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堂应试写作课,我想分享两点
油菜花同学在群里说要写一个白鱼文化写作课和某某小课堂的区别,她说两者之间受众不同,白鱼文化更偏重有一定阅读量的小孩和家长。
恰巧最近我也听了两堂课------某网校的初一写作课,某名师的小学写作课。我最大的感受是此类课堂注重应试,和白鱼文化有本质的区别。归纳某网校的应试作文,说白了就是分两步。
第一,制造焦虑。怎么制造焦虑呢?当然是说作文很重要,语文很重要;然后拿出一系列的考纲,考点;最后提出口号,中考就是小高考,初一当作初三抓,小学当作初中抓,幼儿当作小学抓……这个焦虑制造得非常有效。许多家长从孩子读小学二、三年级便学习奥数、文言文等初中内容,目的是为了考上好的民办初中;还有家长,因为孩子没考上某国际学校初中部,责怪自己报培训班太迟了,所以初一开始狠报语数外科四个培训班,目的就是为了初三那年提早上名牌高中,总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第二步,贩卖焦卖。家长焦虑了,花钱就大方了,网校及时推出适应考试的技巧。首先,作文课的题目就很吸引人。如“”几招学会写作”,“三招学会写人”,“四招学会写事”,“五招学会写景”等等。其次,拆解写作过程,围绕一个招数分别举一两个例子,例子基本来自名著,读起来耳熟能详。最后,让学生按照套路模仿、训练、巩固。
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完整,逻辑性强,也很实用,与书本内容结合也很紧密,可是我听起来却索然寡味,听了一堂就不想继续了,更没有激发我的写作欲望。
可为什么我在邮轮参加写作课的时候,老师没讲任何写作技巧,但是每位学员写作是如何发生的?都有写作的冲动呢?
我想原因在于,此类网课太注重技巧,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所谓的套路把人性给束缚了;老师为了应试而拆解文本,切割文学,破坏文学的美感;老师纯粹为了写作而写作,忘记写作本来的意义。
写作也好,阅读也好,对儿童来最重要的有趣有味,通过老师的引导,自觉自愿去写去读,那才是好的写作课。邮轮写作课的主题——和自我相遇相关联,激发人的内心思考;老纪(纪现梅)老师的写作课叫原问课堂,她的课堂核心是基于孩子的问题出发,贴着孩子走,贴着问题走,由此让学生不怕写作文,喜欢写作文。
白鱼文化推出的自在写作课,老王(王剑锋)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古今中外的典故,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想到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放弃条条框框,用细节唤醒孩子的感知系统,从而让学生自觉读经典,爱写作。
叶嘉莹先生说:中国古代诗歌里有那种博大深厚的感发生命在那里,写作是一种生命的感发。
白老师也说,写作是自由的,没有限制的,写作是与自己的人生共生共长的关系,是自我与灵魂的不断对话,是对艰难的克服,对美好的收获;写作一定是自由的,写作要忘掉一切障碍,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手中的笔,把所想的写下来,这是我们本真的状态;真正的阅读和写作课会让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观察某些东西,然后形成自己的体会,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体验里去。
所以为了应试技巧而学习的写作,没有自由的写作,它终究是不可持续的,应试技巧学得过多,就像是富士康流水线的工人。
我希望家长们应该淡定一点,在孩子的少年时期,选择有趣有味有料的课程,让他们自由地读,自在地写,而不是让孩子过早被应试绑架。应试为主的作文网课优点在于能让孩子短时间内速成写作基本框架,考试技巧,但是对孩子内在生命成长有局限性。只要孩子喜欢写,喜欢读,至于应试那点小事,到了中考高考前几个月,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