工厂工人,16%为个体创业者。剩下的组成部分里,还有厨师、健身教练、航空公司地勤、甚至研究生、大学老师等高学历人群。

外卖行业的确救了不少的家庭。

然后呢?

人员增多,意味着竞争力增大。

你不愿意早上凌晨接单子,就有其他人接。

你不愿意逆行或超速,其他骑手就会赶在前面。

钱都在那个池子里,如果你抓不到,赚到的就是别人。

确定的是,资本家才是这场战争中唯一的赢家。

矛盾愈发的凸显,终于在昨天,那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刷遍了朋友圈。

这一刻,网友有了一个集中思考和辩论的平台,它似乎也给了外卖巨头们一个反思的机会。

可面对着大众的声音,饿了么却紧急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把延长时间的机会“留给”消费者。

骑手太不容易了,消费者要去体谅。

这就有点过分了吧?

哪怕没有这个提醒或者延时按钮,相信大多的消费者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晚来两分钟没有关系,我也并不着急。只要骑手不是做得太过分,基本上不会有人会去点那个投诉的。

大家都是平凡人。

互相理解,是人心中最柔软的一部分。

只是人们质疑和不满的是:包容是我的善良,但是这并不是我的责任。

负责骑手生计的是外卖平台。

骑手日常工作不合理,当然负责的也应该是外卖平台。

到底应该如何优化工作流程?到底应该从哪方面做出提升?到底应该如何保障快递骑手的权益?

如果快递多容易超时,是不是可以每次少分配几个单子?

如果时间太短,是否要把规定时间延长?

如果多个外卖骑手都抱怨取餐地点难找,是否应该在地图上更详细的标注?

如果车祸悲剧频发,是不是应该加强管理、多做培训?或者在软件更显眼的位置叮嘱好员工平安工作、安全归来?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会将这个愈发凸显的矛盾填补上。

那普通人呢?

我们当然不用为外卖平台的错买单。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骑手偶尔迟到、又真诚表达歉意的时候,温柔的说一句:“没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