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可夫”这个词,居然不是一句骂人话?

在汉语里,人尽可夫是一句骂人的话,是骂女人的话,而且是骂女人最狠的一句话。

中国女性最注重名节,所以在旧中国,如果跟一个女人吵架,最解气的莫过于骂她不守妇道。

文人骂人跟俗人骂人有所不同, 比较文雅。

“破鞋”这种话是俗人骂人的话,人尽可夫则是文人骂人的话。

人尽可夫是一句成语,意思就是一个女人作风轻佻,跟很多人保持不正当关系,所有男的都可以成为她的丈夫。

但是这句成语的本意却并非这个意思,不过是后人的引申,让其变味了。

人尽可夫原文见《左传》:

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於市。厉公无奈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

这是“人尽可夫”的出处。阅读之后就会明白,原文跟女人作风没有关系。

那段文言文翻译出来是这样的:

郑国有个美女叫雍姬,她的父亲祭仲是朝中大臣。

因为出身高贵,雍姬的身价非常高。

尽管提亲的人络绎不绝,父亲祭仲还是东挑西捡,决心要女儿选个门当户对的男人为夫。

挑来挑去,祭仲将女儿雍姬嫁给了国君郑厉公的表弟雍纠。

一来此人是皇亲国戚,女儿嫁给他一辈子衣食无忧,穿金戴银、荣华富贵。

二来女婿是国君的表弟,可以让自己跟国君的关系更加牢靠,也等于是一笔政治联姻。

再说雍纠这个小伙子人品不错,不仅眉清目秀,而且人也很厚道,人品不错,跟雍姬非常般配,也算是金玉良缘,雍姬本人也非常满意。

两人结婚后感情也不错,如胶似漆,相敬如宾、夫唱妇随,叫人羡慕不已。

可是这段被人看好的婚姻,没有维持多久就解体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郑国国君厉公要让自己表弟雍纠除掉祭仲,也就是雍纠的岳父、雍姬的亲爹。

按说祭仲对郑厉公是有恩的,当年郑庄公去世后,太子忽是合法继承人,当了郑国国君,是为郑昭公。

后来公子突在大臣祭仲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将郑昭公赶到了卫国,自己当了国君,成为郑厉公。

郑厉公在祭仲支持下当了国君,自然对他感恩戴德,委以重任。

祭仲也因为自己拥立有功,非常飞扬跋扈,不把郑厉公这个国君当干部。

郑厉公身为国君哪能受这样的委屈,就想除掉祭仲。

祭仲是党羽众多,根基深厚,明着除掉不好办,只能背地行事。

可是祭仲大权在握,戒备森严,刺客必须能接近他,不会引起怀疑。

想来想去,郑厉公就想到了自己的表弟雍纠来完成这个任务。

雍纠一听表哥郑厉公要自己去杀岳父,也不肯从命,怎奈君命难违,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答应了。

雍纠虽然接受了任务,但是心里很纠结:

岳父对自己不错,自己跟妻子也非常恩爱,下不去手啊。

如此一来,雍纠这小伙子就每天愁眉苦脸、长吁短叹,晚上也辗转反侧。

妻子雍姬,发觉了丈夫的异样,觉得他有心事。

于是,妻子就刨根问底,再三追问。

雍纠非常老实,不会撒谎,就将周厉王委托自己杀岳父的事和盘托出虎,告诉了妻子雍姬。

雍姬得知实情后,心情非常矛盾,陷入了两难境地。

一边是自己相濡以沫的丈夫,一边是将自己抚养大,恩重如山的父亲。

如果将郑厉王的阴谋告诉父亲,雍纠肯定难逃一死。

假如不向父亲通风报信,父亲又会有生命危险。

怎么办?雍姬拿不定主意。

想来想去,难以定夺,于是她将实情告诉了自己的母亲,让母亲给自己拿主意。

谁知道当母亲得知女儿的“难题”时,不以为然:

父亲只有一个,是无法替代的,失去就再也没有了;丈夫还能再找。”“理论上说,只要是男的都可以做你的丈夫,丈夫还是父亲重要,答案明摆着;这有什么好为难的?”

雍姬听了母亲的话,茅塞顿开,立即把郑厉王的罪恶计划告诉了父亲。

祭仲得知后果断采取行动,杀死了雍纠。

郑厉公见阴谋败露,仓皇出逃。

祭仲迎回了逃亡在外的郑昭公,拥立他重新即位。

由此可见,“人尽可夫”这个成语的本意只是说,雍姬在关键时刻站在父亲这边,牺牲了自己的丈夫,做的非常对。

是后人发挥想象力,将其引申为女子不尊重,乱搞男女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