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人生 - 丈量旧金山(#007)- 从北京到伯克利,从家到世界

伯克利

同学的孩子考上了伯克利,正好我在湾区,同学说请我帮忙去机场接一趟,把孩子送到学校。

和这里的朋友们说起这件事,本想说孩子真的不错,竟然都没有让爸妈来送一趟!可没想到,几个久居美国的朋友竟然一边倒地说:我不应该去接!

他们认为,父母花这么多钱把孩子送到美国,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自己闯,连从机场到学校都不能自己找,怎么想象还能闯世界呢!如果不知道从机场怎么到地铁站,可以问哪里能找到出租车;如果行李太多,可以问哪里能找到porter。换句话说,就是应该自己想办法把这件事的中间的环节连在一起,而不是坐等现成儿的。让别人来接,其实就是让别人帮你解题,在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就没有走好。

“扶上马,送一程”,一定是生活在中国大陆的父母们的想法。对这一个争论点,我本人没有异议,双方各执一词的出发点不言而喻。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在美国生活多年以后的中国人,会跟现在生活在大陆的这些中国人的想法有天壤之别?同是为人父母,是什么改变了这里的中国人,让他们自立的同时,还要求自己的下一代也自立?

几个朋友中的一位是两个女儿的父亲,如果在国内见到他,一定会是将女儿们呵护关爱备至的好爸爸。但在说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本来很温和、慈爱的面孔居然有些激动。他一定不是为了自己,他是为我朋友的孩子在这样重要的能力测试中丢分而感到深深的不安,为他看到身在大陆的国人居然还在这样不舍得自己的孩子自立而感到有些难过。

还记得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同宿舍有从农村来的同学,经常在宿舍的水泥地上吐痰。此举着实惊到了当时在城市里长大的我和小伙伴,同时也让那些从农村来的没有往地上吐痰的小伙伴们由此与她同时被贴上了“不文明”的标签。但是,没过多久,她们很快就适应了城市生活,生龙活虎的样子完全让你忘记了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被贴标签的日子。这样的向“文明”转化其实还是很容易的,但是在能力上要改变的话,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是否被人看得起?被谁看得起?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除了考试以外,我们的综合实力在面对真实的生活时的表现是怎样的?我们能否在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在有爹拼爹、有妈拼妈的中国以外,我们的孩子能过得好么?

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家,但凡喜欢美国的人,都会为这里的自由津津乐道。但是,自由是建立在独立的基础之上。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很难有真正的自由。想得到自由的话,首先就要从能够独立生活开始。

前两天看到一个18岁的中国男孩,四年前来美国。现在一边上大学,一边工作,帮助自己的妈妈养家和一个比自己小4岁的妹妹。开着自己挣钱买的摩托车,说着一口完全听不出口音的美国英语,独立生活给他的脸上洒满了阳光。我问他怎么做到的,怎么可能一点口音都听不出来?他说:“I am a quick learner(我学得快)“。我想这是在美国的中国人身上有的一种精神,一种生存下来的精神,满满的正能量。

我们的孩子在美国几年后,或许也是一副生龙活虎的样子,或许说起当初让人接机这件事就像农村来的小伙伴当年往地上吐痰一样的认为不齿,谁又知道呢。

那些希望把孩子送到美国来的父母们,或许需要准备的不是钱,而是心理,不是让孩子准备好,而是让自己准备好,你是不是真的希望你的孩子独立?

