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思维,需要“细读”联系语言与孩子的生活

统编版教材在二年级的一学年里,一共安排了三次“想象”的“语文要素”,足见编辑们对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想象思维培养的重视。而纵观这三次想象,其实就是阅读中所谓“再现”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读者通过大脑将语言所描述的场景再现出来。

而这种再现思维,实际上是帮助孩子细读文本的基础工具。所谓细读,就是读者不放过任何一个语词,然后把意义展现出来的阅读方式。

比如统编版二上“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一句,如何训练孩子的“再现”思维呢?

我想,第一,可以质疑:“危楼”是不是危险的楼呢?“高百尺”是不是作者丈量过或者建筑工人标注出来的呢?

第二,可以将两句连起来问孩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个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是的,一定要回归到每一个词,让每一个词在再现的过程中都发挥作用。“危楼”是高得令人害怕的楼。“高百尺”是“太高了,太高了”的意思。“手可摘星辰”,让我们仿佛看到站在危楼顶上的人,一扬手就摘到那高天上的星星的景象。此时,孩子们的心情可能既是害怕,又很羡慕。

是的,再现的是,每一个语词联合起来所描述的场景和意义,然而,老师还要问孩子再现之后的心情。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把语言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的力量。

再比如统编版下册《一匹出色的马》中“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这一句,如何训练孩子的再现思维呢?

当然首先依然是质疑:为什么用“碧绿碧绿”而不是“很绿很绿”?孩子们能想象到“碧绿碧绿”的样子吗?“微风吹过”,你有过被微风吹过的感觉吗?“泛起”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不用“掀起”?

这样,每一个词都会在孩子头脑中描画出一个场景,并且可能会给孩子逼真的感受。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仿佛回到了真实的生活当中,并且能够细细体验自己所获得的感受。这对孩子从课堂走向生活,继续关注自己的感受有关。

当前,孩子学语文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无法将语言与生活建立起联系,尤其是很多孩子对生活并没有很强的敏感度,对生活熟视无睹的孩子比比皆是,而这,也可能使我们语文教师的败笔之处。

我们学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她十分重视让孩子关注生活,常常带领孩子在我们的校园里转悠,让孩子发现这个,感受那个。我们学校被誉为“江苏省园林学校”,她常常能够让孩子有新奇的发现,和快乐的感受。最近一次,我在她班上公开课,孩子们在进录播教室之前,突然看到了录播教室外面正在盛开的一些小花,他们立即奔过去。蹲下来看啊看啊,不断发出惊叫和啧啧声。我被这个场景感动了,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最大的成功了。

所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孩子所谓的“想象思维”或者叫“再现思维”,确实十分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