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学锋:70年代快乐的单身汉

              70年代快乐的单身汉

文/饶学锋
1969年,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农再教育。”的指示下,一场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我也跟全国成千上万的知青一样到了农村,在农村当了2年的农民。
1971年起这些知青又开始陆续返城了,调到城里的各个单位工作。
我也跟其他知青一样。1971年调到了重庆101化工厂(后来的重庆川庆化工厂)。1972年厂里又招了几批知青,两年一共招了好几百个知青当学工。
当时101化工厂建厂才4年,主要是一些部队转业军人和公安转业人员。綦江县的转业军人占多数,当时厂里很多部门基本上都由他们把持。
那时厂里各方面条件很差,但是对于我们进厂的知青还比较满意,吃饭也有食堂,不象在农村那样,天天脸朝黄土背朝天艰辛,分了粮食要还要把它整出来吃是个很不简单的事,把麦子磨成面粉,把谷子杵烂后用畚箕来畚,这样才能把杵烂的谷子的糠壳和米分离出来。自己煮饭吃,还要焦这样焦那样的,总之在厂里感觉比在农村好得多。
那时我们学工的工资是17元加上1.5元粮差共计是18.5元。现在觉得18.5元太少,(刚才在永辉超市旁”张鸭子”店买了一个卤鸭头5元)但是,那时的东西很便宜,鸡蛋5一6分1个,一只鸡也不到1元钱,黄鳝、鱼鳅也才2一3角钱一斤(现在要50多元一斤)。豆花8分一碗,(现在9元)猪肉0.68元一斤,(现在30多元)。从洛碛到麻柳船票那时5分,(现在5元)。所以那时候的18.5元相当于现在的几千元了,(何况那时又没有发明手机,不象现在:话费,流量费,闭路电视费、物业管理费等等、等等)。
那时厂里发工作服,大家都很朴素,大热天男生在宿舍都是打光巴胴的多,又不需要买什么东西,其它花费也很少,所以这18.5元也基本上够了。
我们厂的知青基本上以重庆的人为主,特点是:好吃、好耍、爱闹热。相邻的西南制药厂的知青基本上以县区的人为主,特点是:节约、爱存钱、甚么都不做。
洛碛星期天赶场(赶场的地方是从洛碛老茶舘那条街下去靠河边名叫半边街的地方,上面紧靠洛碛客运站)。赶场天很闹热,各种吃的东西什么都有卖的,经常还能看到白鳝和青鳝(鳗鱼)这类珍稀鱼类(这几十年再没有看见过了)。所以我们一到星期天就到洛碛赶场,割肉打酒、买鸡买鸭、买黄鳝鱼鳅打平伙。
每个星期天单身宿舍都是3一4个一起,5一6个一堆,7一8个一砣,在走廊上搭炉灶生火,打平伙整吃的,但有好多人因那时买不到铁锅,把洗脸盘当锅用,还好,因为我和师兄魏三都是钳工,用厚铁皮做个锅儿来用,也不算好大个事。两幢单身宿舍的走廊上,都有好多用砖头搭建的炉灶在生火,使整个走廊乃至整个宿舍及四周上空都是烟雾缭绕,但整个宿舍内外空气中也同样弥漫着各种美食香喷喷的味道。
到了吃饭时间,整个宿舍更是热闹非凡:说笑声不断,喝酒划拳声响彻云霄,就象酒店办盛大宴席一般。
我那时年轻,爱锻炼身体,中气足,划起拳来声音宏亮,就是室内的器皿在划拳声中也会嗡嗡作响。记得有一次我和樊立刚在单身宿舍喝酒划拳,第二天碰到在家属区1幢(离单身宿舍很远,并且中间还隔着6幢宿舍和一个农家小院)住的杨祥林,他说:“昨晚你们在单身宿舍划拳,我在我家里都听得很清楚,你们的声音太大了”。
那时年轻的我们,无忧无虑,又无人管束,做什么事都没有节制,吃烟喝酒都放得很开,我们这些师兄弟一般每个人要喝3一4两酒,但醉倒的事也时有发生。 记得有一次王师兄吃醉了,在解便时醉倒在侧所的地上,后来还是我们师兄弟几个把他抬回宿舍。
