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 “泛园区”模式
这是一个日益复杂的时代,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仅来源于公司内部,更来源于邻近的产业集群。
聚集带来了更大的聚集:江苏丹阳占据着全球50%的镜片份额;全世界每十顶假发中就有六顶是“河南许昌造”;最近火爆全网的曹县,其棺材产品垄断了日本市场,市场占有率达到了惊人的90%……
一、城市的聚集
我们知道,产业集中会带来几大好处:
首先,企业们可以共享投入,可以共享城市的基础设施,甚至可以共享研发设备。
第二,集群让招聘人才变得更加容易。
更重要的是,当人们聚在一起时,他们就会自动相互学习。特别是“隐性知识”:当显性知识大致相当时,隐性知识就是竞争的关键要素。这也是一个集群能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除此之外,诞生在集群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网络,也让集群充满韧性,更有力地对抗经济风险等。
当时,深圳政府官员问了华为一个问题,如果深圳要打造工业互联网的生态体系,是需要龙头企业,还是需要政府公共平台?
华为的回答是——园区。
对,不是龙头,也不是政府公共平台,是园区,因为园区才能够把企业等资源真正地聚集到一起。
那聚集在哪里呢?
现在,大量企业聚集在城市中。
New york - 城市密集的高楼大厦
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密度天然地就高,交通便利,生活设施充足,交流沟通快捷,创新自然就多。
圣达菲研究所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当一个城市的人口增加一倍时,经济生产率平均提高130%;一个规模是小镇的50倍的城市,其创新能力是后者的130倍。
另外一方面,全球城市化率不断提升,新兴行业正在崛起,城市变成为最重要的市场,也是产品迭代升级的试验区,各种企业在城市聚集变得越来越有条件,也越来越有必要。
举个例子,以前传统的制造业需要投资建造工厂、购买大机器、雇用大量劳动力上生产线;但随着机器人、AI的兴起,郊区的工厂可能根本没有几个人,而企业会把研发放在最接近市场与想法的城市中。再叠加3D打印机、数字技术等等,研发、设计、制造、市场销售完全可以在一个空间内实现——生产与用户直接对接,“没有中间商”,在研发之初就占领市场,甚至用户就是研发成员之一。
软件公司Autodesk在旧金山城市中的数字制造工厂
二、泛园区 - 市中心的产业破局
但是,城市空间逼仄呀!
很多中心城市产业发展不起来,或者找不到产业抓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空间阻隔了产业连接”。
比如,一个区域看到了某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机会,但区域发展已经相对成熟,
如果只能做点状布局,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很可能被安排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建筑中,导致的结果就是重点产业无法形成集聚,也没有办法形成产业的广度与深度,生长不出产业集聚的效应,自然也没有办法形成强竞争壁垒。
早已被高楼堆满的城市俯瞰起来显得如此逼仄
这个问题有没有办法破局呢?
有的。
在实地走访过程,特别是跟深圳宝安宝投开发集团的采访中,我们得到了不少启发。
TOP&综研院的一个共同发现是——
在不少城市区域,出现了“泛园区”模式。
什么是“城市泛园区”呢?
