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

性文化

性文化映现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针对性和与性有关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 分为物质方面、制度方面和精神方面三类,物质方面可包括人类为了释放不断产生和蓄积的性能量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器官和能力;制度方面可包括人类为了使性能量的释放与生态——社会秩序相适应,而规定的有关性的禁忌、法律、制度等;精神方面可包括性的心理、体验、观念、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中文名性文化

外文名Culture

拼音xìngwén huà

注音ㄒㄧㄥˋㄨㄣˊ ㄏㄨㄚˋ

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种表示。所谓生殖崇拜,就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主要部位包括:生殖器、乳房、臀部。

在生殖崇拜文化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伏羲女娲石和硕特王府旧藏。伏羲女娲石是两块天然的阴阳奇石,是黄金家族的圣物。后流传到和硕特部蒙古族,供奉在王府里,而王府对外秘而不宣。史料记载也是只言片语,据王府后裔描述在清代和硕特王府每年都需要向朝廷进贡。和硕特王爷以伏羲女娲石外观为模本建造了两处景观,也就是现存遗迹人根峰和母门洞,以供族人祭拜。据传阴阳石在第四或第五代和硕特王爷时便不知所踪,隐秘民间近两百年。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性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中形成的性观念、习俗、行为,以及有关于性的知识、文艺、道德规范和诸般社会体制等。

中国属大陆性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由50多个民族所组成,受不同地域、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有着各具民族特色的性文化。中国各民族的发展极不平衡,虽然随着交通的发达,人员交往(包括通婚、商贸往来和争战)等民族之间的交融,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相对落后民族的文化发展,但始终不能达到同步,因而表现出一定的性文化差异。另一方面,性文化又有其特殊性,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地区之中性文化便可有相当的差异,例如游牧地区一般较农业地区对性更为宽容。而即便在一时代同一地区中也还存在着阶层上的区别,例如“士大夫——市民——乡民”之间的区别,但见于经传的通常只是士大夫的性文化观,市民的性文化观或可见于小说和野史,而乡民的性文化观却较难考查。在朝代更迭战乱饥荒时期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情况下,性关系常变得松散,而在农业定居已稳定若干世代的情况下,宗族和宗教等传统势力就会给性关系带来种种难以逾越的限制。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时代,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阶段。至黄帝以后,转为父系氏族部落,并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历史传说反映出,汉族远古先民包括来自羌、夷、苗、黎等不同氏族部落集团的人,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的接近、交往和斗争,逐步融合为同一族体。这一融合过程延至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区域也扩展至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在秦朝汉代国家统一的条件下,形成为汉族。自秦汉至今的2000多年间,历代都有不少汉族人民通过屯垦、移民、掳掠、流亡等方式移居边疆各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交错杂处,共同开发边疆,其中不少从而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之中。

另一方面,边疆各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处,往往大都融入汉族之中。由于汉族历代均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故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发展中,起了主导作用。

古代汉族社会伦理道德和立法的基础是“三纲”和“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这是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根据“天人相与”的神学观点、发挥春秋时期孔、孟儒家学说总结而来,其后一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观念。与此相联系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但封建士绅阶层普遍存在纳妾现象,在亲属的亲疏观上,以父系为中心。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故汉族古代的人口观主张“多子多福”。在此基础上,子对父应尽忠尽孝,其中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最高体现。这种宗法制度的扩大,则表现为“子民”对最高统治者“天子”的道德规范。所以神权、政权、族权、夫权成为禁锢人们思想,尤其是禁锢和压迫女性的工具。

在高度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古代中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都拥有众多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其中在诸如汉文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文献中,保存有不少性文化内容。古代科学技术如天文、数学、农学、医药学、建筑学和冶炼术等方面,都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属于古代医学分支之一的中国古代房中术,远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前后即已基本成型,其学科内容已相当于今日的性学。

中国性文化博物馆

中国性文化博物馆已经收藏了2000多件罕见的性文物,陶瓷、春宫图、青铜器等等。

这些性文物都是过去深藏不露、秘不示人、难得一见的,而且形式千姿百态,雕塑、绘画、雕刻、书法、诗词等济济一堂,有不少展品已经是国家的孤品和珍品,全国罕见。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民族,其社会、风俗、生活习惯有着浓厚的东方色彩,与西方各国有着显著的文化差异。孟子曰:“食、色性也”。说明我们的祖先对性文化持有非常开明的态度。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今天的我们更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性文化。

成因

性的形成与演变, 任何一个性风俗的形成都经过由创意、仿效到习俗化的过程,可分为两种类型:自然形成与指令形成。

自然形成:指在创意与仿效后,未经官方(或群体首领)命令及舆论强化而自然而然逐渐形成并巩固了的性风俗。许多婚俗都属自然形成的性风俗,如在新娘陪嫁物中塞入枣、栗子等,用谐意“早立子”的吉祥词以祈福,逐渐地自然流行于民间。缠足的创意者虽然据说是南唐后主李煜,他让宠妃窗娘缠足而舞,宫女皆仿效,并由宫内传至宫外,由达官贵人传至庶民百姓,遂成缠足之风。但它的推广与延续并非出自官方指令,而完全由士大夫与文人的变态审美情趣使然,以至于历经宋、元、明、清,以及民国初期长达近千年。清代帝王曾几次禁而未止,所以缠足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性风俗。

指令形成:这种性风俗是由创意者施行,在民间沿袭一段时间,被官方(或群体首领)认可,而鼓励推行得以强化的。寡妇守节在宋代程朱理学出现之前,虽有人施行、仿效,但无论是皇族官绅,还是平民百姓,寡妇改嫁理属正常。程朱学派从理论到舆论为官方制订了“节”的规范,明清时代的朝廷更以立贞烈碑、赐祠祀鼓励“守节”,才使守节成为一种指令性的性风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