一次我和大师兄陈光济在他宿舍(二楼)喝洒,在食堂打了点菜,在小卖部买了一斤渝北酒,两人用开水杯子各倒满一杯,正好半斤,两人边喝边聊,聊得起劲,喝得兴起,很快就酒完菜光,但余兴尚在,于是我们又决定再来1斤酒。陈光济就到食堂买菜,我就到小卖部买酒。等我提着酒回来时,陈光济也回来了,拿着去打菜的空碗,说食堂的菜早已卖完。怎么办?不喝了?但余兴未消。最后决定:喝!
于是每人又是半斤酒,本来陈光济说没得菜得,慢慢的喝。我说反正没得菜干脆一杯酒一口喝完,他犹豫了一下,突然大声说:“要得。”于是我们举杯一干而净。
这杯酒下肚,只觉得整个腹中尤如烈火燃烧,于是我趁酒性还没有完全发作,赶忙跑到三楼上我自己寑室,把衣脸盘放在床边地上,就倒在床上,只觉得心中好似熊熊烈火燃烧,天昏地转,十分难受,一会儿就开始吐了,真是翻肠倒肚,吐了好大半盆,味道十分难闻,在铺上好久好久一直都感觉难受,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第二天(星期天)醒来己是9点多钟,感觉自己就象大病初愈一般,再到二楼看陈光济,他仍然在床上未醒。我想他可能比我好些吧,正在这时住二楼的一个师兄给我说:“昨天你上楼后,大师兄就醉得不行了,吐了很多。并且他吐的东西被小吴(吴文新)养的那条大狼狗(马力克)吃了。后来马力克都醉了,走路都打偏打偏的。”
至从那次醉酒后,几十年了我每次吃酒都很注意,再没吃醉过了。
在两幢单身宿舍时常听得见喜欢唱歌的师兄们扯着嗓子放开喉咙大声唱歌,有的听起还可以,但有的听起来就好似受罪一般,但赵玉龙、孙太平、王育生、苏兴善等人喜欢搞乐器的声音,他们小提琴、二胡、板胡、等乐器美妙的声音时常也在单身宿舍和宿舍上空回荡。
在101厂有一件事情,我至今都没有想通,就是:我们是知识青年(这是毛主席说的),怎么到了厂之后厂里又说我们没有文化,(我想没有文化,就不是知识青年。)还要集中起来补课。我想怎么厂里都不听毛主席的话了?那时胆子小,又不敢问,所以至今也没有想清楚,弄明白,疑问仍然在心中。
一度时间,一些单身汉们打扑克牌赌饭菜票,饭票一两二两,菜票5分一角,反正赌博一场下来输赢也就那么一两块钱,但是那个时侯厂里管得很紧,李声宣(乖小伙)因为赌点饭菜票厂里视他为牛鬼蛇神,还把他送去劳教了一两年,现在来看这件事情觉得好笑,十分荒诞,而今全国上下上亿人都在打牌赌博,劳教所装得了这么多人吗?送李声宣去劳教的人都在打牌赌博了,而且肯定比李声宣赌得大些,怎么不去劳教呢?
我们平时吃了晚饭,没有什么耍事,就到沙地、道班、杨家湾到处随便走一走,看一看或到洛碛公园黄葛树散散步,热天就到长江去洗个澡,游个泳。厂大门斜对面当时有个大堰塘,水清亮,好多人也爱在那里游泳。
进厂的知青中,也有一些要求进步的人加入了共青团。毛伯生、包刚毅、张渝江、陆昌平等思想先进,积极向上,经常开展一些团组织的活动。
每个月厂里球场埧儿要演一回电影,到演电影那天,吃完晚饭,就会急忙去球场占位置,准备晚上看帅哥黄道中(瓦尔特)和钱进中(钱眼镜)放的电影,由于人太多球场站不下,所以去晚了的人只好在银幕背面将就看。
平时在宿舍里大家吹牛摆龙门阵,我们这幢楼的雷鸣宏、张伟路、孙太平吹起牛來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
女生宿舍也住了上百名靓丽的年轻女生,都是20来岁,就象是上百朵含苞欲放的花朵。那时随时也能听得到她们银铃般的歌声,感觉好听动人,过了几十年了,现在能想起姓名和模样对得上号的人也不多了。
