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好海洋固碳储碳功能

海洋碳汇(即蓝碳)是利用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和储存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范围上涵盖了海岸带、湿地、沼泽、河口、近海、浅海和深海等区域。

2009年联合国《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估算,在全球范围内基于海洋的增汇方案,可在2030年每年减少近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到2050年每年减少约110亿吨。可以说,海洋碳汇是缓和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开发利用海洋碳汇功能,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重大。

海洋碳汇开发利用进展

红树林、海草床、滨海沼泽是我国典型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具备发展海洋碳汇的优良条件。据不完全估算,我国海岸带海洋碳汇生态系统生境总面积为1623~3850平方公里,碳储存量为每年34.9~83.5万吨。自2010年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国累计修复包括红树林、海草床、滨海沼泽等具有碳汇功能的生境在内的滨海湿地4100公顷,切实提高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

近年来我国海洋碳汇开发工作发展迅速。除了对发展海洋碳汇作出部署,并相继发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碳计划’倡议”和“全球蓝碳十年倡议”外,还以地方试点的形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如深圳、海口、三亚、威海等地分别围绕海洋本底调查、修复与增汇、碳交易、碳普惠、碳定价、海洋生态产业发展等提出了具体工作方案与机制;厦门等地建设滨海湿地固碳示范区,致力于有效扩大海洋碳汇规模。今年4月,广东省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施的红树林造林项目成为国内首个海洋碳汇交易项目。

此外,在各级各类研究基金的支持下,我国在海洋碳汇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科学院焦念志院士研究组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论框架,解释了海洋巨大溶解有机碳库(新海洋碳汇)的来源;浙江大学在温州开展的海洋碳汇生态系统项目实施试点,结合当地“南红北柳”“蓝色海湾”等海洋生态建设项目实施,形成了成本低、效果显著、可推广的海洋碳汇增汇新技术和综合管理方法。为了加强现状掌握,很多地方开展了相关海域的海草床、盐沼等海洋碳汇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及面积数据的研究与测算,同时开展了相关生境的评估,为我国海洋碳汇生态系统碳储量、固碳速率和碳汇潜力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本底数据。

总体看来,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从陆海统筹角度研究海洋碳汇的结构框架,并以海洋碳汇渔业等为抓手,以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切入点,依托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戈登论坛、全国海洋碳汇联盟等平台,深入推动海洋碳汇的相关科学研究。

海洋碳汇开发利用面临的难点

尽管我国在海洋碳汇相关实践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受海洋和海岸带过度开发影响,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总体上表现出退化状态,同时水产养殖、航道规划、工业生产等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使海洋碳汇的基础条件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我国目前的海洋碳汇研究大多呈现出区域性的典型特征,推广性和应用性不强,同时碳储量和通量调整等数据仍较薄弱,对其过程机制、服务功能等尚缺乏足够了解,核算、评价与监测等制度和技术条件也不充分,使开发利用、定价机制等相关政策与发展空间相对狭窄。

第三,对海洋碳汇的价值认同及价值体现尚未形成普遍共识。当前,社会整体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对海洋碳汇的认同还有待提升,对海洋碳汇的发展尚缺乏中长期的长效机制。虽然全国范围内碳市场的建立已指日可待,可以为海洋碳汇的价值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目前重点仍围绕电力、钢铁、化工等传统领域,且主要依靠森林等资源的碳汇功能,针对海洋碳汇的产品数量匮乏,并且与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匹配度不足,使参与主体的数量较少、种类单一,市场交易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海洋碳汇价值不能得到很好体现,潜力难以全面激发。

第四,研究表明,为实现“双碳”目标,自2021年起我国累计绿色投资需求的保守估计为10多万亿元至百万亿元之间。与海洋碳汇相关的领域必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单纯依靠国内资本是不够的,要吸引国际投资,而债务融资可能是我国未来此方面可选择的主要途径。在全球绿色投资紧缺的现实情况下,这就意味着我国要拿出稳定的高回报率作为强吸引力的基础。

促进海洋碳汇开发利用的建议

增强国民的海洋碳汇认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全社会海洋碳汇知识普及,提升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对海洋碳汇的了解,使其从根本上树立起海洋碳汇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强烈意识。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海洋碳汇内容纳入考量范围,为海洋碳汇的科学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条件。

进一步推进海洋生态的保护与修复。结合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国家海洋公园设立等工作,借助生态补偿等手段,陆海统筹建立完善的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度体系。同时,将碳汇纳入海洋生态修复与保护评价的重要考核指标。

做好海洋碳汇的相关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做好海洋碳汇的现状评估、形成过程、调控机制、增汇技术等的研究工作,建设好相关监测体系、信息网络及综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区域,进行海洋增汇的示范区建设,为全面实践应用奠定基础。此外,还要做好海洋碳汇的相关标准体系与管理体系的研发与实际运行工作,以进一步增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整体水平。

完善海洋碳汇市场建设,发展海洋碳汇金融。首先,进一步做好已有的海洋碳汇减排交易项目风险分析等工作,提升其市场认可度,同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情况,选择合适的对象,开发更多的交易项目,进一步扩大市场涵盖的空间与地理范围。其次,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的期货、信贷、基金等金融产品业务,深入激发海洋碳汇价值实现。

防范信用评级变动风险。首先,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我国本土评级机构的发展和壮大,还可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推进主权信用评级新体系的构建,努力创设一批可以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合作型权威评级机构。其次,完善包括海洋碳汇在内的绿色金融市场建设,提升绿色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来源:观沧海;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