另:孩子我接了,送到学校了,妥妥的。

写于2014年8月 旧金山

前两天的话题引起关注,很多潜水的爸妈都出来分享自己的意见,他们的回复让我感动。

旭东(爸爸):其实在美国的朋友不用那么太在意是否接机。也许就象朋友从外地或外国到北京,我们经常去接一样。很多事要透过更多的表象看本质。现在对中国新留学生最不满的的确是在海外生活了较久的旧移民和老留学生。当年这些人都是在海外独立打拼的,都要养活自己同时还要给国内父母和兄弟姊妹们汇钱。看到新留学生拿着父母的钱轻易的在海外花钱,有很多的不满。其实和我们看不惯90后00后一样。但我们有没有去发现90后00后的优点,想去和他们交朋友呢?他们一样。
特别当他们知道高渝的故事后可能想法会不一样,或者说稍微理解一点。
小编注:高渝事件为重庆一20岁女大学生,因搭陌生人的车被害身亡。

晓萍(妈妈):美国送孩子上大学的人也各种多。全家出动的多得是。你去学校看看。

育(妈妈):就像让般般五年级就自己独立做地铁回家一样~这里面有当家长的迫不得已、也许正是这种无奈恰巧就锻炼了孩子的独立!但是各家的情况,各国的情况不同、我是觉得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各有各的难……

在我追问:“如果不难呢?”之后,育回答说:我们现在就在纠结这个情况、如果今天下午我没事、要不要去接孩子!我想,考虑到女孩子、治安等各种情况能接就接,能力可以在我们去不了的时候锻炼锻炼,这就是做家长的心,尽力而为~

芳(妈妈):是的,我这波的爹妈们加个更字,有时真心替这样的孩子惋惜,母爱不应该仅限于舔犊之情,一个没办法真正独立于世的父母也只能带出弱不禁风的孩子。

Lin(妈妈):我倒觉得这个可以理解。也不能因此就说这孩子不够独立。路慢慢,还要看日后在没有选择时他是否可以找出办法。

姜(妈妈):现在的国情是大多数喜欢美国的自由但是有中国式的包办性的矫情!和不肯让孩子吃苦的心理。大环境的确重要。

Eva(未婚单身女):当年去芬兰,学校是安排coordinators来机场接我们,倒是大家相互认识的好机会。

彤(爸爸):认识的异同导致行为的差异,本无对错,若附上价值判断,就有了高下之分。送孩子上大学,国人看起来天经地义,毕竟这是一家人的大事,美国人却不以为然,孩子到了成人的年龄就该自行其是。情和义在此有了区隔,指出这个裂缝引起思考,而不予置评,让读者自我內省,也许更接近真理。

宗伟(爸爸):大部分中式家庭教育出来孩子,基本都是按政府和家长安排好的路线规划的,对孩子成长存在经验式指引。放手让中美孩子进行荒岛生存,孰输孰赢,不比便知。

Iris(大学同学,话题中的妈妈):这算文化差异吗?想想他们说的也确实在理哈。的确是我还没有从心理上准备好!但我从微博上也看到很多美国孩子考上大学,父母会从其它州开车送孩子去大学。其中有华人也有美国人。可能他们会认为这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必须要参与其中吧。其实我还是挺为我儿子骄傲的。本来我是准备送他的。但他坚持不让。虽说机场到伯克利有地铁,但中间需转乘一次。网上学长建议行李多最好还是找人接一下。我老公的美国老板也建议接一下。所以.才会引发此话题。非常好!确实值得深思。

慧眼识人(妈妈):美国朋友过于紧张了。

陈老师(爸爸):还会有人到, 下次还去接么?

这张照片是我上周末一早,在旧金山市里最高的一处看到的情景。这个女孩一个人坐在路口,向远处眺望,不仅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那首“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月亮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还让我在她所在的前后左右几条街上往返地走了好几趟,很想找到打动她的风景。结果,处处皆是风景。

写于2014年8月 旧金山

后记:
这么多年之后,文中被接机的朋友家的男孩已经从伯克利毕业,进入了谷歌公司,在西雅图工作,我们仍旧在微信朋友圈互粉。

“爆梗女王”杨笠挑战中国男人的底线。英语读头条(第671期)

只要超重,就不可能健康!?英语读头条(第671期)

世界首富、亚洲首富、中国首富,同时易主。英语读头条(第669期)

日本上个月自杀的人数超过了2020年全年死于Covid的人数。英语读头条(第663期)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