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底捞与巴奴的商战,看品牌怎样走得更远
6月1日,巴奴宣布结束了疫情阶段才开启的外卖业务,专注做堂食,忠于“产品主义”,为消费者提供最优的产品体验。海底捞则在最近推出了体量更轻快的“捞派有面儿”、“十八汆”等快餐品牌,寻求多赛道经营。
一匹火锅界的黑马,一位是中国餐饮企业百强第三位的大佬,二者之间的“商战”曾经打的如火如荼,表面上是坚持不同“主义”的竞争,而实则有更深层次的商业逻辑在其中。
这番影响深远的商战,其发端是从一片小小的毛肚开始的。
巴奴创建之初就很重视产品,与西南大学合作,研发出了新的毛肚处理技术,保证了毛肚更加爽口的同时也更加绿色健康。
于是,在市场的验证下,毛肚这款产品的价值顺理成章地凸显出来。
▪ 图片来源:网络
为寻求破局,巴奴的“产品主义”也由此诞生。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虽然海底捞一直以极致的服务体验著称,但并没有提出“服务主义”。海底捞促成了“产品主义”,而“产品主义”反过来“定义”了海底捞的“服务主义”。
为海底捞贴上“服务主义”标签的是巴奴。
开启挑战的也是巴奴。
两个标签:“产品主义”、“服务主义”,不单单是对品牌特色的界定,更是要在消费者的认知当中分割成两块阵营,抓住消费者。
战争的发起往往都有事先征兆,商战也是如此;任何竞争出现转折也常常都是因为某些契机。
巴奴向海底捞发起挑战也是如此。
当时的市场给了业界一个挑战海底捞的机会,大环境下,新生代消费者开始成为主力。他们强调个人隐私,对于海底捞的服务,开始有观点称为“过度式服务”。
当巴奴用“产品主义”为海底捞贴上“服务主义”标签的一刻,第一枪打响。
巴奴的这一打,又准又狠,对标对的精准。
贴上标签,分出阵营,然后直接就打,不给反应时间,不得不说,大有一种“麻袋套头打一顿”的感觉,而海底捞也的确没能一下反应过来。在上座率、等位时长、客单价等重要指标上难得在地区竞争上被其他同行反超。
以“产品主义”为理论武器,巴奴在改门头“巴奴火锅”为“巴奴毛肚火锅”之时,采取了当时在业内极为灵动的打法,直接提出“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之后又通过“减菜单”、“门头升级术”、“自建供应链”、“蜂巢式布局”……做出一系列战略布局。
巴奴的战略是非常成功的,直接将消费者的注意力甚至整个行业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产品主义”与“服务主义”之争上来,同时也拉动火锅品类的热度。
挑战海底捞的品牌有太多,甚至只有三四家门店就会向海底捞发出“叫板”,所以海底捞更多的是以不变应万变。
在海底捞有所回应之后,战争才真的打响,不再是单方面的进攻,单方面的防御,而变得有来有往,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