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中,探究中医之道

说起“中医”,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甚至有很多的朋友从中受益,我就是众多的受益中之一。在经历了2020年得新冠疫情,中医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三药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中央指导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医药治疗发挥的核心作用,能显著降低轻症病人发展为重症病人的几率。对发热、咳嗽、乏力改善等症状,中药起效非常快,对肺部炎症的吸收和病毒转阴都有明显效果。”。为啥几千年的中医药,到现在还有这么大的作用,甚至挽救了更多的生命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不作解答。原因很简单,因为你不认识中医,不了解中医。同样的,在没有去千佛寺之前,我对中医也不了解,尽管我已经学习中医两年多了,中医的概念很多,尤其是中医里面的概念:阴阳,营卫,肝肾同源,五行、经络等等,这些概念玄之又玄,现在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原因就是中医源自古代,而现在的人无法深入的理解古代文化,这就造成了文化差异。估计现在很多得老中医都不一定能完全解释的通这些概念。说白了,就是没有理解中医之道。

接下来,我就把我在千佛寺悟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更多的中医爱好者,对中医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从而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病痛得折磨。

一、千佛寺之旅

今年国庆假期,很庆幸去了一趟千佛寺,因为,在去千佛寺的前一周,我的身体出现了状况,我打算放弃这次的千佛寺之旅,但是心有不甘啊,好不容易放假出去散散心,我就在心中发誓:“如果在出发得前两天身体好了,我就去千佛寺”。也许是我跟千佛寺有缘,也许是老天的眷顾,在出发的前两天,身体恢复了正常。才悟到了下面的这些知识。

以上图片是我在千佛寺的千佛宝塔边上拍摄的,仔细看这个图片,看看能发现什么?

只有树和山对吧。这张图片里不仅仅包含了树和山,还包括了天地之道,而我悟到的中医之道就在这张图片里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图中包含的内容:

太阳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太阳,太阳的重要性大家应该都知道。众所周知,太阳是一个大火球,能够发光发热, 自然界中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和热,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将会永远处于黑暗当中,地球上的生物将停止生长。可见,太阳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太阳的作用如下(大体罗列三个):

1.1:太阳的给我们带来了光照和热量;

1.2:太阳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1.3:太阳中紫外线可以杀菌;

气是无形无色的,肉眼无法察觉,但是它的重要性,跟太阳一样看。它的作用如下

2.1:气是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2.2:大气层阻挡了对动植物有害的射线;

2 .3: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至于树木,身边随处可见,包括我们用的纸张、木门,床等等。它的作用如下:

3.1: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3.2: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

3.3:树木的根可以吸收地底下的水分,一部分输送到枝叶,一部分蒸发到空气中。

土壤具有多种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宝贵自然资源,它的作用如下:

4.1:为动植物的栖息地;

4.2:调节功能(水分功能和碳存储功能);

4.3:原材料供给(土壤具有供粘土、沙石、矿物提取的功能);

至于水,想必都很清楚,我们每天要喝水,人体80%都是水,它的作用如下:

5.1: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作用

5.2:补充营养和参与机体各种代谢的作用;

5.3:运输的媒介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这张图片中所包含的天地之道,在分析天地之道之前,我们首先

对“土地之道”这四个字的意思。

“天地之道”:天地(自然界)运行的规律(道)。

<1:天地之道(一年)

通过图片分析,我们对生活中的五种物质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五种物质相互

合作组成了天地运行的规律。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这五种物质是如何合作的。

它的运行规律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生、长、化、收、藏;

生:在四季中对应春季;我们都知道,一年四季在于春,春季是一个很重要的季节,春季的变化如下:

①:天气变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天气变暖了;之所以变暖,是由于太阳照射时

间变长,大地吸收太阳热辐射增强,同时,大地又以其他方式向地表之外释放能量;根据空气对流(由于空气受热不均,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而形成的。)的原理;空气中的冷空气,慢慢被加热;

②:万物复苏:天气变暖,僵硬的土地变的松软,动植物苏醒;

③:空气清新:因为植物发芽生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空气变得清新;

④:植物发芽生长:植物发芽生长需要光照、温度、土壤、水分;至于水分来自

于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土壤中的水;一部分来自于土壤下层的暗河;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一部分用于自己成长所需,一部分就通过叶子排出体外变成水蒸气;

⑤:空气的湿度增强:空气的湿度增强功劳来自于:植物的叶子排出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和太阳对地表水的蒸发作用;空气湿度增强,形成雨水,滋养农作物,所以才会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长:在四季中对应夏季;夏季的变化如下:

①:天气变热:太阳热辐射增强;光照时间增强;

②:植物生长茂盛:很多植物在夏季生长茂盛并伴随开花结果;

③:空气湿度加大:因为植物生长和开花需要更多的雨水,叶子加大,排出到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加大;另外,太阳热辐射增强,能够更多的蒸发地表的水:故夏季雨水多;

化:属于长夏(长夏便是指立春和立秋两个时间点为中轴,前后各18天);长夏的变化如下:

①:长夏对应五行的土,万物生长发育都离不开土;而脾胃五行属于属土;脾胃为中气;为阴阳升降之枢轴;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化火则热;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②:冬藏到春生,藏到生,阴化阳,长夏的运化显露了出来。

