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花卉初印象——植物界的“滚滚”
时间倒回16号,从拉萨抵达羊卓雍错观景台的时候,达达说我们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在这看花,看了一眼周边光秃秃的黄褐色的山体,哈?花在哪?
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往山上走,远远看到山地上散落着一坨坨银灰色的不明物体,看起来像是岩石,又像是积雪?
走进之后才惊喜的发现,这些远看并不起眼的东西,居然就是江南常见的点地梅的亲戚——垫状点地梅,也是青藏高原代表性的高山花卉之一。
而此刻,它们正值花期。小小的娇嫩的五片花瓣,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像是一群可爱的小姑娘在嬉闹着比较着谁更好看。
而整体圆滚滚的模样可不是像极了动物界圈的卖萌当担——大熊猫吗?
嗯,轻轻地摸一摸,软软的触感像极了毛毯,倘若不小心踩到的话,你会发现它的结构是十分结实的,柔软和坚硬这两个反差萌在垫状点地梅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高海拔地区的植物生境寒冷干旱、紫外线强烈且昼夜温差大,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山气候,很多植物都进化出了独特的形态,垫状点地梅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垫状的形态既可以保水保暖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抵御强风。在白天,深色的叶丛可以吸收阳光的热量,待到晚上温度下降的时候,厚厚的垫状结构可以把温暖留在根部。所有植株上叶子都密集的生长在一起,即便是开花,高度也仅仅是伸出叶丛表面,如此这般才不会被大风吹断了茎干。
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垫状点地梅的花喉颜色会有所不同,大多是粉红色,少量是淡黄色。有资料解释说点地梅属的植物在被授粉后花喉会变红,而未授粉的保持黄色,这样的变色机制是极为巧妙的。
花喉的颜色如同信号灯很容易让来访的昆虫找到它储有花蜜和花粉的花管,柱头受精后花喉变红,这样就相当于告诉客人,我家已经打烊了,客官就不要来啦。
植物进化的巧妙特性让人惊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便于自身在极端生境下存活,而垫状点地梅的垫状结构不仅利于自身生存,还能庇护其他植物的生长。在羊卓雍错和米拉山口的高山草甸上,就见到了西藏报春、狭叶圆穗蓼和展毛银莲花与垫状点地梅共生的现象。
资料显示,垫状点地梅分布在海拔4500-5200m之间,年均气温不到1℃,年降雨量为400-500mm之间,每年的生长期仅有4-8周,植株高度的年均增量仅为2mm左右。
所以你看到可能只是几十平方厘米的垫状点地梅,但实际上它们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但是,高山植物虽然能忍耐恶劣的环境,面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却非常脆弱,所以,如果有幸你能够与它们的美丽相逢,请你务必只做一个优雅的看客OR拍客就好。
参考资料:
当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不同海拔垫状点地梅分布特征.山地学报.2013.11
青藏高原垫状点地梅个体年龄判定方法及其生长规律.山地学报.2015.07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