“城市泛园区”主要是指在城市中心区域,因为区域相对成熟,用地相对紧张,公司不能大规模,近距离地高密度聚集在某一个特定园区中,而广泛分布在一个更大区域中的各个节点里的聚集形式。
它是城市产业集群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目前城市在用地紧张的大环境下,越发普遍的一个趋势。
“城市泛园区”有两个内涵,即“泛复合空间”和“泛合作产业”。
1-“泛复合空间”
城市分布式园区的重要内涵是“功能混合”,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堆砌和合并,而是基于区域整体氛围的和谐发展的理念,进而形成包括办公写字楼、科研机构、商务公寓、高尚住宅及配套商业等在内的综合性科技集群、提升区域整体的竞争能力和营商环境。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传统的工业用地政策已经无法满足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要求,许多城市相继在工业用地转型政策上开始思考,希望顺应市场需求,提升土地开发效率,最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比如,2018年9月,东莞开始出台《创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暂行办法》,是国内第一个将创新型产业用地写入地方性政府规章的城市。
M0等创新型用地政策更好地回应了传统工业空间向新技术协同生产空间、组合生产空间以及总部经济2.5产业等转型升级的需求,有效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也使得功能混合可以在城市规划法定框架下得以实现。
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云门,是CBD功能的补充
也提升了城市的品牌形象
2-“泛合作产业”
它强调的是,区域内企业间的上下游关系以及形成赖以存在的互动效应,从而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产业网络,使企业间,甚至产学研领域具有共生共荣的整体氛围,为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积聚能量。
执政者可以尝试通过不断优化科技园区要素的提升、释放、扩大和有机合成,进一步提升城市分布式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独特的要素组合竞争优势,通过有效的积累、传承与增长,构成有效的网络和互动的创新网络系统。
与一般产业聚集不同的是,“泛合作产业群”是基于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从传统以生产制造研发产品为主转化为需求和市场引导的新供给模式。并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促进城市的功能复合,发展成为具有孵化功能、服务功能,融资功能、投资功能、财务顾问功能、投资银行功能、资本运作功能的科技企业聚集平台和上下游企业的对接平台,完成预期自身在产业上的升级转型。
其实,“泛园区”的优势即是它的劣势,相比较于传统的科技园,分布式泛园区不仅仅只是一个场地的建设,而是创新资产的组合与重新构架。
位于核心地区的城市分布式泛园区,由于地理位置好、配套环境成熟、环境优美、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对人才吸引力强,也成为发展高端产业、高增值产业的最佳区域。
三、宝安的探索
以深圳宝安区为例。
宝安区是粤港澳地区的核心地带,是制造业大区。2020年3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有一句话说,深圳一半看宝安。例如,广东省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全市总共16家,宝安就有9家企业,占深圳市的56%。
在全球合作大背景下,宝安区与德(欧)经贸合作非常活跃,全区有3200家企业与德国、欧洲有贸易往来,宝安区是深圳市所有区里面唯一一个在欧洲设立办事处的区。
长期以来,宝安区高度重视对德合作。一直以来,对德(欧) 贸易往来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12%左右,“德国制造”与“宝安制造”正在深度融合。
太阳落山时的深圳宝安区
企业众多,不过,城市空间基本已经成熟,不可能“成片集中”发展,宝安不得已,只能在这里腾一些空间,那里再挪一些空间,把企业装进去。
但,挑战随之而来——
如何让这些“分散式”的企业能够有一种集中式的效果?
宝安做了几件事情,在此仅举几例:
1,前端—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比如设立了宝安区政府与南科大共建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等面向制造业各行业的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在这里,可以共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特别是向中小微企业开放大型精密仪器设备;
还引进了一批知名的制造业高端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
这样一来,不仅帮助企业削减生产成本并提高专业化程度,提升了区域对企业的吸引力,也增加了企业之间交流的机会,人为地创造了创新聚集一个节点。
电子材料院去年12月开园,是首家落户宝安的应用型基础研究机构,
弥补了宝安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大区缺少高端源头创新资源的短板
2,后端—打造宣传与推介平台>
宝安区设立湾区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中心,去年正式开馆,短短一年,就开展21场展会,为800多家企业提供了展示机会。宝安区还推出全市首个“云”展会“智交会”;还率先在京东平台开辟“宝安优品专区”,带动4100多种“宝安优品”上平台,累计带动销售2.5亿元。
展示中心、展会等平台,不仅打通了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也让不少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进程明显加快,让宝安区形成了一条优质的科技服务链。
深圳湾大桥,连通香港和深圳湾的跨海大桥
3,强调有产业,更有生活
如果说每个区都在抢产业,那么人住哪里?人的生活在哪里?
深圳不只是一个“搞钱”的地方。
泛园区虽然空间没有那么聚集,但是在职住平衡、生态生活等方面的空间就有机会做得更好,更能留人。
产业政策与方向更是融合着区域规划进行可持续的发展。比如,划定工业红线,产城融合,合理配比M0和M1等等。
总之,都市型“泛园区”的产业的发展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其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的特征,决定了其功能的综合性:不仅要承担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功能,还要具有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随着中国制造业从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高价值的、由创新和设计引导的生产,“泛园区”的良好发展对于城市来说也越发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