③:春生到夏长,有生必有长,长夏运化的表现并不显露。

④:夏长到秋收,长到收,阳化阴,长夏的运化显露了出来。

⑤:秋收到冬藏,有收必有藏,长夏运化的表现并不显露。

这里我们只说夏长到秋收的长夏,此时为夏季到秋季的最热的一个时间段,由阳化阴,这个时间段最明显的应该是各种果实趋向成熟;例如苹果变红,变甜;而且雨水要少;

收:在四季中对应秋季;秋季的变化如下:

①:天气凉爽:这是因为太阳热辐射地面的能力减弱;光照时间减弱;

在秋季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部分冷空气与夏季的炎热形成冷热交替而下雨;水具有降温的作用;根据能量守恒,雨会吸收空气中的热,而空气温度降低,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②:植物绿叶发黄甚至脱落:为了自己保温;减少热量的排放;

③:氧气浓度降低:太阳光照时间减少;叶子脱落或发黄,光合作用减弱;

④:空气干燥:太阳热辐射能力减弱,蒸发地表水的能力降低,在加上叶子脱落或发黄,由叶子排出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减少。

藏:在四季中对应冬季;冬季的变化如下:

①:天气寒冷:太阳热辐射能力最弱,光照时间最弱;

②:植物叶子脱落:为了保温,减少热量的排放

③:土壤坚硬:土壤由于受到太阳热辐射的能力减弱而变的僵硬,同时还可以起到大地保温的作用,让植物免受冻死。

每年都是生长化收藏的过程,我们把生长化收藏串起来就是:

太阳用热辐射照射土地,大地(土地)又以其他方式释放太阳的热能量,利用空气对流,将热量在大气层中分部均匀,在这个过程中,树木发芽生长,在发芽生长的同时,根部吸收地底下的水,一部分用于自身成长使用,一部分通过叶子排出到空气中,叶子排出的水分加上太阳蒸发地表上的水形成的水蒸气两者结合,形成云(云中含有成分很多,),云在通过冷空气的凝固的作用下,而形成雨点;水具有冷却的作用,雨在下落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部分空气中的热气,雨点降落大地,滋养万物,养育了人类和动植物,多余的雨点一部分通过土壤渗透到地下,一部分汇聚,通过河道或者沟渠流入到大海,在通过大海,流入到暗流中,泉眼中(地底下)然后在由树木的根吸收排放到空气中。

有没有觉得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水循环的过程,只有水活起来,才能滋养万物,否则就是死水。

你从图片中看到这个过程了吗?这就是在千佛寺悟出来的知识,我们把这些知识结合中医来看看,你会有很大的收获得。

二、中医之道

中医来源于生活,讲究天人相应,故人体也有生长化收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分析:

我们将从《黄帝内经》中找出天地之道的这五种物质,为啥要从《黄帝内经》中找呢,因为这本书才是中医的始祖,里面的内容才是最俱权威的: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窍为目,在味道为酸,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确定在大自然中树木对应人体的五脏为肝。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论》: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通过这两段话应该可以确定大自然中太阳对应人体的五脏为心。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确定大自然中土对应人体的五脏为脾。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悲。悲伤肺,喜胜悲,燥伤皮毛,热胜燥,辛伤皮毛,苦胜辛”。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确定大自然中气对应人体的五脏为肺。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生骨,湿胜寒,咸伤骨,甘胜咸”。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确定大自然中水对应人体的五脏为水。

我们在人体中已经找到了大自然中的五种物质(太阳、水、木、土、气),既然是天人相应,那么人应该有和天地一样的运行规律。也就是中医之道。如下:

首先,心不断搏动产生热(活着的人都会搏动,否则就死了),人只要活着就会饿,那么吃饭;吃饱了,食物会进入到胃;那么应该消化吸收,否则吃下去的食物就不起作用,那么这个时候,脾(土)就该发挥作用了(脾五行属于土,脾胃相表里),脾(土)吸收了胃中食物的营养(水谷精微),那么脾(土)就会变得湿润(挨着大海的土,都是湿润的),就会有植物(木)从土壤中长出来,吸收脾(土)中的水谷精微(水分),然后植物(木)将从脾(土壤)中的水谷精微(水分)通过经脉(木的传导组织)输送到肺(肺主气,空气中),然后肺将吸收的空气与水谷精微(水分)结合并向下输送(下雨)到五脏六腑(农作物),有了农作物,人类才能生存,多余的水谷精微(水分)汇聚到胃(就是大海),通过胃(大海)渗入到肾(生命之源泉)。

是不是跟天地运行规律一模一样,你在想想你学习的中医知识,现在是不是已经很明了了,对中医的概念是不是感觉也没那么玄了。

我们来看《皇帝内经·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条水道,下输送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针对这两段话,我们不做翻译,自己去翻译。接下来我们将会带着中医之道解释中医一些概念。如下:

经络:《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根据我们的中医之道,地球分为明河和暗河。如果把地球比作人体,你会发现,明河属于络脉,暗河属于经脉。想想是不是。

营卫:《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怎么样?知道啥叫营气和卫气了吗?空气就叫卫气,而融入水中的气叫营气,如果水中没有空气或者把水放入真空中,会发现水不流动,甚至漂浮起来。

看完了,你好好想想,现在中医还难吗?还觉得它玄吗,中医来源于生活,只要你仔细观察并体会生活,然后再去看《黄帝内经》,里面的内容真的很有意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