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妙方——香苏散
香苏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附四两(120克,炒香,去毛)、紫苏叶四两(120克)、炙甘草一两(30克)、陈皮二两(60克,不去白)组成,共为粗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150ml),煎七分(100ml),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6克),入盐点服。香附与紫苏叶相配,既能发汗解表,又能行气和血;陈皮理气化湿;炙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相合,有芳香辟秽,理气解表之功,全方药性平和,但略显温性,主治风寒感冒兼有气滞者。陈潮祖:“气机的升降出入与肺的宣降,肝的疏泄,脾胃的升降有关,方中苏叶宣畅肺气,陈皮健运脾气,香附疏达肝气,合用兼顾上中下三焦。此方药仅四味而能反映表里同治,津气并调,三焦兼顾的配方法度,谓其结构谨严,用药精当,亦非过誉。”(《中医治法与方剂》)《医学心悟·太阳经》篇总结曰:“初汗不得用麻黄,无汗不得用桂枝。今用此方(香苏散)以代前二方之用,药稳而效,亦医门之良法也。”不论冬月正伤寒,及春、秋三时感冒,皆可取效。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随证化裁。如风寒甚者加荆芥、葱白、生姜;风寒夹内热加生石膏(先煎)、芦根;气郁重者加柴胡、枳壳、大腹皮;夹湿者加藿香、厚朴、半夏;夹暑者加香薷、金银花、连翘;根据不同症状表现加减用药,如头痛甚者加羌活、白芷;咽喉肿痛加桔梗、牛蒡子、薄荷以利咽止痛。
香附入肝经,疏肝理气止痛,可上行胸膈,外达肌肤,从而通调三焦气机;苏梗(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可用苏梗代替苏叶)疏理气机、和胃;陈皮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与香附、苏梗为伍,既能理气和胃,又能疏肝解郁止痛。可见本方具有理气解郁、和胃畅中、恢复脾胃正常机能的作用。因此方能理气和胃、通调全身气机兼以理血,故可用于多种内科杂病的治疗,可治西医诊断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急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瘫等疾病。
许多名家都习惯使用此方治疗小儿外感风寒兼有食积者(肠胃性感冒)。此方一般用散剂,煮散法效果更显著。王绵之教授习惯使用《医学心语》中所载的加味香苏散(【组成】紫苏叶5克,陈皮、香附各4克,炙甘草2.5克,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3克,川芎1.5克,生姜三片,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主治四时感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等症)非常有效。 唐旭东善于用香苏散治疗胃胀胃痛,认为凡具有中焦气滞病机特点的证候均可应用香苏饮加减治疗。在“通降论”的指导下,唐旭东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以香苏饮为基础方研制了通降颗粒,目前通降颗粒已经作为院内制剂在临床应用。
疼痛在中医属于痹证的范畴,主要由气血不通或不荣引起,《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一般风胜则痛处善行,游走不定;寒胜则痛剧而收引;湿胜则痛处酸麻重着;热胜则红肿热痛,痛不可近。
临床上,因为疼痛过来就诊的患者数不胜数。《类证治裁》说“治行痹散风为主,兼祛寒利湿,参以补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温寒为主,参以益火,辛温解凝寒也;治着痹利湿为主,兼祛风逐寒,参以补脾补气,土强可胜湿也。其症有风湿、有寒湿......风热,有暑湿,有冷痹,有热痹,有营热,有营虚,有卫虚,有气痹,有血痹,有瘀血,有停痰......。治法总以补助真元,宣通脉络,使气血流畅,则痹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