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要“三吃四不”,医生:记住这7点有益胃肠健康

参与首届“互联网+健康中国”科普大赛活动,提升健康素养,争做健康达人!

大家现在通过医生的科普应该都知道了幽门螺旋杆菌(Hp)给我们身体带来的危害,在权威《京都Hp胃炎共识》中更是提出Hp感染胃炎属于传染病的观点,根据胃镜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家族遗传史来决定Hp是否根治已经成为广大临床医生的共识。

不过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由于各种不可抗的原因出现,并不是所有的Hp感染者都能够按照医嘱及时进行Hp根除,那么由此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不能根除Hp时应该怎么做。

网络上常出现关于Hp感染后的“三吃四不”论调,那么今天我就谈谈我心目中的“三吃四不”都是什么,并以此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预防和对抗Hp感染的几个有效手段(重点在最后总结)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会有很多隐患

通过饮食预防和控制Hp感染

一篇关于饮食因素对Hp防治影响的文章通过归纳汇总大量已发表的文献整理出了几种可以被应用于预防和控制Hp感染的日常食材,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要做到哪“三吃”:

一是茶叶:学者们通过体外培养研究发现,在加入龙井茶的培养基中Hp的浓度是普通茶叶的1/16,说明龙井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Hp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有研究将茶叶中的儿茶素提取出来,发现当体内ph值=7时,儿茶素不光具有抑菌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抑制尿素酶的活性。Hp正是通过释放尿素酶来侵害我们的胃黏膜,限制了尿素酶就等于保护了我们的胃。因此,适当的饮茶尤其是龙井茶,会对Hp的预防和控制具有积极的效果(饮茶浓度不易过高,浓茶同样是胃黏膜损伤的因素之一)。

龙井茶据报道对体外幽门螺旋杆菌有益菌作用

二是大蒜:同样是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国内学者的研究证实了大蒜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而在另一项研究中,给患有Hp胃炎的小鼠分别给予占日常饮食1%、2%和4%的大蒜提取物,在配合药物治疗时,小鼠胃炎减轻的程度与大蒜提取物的浓度呈剂量依赖型增长。说明大蒜提取物在治疗Hp胃炎中,起到了积极地辅助的作用。

大蒜素也是很好的防癌饮食

三是维生素C:维生素C在防治Hp中起到了多元化辅助的作用,除了抑菌的功效外,维C还能在胃黏膜损伤的过程中起到抗氧化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及时补充维生素C不光是防治Hp,对其他胃部疾病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当然,以上三种食材或营养分子虽然都经过了体外抑菌的研究认证,目前尚无临床中切实可用、具有参考意义的相关实验数据,其在实际饮食生活中起到的防治Hp效果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不过话说回来,这三类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保持一定的摄入量,是确保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

多补充维生素C对身体有益而无害

注意四点防止Hp感染加重或传染他人

除了上述可以尝试的饮食“疗法”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四点,才能防止Hp胃炎加重或传染他人:

一是伤害胃黏膜的事情不要做:抽烟、喝酒、过量饮咖啡和浓茶都是直接损伤胃粘膜的不良行为。既然我们的胃粘膜已经被Hp感染,所有伤害胃黏膜的行为都会加重Hp胃炎的病情,甚至加速其恶化的进展,所以上述行为一定不要做;

严禁抽烟喝酒,保护胃黏膜健康

二是引发负面情绪的事情不要做:有文献证实,在负面情绪爆棚、精神压力过大的状态下,由于体内应急机制的激活,容易引起胃粘膜急性缺血和胃内氢离子反向弥散,造成胃粘膜损伤,加重病情。因此良好的心态是“养胃”的关键;

暴躁、焦虑只会让我们的胃病越来越重

三是影响作息节律的事情不要做:晚睡晚起,三餐不定时同样会对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胃酸异常分泌造成胃粘膜受损,影响胃内的生态平衡。作息节律不整就会助纣为虐,让Hp有了更好的机会损伤我们的胃粘膜,因此我们在获悉Hp感染后,这些影响作息节律的事情也不要去做;

良好的作息习惯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基础

四是传播Hp的事情不要做:在业内权威的京都Hp胃炎共识中已经确定,Hp胃炎是一种传染病。生活中Hp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就是在与亲朋好友共同进餐时共用餐具,对于这种情况选择分餐制是很好的解决方法。此外在喂养婴儿的时候,不要用嘴唇去试食物或奶嘴的温度也是避免将Hp传染给孩子的有效预防措施。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并且不要传播它

总结

虽然所谓的“三吃四不”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病情的进展或传染他人,但其实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最好的办法依然是三联或四联疗法,即抗生素、铋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的联合应用。

建议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有了Hp感染后,或体检查出Hp感染的患者,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是否根除Hp,不要轻信别人或网络上所谓的食疗和偏方。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了解它,正视它,放松心态面对它,Hp就无法继续兴风作浪了。

根据条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是解决后患的终极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晨宇, 王克霞. 饮食因素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防治的研究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08):1450-1452.
  2. 杨君(综述)[1], 解建(审校)[1]. 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07, 27(11):1035-103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