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花海景观的一些思考
近年来,伴随着花卉旅游业的兴起,各地的花海景观屡见不鲜,花海旅游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城市郊区陆续兴起,然而纵观花海景观,多以大面积,大色块的形式造景,存在着观赏性单一、主题不明确、参与性弱、商业价值不高、维护成本高等特点。同时季节性非常明显,一般观赏时间也就是盛花期为一个月左右,其余时间大部分时间凋零,造成了开花时节,交通拥堵、人满为患,而花谢之后,便生意惨淡、无人问津。
所谓的“花海”,真的就是以耕田的方式把草花种得大片点吗?花海景观想要营造一种怎样的氛围和盈利模式呢?花海景观的植物选择就真的只能局限于波斯菊、硫华菊等一年生草本花卉吗?在非花期时段是否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吸引客流量呢?
呃,关于这些困惑,即便是现在正在做着相关设计工作的小秋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答,但是不妨带着这样的一份困惑去思索,或许不久的将来可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解决方案出现。
话说回来,小秋曾在各地见过不同植物品种的花海,阳朔的波斯菊花海、泸沽湖的油菜花海、武汉的向日葵花海等等,单一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固然震撼,但在感叹之余却无细节深究亦不免遗憾。能否尝试着多种植物搭配的景观效果呢?
今年的六月初在辰山植物园的一个小型的混合型花海成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
该花海位于辰山植物园北美植物分类区,面积虽然不大,但是种植的花卉品种却不少,尤其是观赏草类植物的加入令整体的景观效果提升了许多。
如果你曾有一点点注意过花海的观赏群体,就不难发现,花海景观的客流量主要集中在年轻人并且以女性占大多数,当然,没有哪一个女孩子能够拒绝花海的诱惑,而在各色花卉中以代表浪漫氛围的蓝紫色花海更受欢迎。
辰山的花海以紫色的细裂美女樱、柳叶马鞭草为基调,加入橙黄色系的金光菊、金鸡菊作为对比,少量红色系的松果菊和宿根六倍利作为点缀,最为精彩的便是观赏草——细茎针茅的加入,使得原本平铺于地面的花海在立面上产生高低起伏的变化,浪漫之余又增添了一丝魔幻的色彩。
而以上列出的这些植物种类,都是多年生的植物,且单个品种的花期超过一个月以上,整体搭配起来的观赏期可以持续两到三个月左右,部分品种如柳叶马鞭草和松果菊在修建残花后还可以二次开花。
值得一提的是花海中田垄的设置也非常有必要,一来是为了便于花籽的播种和后期的养护管理,另外也是方便游客进入花海中间观赏,减少对于植物的践踏和损伤。
当然,植物虽然是花海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唯一影响其效果的因素,适当的增加一些园林小品和游乐设施,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例如周边产品的开发:自然教育类的亲子体验活动,植物科普、制作干花、拓染等,还可以购买鲜花食品和芳香产品等。让花海景观不止是单单的欣赏和玩乐,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如此的花海才能得到更持续和长久的景观效应~
最后,以上部分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