吴文新(小吴)、苏猴儿、刘忠林(牯牛)经常到周边农村用气枪打麻雀。
曹大成(曹大)喜欢摄影,时常为其它师兄弟照几张像片。(那时没有发明手机,照个像也是件不简单的事。
天最热的时候大家就到办公大楼顶上、大库房顶上、甲醇合成塔顶上歇凉摆龙门阵。王忠勇讲故事就象专业说书人一样,大家都专专心心的听他讲,感觉是一种享受。
有时侯其它厂矿的蓝球队到我们厂来比赛,我们就看球赛,帮我们厂球队呐喊助威。我们厂球队很厉害在整个化工局都有名气,蓝球队员们打起球来个个生龙活虎,投起蓝来又稳又准,经常都取得好的成绩。
还有好名人喜欢打兵乓球、羽毛球、下象棋。
肖金禄(肖二娃)、 陈云才(陈大汉)、等也长年超扁挂练武术,他们练功很吃苦,武功也不错,偶尔我也跟他们一起练练拳脚。时常也和辛明学、牟起贵一起打拳锻炼。
有几个师兄弟经常和一些部队退伍的师傅到沙公溪、圆凼子、洛碛长江边和很远的一些河沟、堰塘去钓鱼。但总是钓的小鱼多,很难得见到他们钓到大鱼。
厂里还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有时也演节目给全厂职工看一看。宣传队有30来人我也在里面滥竽充数,都是些帅哥、美女。演出的节目很精彩,服装也整齐。经常赢得观众们的热烈掌声,宣传队到其它地方厂旷演出。也受到好评,使宣传队成为了101化工厂和其它单位友好往来的纽带。
厂宣传队72年留影
有时我们很多人在灯光球场踢球。这个球场虽然不是正规足球场,但大家踢得很有劲,连有家室的焊工老师傅王江华和动力车间锅炉技术员王明炜都参与其中,大家无拘无束,穿个火烧窑裤就在球场跑来跑去,十分自如,个个都踢得兴高采烈。大汗淋漓。
一晃几十年过了,想起以前一起踢球的人中:王江华、王明炜、陈克冬都先后走了,心里阵阵酸楚感觉十分难过,总是想念他们,怀念他们。但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只好祝愿他们在天堂更加美好!
在随后的那些年中,有一些单身汉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101厂,调到其它单位工作去了。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大家的岁数也渐渐的大起来了,懂事早的人也开始耍朋友了,有的甚至结婚并搬出了单身宿舍。 但是我那个时候还不懂事,直到有一天看见刘辉明、杨小阳、孙太平几个人在单身宿舍用层板做组合家俱,看样子是准备成家了,才猛然醒悟:我也和他们一样,已经是大人了。
后来单身宿舍的人员由于谈恋爱,耍朋友,结婚的人逐渐增多,搬出单身宿舍的人也多了,单身汉就越来越少了,过了好多年单身汉也就基本没有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帅哥已是老态龙钟,昔日的美女变成徐娘半老。以前的单身汉都年逾古稀,正是:
想当年:雄赳赳气昂昂走进一零一,
看如今:焉叽叽喘吁吁离开川庆厂。
如今我们年逾古稀,以前我们是快乐的单身汉,天天在一起,生活、工作、吃喝玩乐,现在都已退休各在一方,虽然同在一片蓝天下,共赏一轮明月光,但却很难相见。 自然下辈子是不可能再在一起的了。以前快乐的单身汉们、同事们、兄弟们,我永远爱你们!因为有了你们,才有那么多回忆,怀念!
作者近照及简介:
饶学锋,1969年下乡到铜梁插队落户,1971年招工到重庆101化工厂工作,后为重庆川庆厂,化工局下属企业,曾经有3000多职工,地址在渝北区洛碛。2011年退休。
(0)

