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条件是谋事的基础,思维才是致胜的根本
一、
取胜的根本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抓住事物的重点。
当一个人能在繁杂的事物中找到问题的根本核心时,才能省去许多力气,在短暂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就好像在作战之中,条件是取胜的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条件背后的那个思维,也就是自己的头脑。
生活就是战场,对于人生来说,能否在生活中抓住自己能够抓得住的条件,更精准无误的利用这些条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
《孙子兵法》之中有一句话,叫做: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兵作战并不是说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武断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众人的信任和支持,这就足够了。
每一场战争都有可利用的条件,跟每一种人生一样,身边都有可利用的力量,但是如果自己的思维并不具备发现力量,并且恰当使用力量的能力,必然不会有取胜的机会。
宇文泰是南北朝时期非常杰出的军事家,也是改革家以及西魏统帅,在历史上被称为周文帝。
当时东魏有一个丞相叫高欢,他督导各路军队去讨伐西魏,就派遣司徒高昂前去上洛,派遣大都督窦泰前去潼关,而高欢自己则率兵驻扎蒲坂,并且命人在河上搭建了三座浮桥,想要同时渡河。
就这样,东魏兵分三路想要以口袋阵的形式企图进攻西魏,而这时西魏的宇文泰就驻扎在广阳。
他就召开军事大会,说:“敌人在我军三面都搭建了浮桥,他们一定是要渡河进攻,表面上是想牵制我们,而他的真实意图只是想让窦泰的军队能够向西入侵罢了,高欢从起兵以来一直把窦泰当成先锋部队,而窦泰的手下大多也都是精兵良将,但是因为屡屡得胜而过于骄傲,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忽略他这三方进攻的假象,直接去攻击窦泰的部队,一定可以击败他,到那个时候高欢自然会不战而退。”
在这个时候,其他人都说:“高欢的军队离我们最近,而窦泰却离我们最远,如果失误了,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我们不如分兵防守。”
宇文泰听了就说:“高欢曾经两次攻打我军,我们都只是采取防守之策,并没有进攻,这一次也是如此,高欢一定会以为我们当缩头乌龟不敢迎战,所以才会大规模派兵前来,这个时候他存在的就是侥幸轻敌的心理,如果趁此机会偷袭,我们怎么会不胜利呢?不出五天,我一定可以活捉窦泰。”
就这样,宇文泰表面扬言死守不出,以保护陇右地区,但是暗地里却率兵朝东进发,直指窦泰的军队。
当窦泰听说宇文泰军队到来之后,仓促之间应战,但是因为准备不够充分被宇文泰的军队打的溃不成军,而窦泰本人也因死伤殆尽而举刀自杀。
二、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小关之战,也是宇文泰一生之中打得最精彩的一次战争,而这一次的战争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从在战斗决策的过程中,能够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抓住事物的根本关键,哪怕双方的实力相当,也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打一次非常有把握的胜仗。
所以说,输赢的根本不光取决于自己拥有的优势条件有多少,更在于条件背后自己的那颗头脑,能否恰当的运用条件。
就像《孙子兵法》说: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取胜的根本在于自己能够有效且正确的利用条件,首先保证自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避免被对方占据主动权,将制高点掌握在手中的时候,然后伺机而行,一旦对方有机可乘的时候就发起进攻,这就是取胜的根本。
所以说具备充足的条件是一个基础,最重要的是具备利用条件的思维。
除此之外,还要做到足够果断,有魄力,很多人做事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被情绪左右了自己做事的决心,最后导致内心的信念被情绪冲击的摇摇欲坠,而一个人只有突破了这些繁杂的问题,以魄力当道才能够更好的达到目的。
就像宇文泰一样,当他提出攻打窦泰的策略时,很多部下都在反对,但是他依然选择坚守自己的信念,用出其不意的策略达到了目的,这就是智慧与魄力共同的体现。
每个人身边都有许多可利用的有利条件,如果不能在自身的领域塑造相对可观的成就,根本原因就是在于自己固守死板,抓不住现象背后的问题根源。
如果生活是你的对手,想要取胜于生活,那就要在不被生活打败的基础上,找到身边可利用的优势,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机可乘”。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