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身材小,水质监测离不了

蜉蝣是蜉蝣目昆虫的总称,古人看见这种昆虫在水面上空飞行,姿态优美,仿佛在水上漂游,便称它们为“蜉蝣”。
古人把蜉蝣作为“朝生暮死”的同义词,经常借蜉蝣感叹人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不过他们注意到的身姿曼妙的蜉蝣只是蜉蝣的成虫阶段,而其稚虫阶段的生命过程是很长的。
蜉蝣的成虫只有几个小时到几天的寿命,最长的也超不过10天,但稚虫在水中生活的时间则有几个月,甚至几年。如此看来,蜉蝣在昆虫世界可不是什么“朝生暮死”的短命昆虫,而是相当长寿的了。要知道,一般昆虫的一生也就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有些昆虫的寿命更短暂,一年能完成好几代,甚至好几十代。比如,科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动物果蝇,一代只需要10天的时间。
全世界已知蜉蝣有3000多种,我国已知有360多种。除南极洲外,蜉蝣分布于各大洲的淡水中,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稚虫腹部侧面长有成对呼吸用的气管鳃,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须,通常还有一根中尾丝等。
不同种类的蜉蝣,成虫的形态极为相似,只是大小有些差异而已,但稚虫的外部形态表现出了多样化,大致可归纳为两种比较特化的类型:扁平型和流线型。
生活在底泥或石块下的稚虫,一般身体扁平,足也较为宽扁,并且只能做前后运动而无法进行上下运动,所以,它们在游动时,身体腹面与底质基本不分开,体色与底泥或石块颜色接近,身体多毛,而且常附着泥沙或者绿色藻类,形成很好的伪装色,不易被天敌发现,气管鳃多为叶片状,而且鳃与鳃之间紧密叠合成吸盘状,以防止被急流冲走,如细蜉或扁蜉等;而生活在水草中的稚虫则身体光滑,虫体较厚实,呈流线型,游起来的时候体态很像小鱼,尾丝上还有缘毛,具有螺旋桨的作用,足一般细长,可以抓握水中的底质或水生植物,如二翅蜉、短丝蜉、四节蜉等。
除了这两种类型之外,还有一些中间类型,比如生活在沙土里的蜉蝣稚虫,头较小,但上颚发达并向前伸出,很像大象的牙,它们的前足为类似于蝼蛄的开掘足,可以刨开沙土潜入沙土内部。
蜉蝣稚虫是河流生态环境食物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充当着初级消费者的角色,关联在生产者——藻类和次级消费者——鱼类之间。据统计,蜉蝣稚虫占整个底栖动物生产量的1/4以上,占整个鱼饵料的5%~40%不等,蜉蝣稚虫的天敌众多,除了鱼类,水生甲虫、大田鳖、水螳螂、水虿以及齿蛉和石蝇的稚虫都会把它们当作“口粮”。因此,蜉蝣稚虫对维系群落食物网的复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水生昆虫与水环境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不同种类的水生昆虫对水体污染的适应能力不同,有的种类只适宜在清洁水中生活,而有的则可以生活在污染水中。水生昆虫的存亡标志着水质变化的程度,因此水生昆虫可作为水体质量的指示生物。
蜉蝣稚虫广泛存在于河流生态系统中,是各类淡水水域中最常见的类群之一。蜉蝣稚虫的外部形态与它们生活的小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蜉蝣有相对严格的生境选择,活动区域范围狭窄,因而蜉蝣稚虫对生境变化和水质污染很敏感,是检测生态环境质量的理想的指示物种。
蜉蝣稚虫的分布受底质状况、水温高低、水质优劣、水流速度等各种水域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有的稚虫喜欢在含氧量较低、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有毒物质较多的水域中生活;有的稚虫则喜欢在含氧量较高、二氧化碳含量较低、有毒物质较少的水域中生活。
蜉蝣稚虫在水下具有较长的生活期,符合对水质长期的监测要求,而且腐食及杂食的特性还使其能对水中有毒物质的扩散做出敏感反应。因此,蜉蝣稚虫的种类和数量可以作为判别水域中水质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可以用来监测环境变化及河流重金属污染。而且,蜉蝣的分布可达海拔4500米左右,也可应用于高原湖泊的水质评价中。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蜉蝣稚虫在水质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1.02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