相关推荐

  • 宝应人,“南京知”!|何平

    文/何平 "南京知"这三个字,宝应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不陌生.这是南京插队知识青年的简称,一种在非正式场合下的民间用语. 我已经很久没说过这三个字的词了,的确现在很少人说了,可能随 ...

  • 刘大敏丨我的母亲(二)

    图为母亲结婚时的照片 在旅长家呆了不到三个月,母亲就悄悄跑回家来,后来又躲到乡下她姑姑家里,但还是挨饿. 又过了两年多,母亲回城到南充丝三厂打工.开始人家高矮不收,嫌我母亲太小.母亲三番五次找管事的说 ...

  • 招工当年,工厂排演京剧《沙家浜》,我也粉墨登场

    哈晓斯 1971年3月,作者由农村招工回城进入安徽丝绸厂 上世紀七十年代,合肥的剧场没有几座,江淮大戏院位居市中心,规模最大,全省重大会议以及演出常在这里举办.紧邻江淮大戏院而渊源更久远的合肥剧场也颇 ...

  • 我在绩溪“爬格子”

    我在绩溪爬格子 杨志松 微信版第787期 我是上海美术学校69届的毕业生,那一届全校总共24位毕业生,1971年3月分配到绩溪县三线厂的就有11位之多.我被分到瀛洲乡岭外生产队燎原模具厂. 一条山沟, ...

  • 饶学锋:​痛苦的回忆. 中 学 的 经 历

    痛苦的回忆. 中 学 的 经 历 文/饶 学 锋 1964年小学毕业了,"根正苗红"的同学进入了19中和嘉陵江中学,象我这种所谓家庭出生不好的人自然就不能上正规学校,无奈只有眼巴巴 ...

  • 饶学锋:发 小 相 聚 陶 然 居

       发 小 相 聚 陶 然 居                   文/饶学锋            儿时的伙伴欢聚一堂        在鸿恩寺公园,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和五彩缤纷盛开的鲜花, ...

  • 饶学锋:歇 凉

    幼年的记忆--歇凉 文/饶学锋     酷热的夏天,每当吹起空调感到凉爽舒服的时侯,总会想起儿时我们歇凉的场景. 大家都知道重庆是一个天然的"火炉",若在中国数第二,没有哪个城市能 ...

  • 饶学锋:​痛苦回忆.小 学 的 经 历

    痛苦回忆.               小  学  的  经  历 文/饶学锋 1950年腊月廿三(也就是1951年1月30日)传说中的这一天是灶神菩萨上天的日子,但我却在那一天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 ...

  • 饶学锋:​江湖滋味之牡丹花

    江湖滋味之牡丹花                    文/饶学锋   现在随处可见盛开的鲜花,家家户户的阳台上也都是栽培的各种名贵花草,各地的街道旁广场上一年四季都鲜花盛开,整个城市简直就是花的海洋 ...

  • 饶学锋:乐 趣 童 年

    乐  趣  童  年 文/饶学锋     记得60年代初期,正是我们国家的大饥荒年,那时我10来岁,虽然食不裹腹,个个都面黄肌瘦,但毕竟是天真的儿童,有机会也是要找些乐趣的. 俗话说得好:" ...

  • 饶学锋:“儿童节”记忆

    " 儿 童 节 " 记 忆 文/饶学锋 临近"六一儿童节",看到孩子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漂亮衣裳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在公园尽情的玩耍,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使我 ...

  • 饶学锋: 那 年 天 原 厂 的 爆 炸 声

      那 年 天 原 厂 的 爆 炸 声                   文/饶学锋 我是江北区苗儿石土生土长的人,苗儿石是嘉陵江边一个著名的水码头,到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要爬坡坡.上坎坎,到处都是高 ...

  • 饶学锋:江湖滋味之开膛破肚

         江湖滋味之开膛破肚 文/饶学锋 90年代初期,一个星期天,我看见我们川庆厂厂大门对面的那个坝子上围了好大一堆人,这些人围成一圈,不时发出阵阵掌声,喝彩声,真是人声鼎沸,我是一个喜欢闹热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