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行医, 你必须知道的“上焦宣痹汤”
作者:黄希 胡任飞
编辑:胡编
来 源
(上焦)宣痹汤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故称上焦宣痹汤),由郁金、枇杷叶、射干、白通草和香豆豉等五味药组成,原为太阴湿温,气分痹结而设。
导师刘英锋教授师承姚荷生先生的少阳三焦膜腠理论,将此方的主治病机界定为湿中夹热、郁痹上焦,并由此指导思想出发,将此方灵活运用于顽固性咳嗽、慢性咽喉炎、原因不明性胸痹、心悸、多汗、眩晕等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屡获奇效。下面笔者仅就从师所得,整理其理论、经验如下。
少阳三焦的理论基础
少阳三焦,自古有“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之争,我们以为:少阳三焦,本有形质。
《内经》以六腑论三焦,腑器本有形质,《难经》“有名无形”之辞,也应是“质无定形”之义,而非“没有实质”之谓。其所以无定形,乃因三焦之腑居“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张景岳《类经》),即三焦的形态,因包裹诸多脏腑,随曲就伸,变形无定,而边界难以言连。
其实质,乃是外连腠理,内主膜原,遍历胸腹,包裹脏腑,上络心包之膜性组织。
其功用为行水道、转气机、游相火,进而协调上下内外之水火平衡,并为主司(协调脏腑)诸气之枢纽。
上焦者,为三焦腔腑之上停,“出于胃上口,井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内经·营卫生会》),具有宣气机、布精微、散营卫之职,以“如雾”而喜宣透舒达为其常态。
上焦湿痹的病理概要
湿为阴邪,易害阳位,湿郁于上,势必影响上焦地带的宣透舒达,致使水、火、气道通行受阻。
水停生痰。火郁生热,气滞留湿,进而引发胸咽局部郁滞性的病证。
如伤湿卫郁营热则咽梗而痛,汗多而不均;风痰夹湿则久咳留恋;湿热郁扰心或心包,则胸闷心悸;湿阻清阳,肺气不宜则头昏不爽。
湿痹于上,易于兼涉心、肺、心包。这不仅因为部位相邻,还因于三焦水道通调于肺,且与心包互为表里,以膜相连,共司相火,进而可影响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