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集团:安邦曾经的地产野心

建国门外的安邦大厦,乌漆皇皇,自透着一股气派与威严。

想当年阔气的时候,半个金融圈的人路过门前都屏气仰望,但凡和其发生点业务往来,那都要激动到无法呼吸。

这,就是背景背书的力量。

沿安邦大厦向东走,穿过王健林的万达帝国,再向北折一下,就是远洋国际中心,中国房地产TOP30的远洋地产栖居于此。

虽然远洋地产是正儿八经的的衔玉而生,最初由中化集团、中远集团两大央企注资,各占50%股份,端的是打小生在富贵人家。

就这么锦衣玉食的过着舒坦日子,倒也挺好。可是你永远不知道天上哪块云彩下雨,所以好日子终有时。

靠海

葛雷乔伊家族的铁民们远涉重洋,即便征途是星辰大海,也要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陆地——铁群岛。

背靠第一任中远集团,远洋集团的“铁群岛”岂止位于大陆的核心,简直离海不能更近。

1999年,远洋大厦竣工,地址在长安街上,马路对面是中国人民银行,离府右街两站地。

远洋人明白,无论在大陆的哪个角落,心一直向往着海。

虽然1993年成立的时候,远洋集团也没什么正经业务,毕竟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还要到1998年。不过在那之前,房地产市场已经撕开了许许多多的的口子。

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价格达到顶峰,为7500元/平方米。

巅峰时刻,如痴如醉。当时流传着“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

大盘上涨到最高点的时候,远洋开始进场了。1993年6月,中远房地产开发公司注册成立,为中远集团发起设立的国有企业。

多年以后,远洋集团在房地产市场拥有一个响亮的头衔——投资“反向指标”。

有些基因是先天就有的。别人是一出生就风华正茂,远洋是一成立就大幅跳水。1993年下半年房价猛跌,比腰斩还猛,跌幅达八成五,直接回落到1991年的水平。

欲哭无泪。

曾经流着奶与蜜的海南楼市泡沫直接炸裂,海口1万3千家房地产公司超过95%以上宣布倒闭,呈现在全国炒房客面前的除了天涯、海角,就是烂尾楼。

远洋怎么办?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大股东是铁群岛葛雷乔伊家族,铁民们也要住房子啊,不能都学铁掌水上漂,永不上岸。

远洋开始的第1单业务和可能的第100单业务就是帮母公司中远集团建家属楼、办公楼和职工宿舍,总之需要动用钢筋水泥混凝土的业务,远洋都给包圆了。

那个时候的远洋,用董事局主席李明的话说就是中远集团的“房管科”。

创业维艰,刚出道遇上市场不好,借大股东输血挺过去,也还说得过去,只是这种依赖惯性,远洋此后再也没有摆脱,此是后话。

狂飙

缠绕大树之后,藤曼一般都能疯长。

葛优在电影《甲方乙方》中的台词“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她”,就像是为远洋而念的对白。

1997年被远洋视为标志性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李明来了,担任远洋前身中远房地产公司总经理。用远洋的官方说法是“现有核心团队形成”。这一形成就形成了22年。

浸淫过深圳繁华的李明一到远洋,就感觉到了老国企的刺痛。

“和其他市场化程度高的房地产企业相比,中远房地产明显有些力不从心。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作为掌门人李明的第一刀砍向了大股东。

2002年,中远地产重组,中远集团不再一股独大,另一家央企中化集团被引入,两大央企巨头各自占股50%,谁也左右不了谁,管理层的腾挪空间就有了。

不知是巧合还是新浪潮,世纪之交的中国房地产企业都有换东家的嗜好。

万科王石于2000年跳出了深特发的“如来佛式手掌心”,投向央企华润的怀抱。只不过17年后,又一场惊心动魄的“宝万之争”又把万科送回给了深圳的娘家。

今天的远洋或许早已沉寂江湖,当年的远洋可也是香饽饽。

2003年中远地产第二次改制,手笔更大,一伙引进多家境外股东,重组成为7家股东的中外合资企业。中远、中化的股权逐步稀释。

这还不够。

2006年,中远房地产通过私募引入摩根斯丹利等国际投资机构,同时中远、中化也开始先后将股权转移到其香港公司手中。

一番神操作之后,中远房地产从一家纯国企摇身一变成为外商独资企业,连户口簿上的名字都换了,叫“远洋地产”。

乱花渐欲迷人眼。

折腾股权,引入大摩,目的只有一个,赴港上市。理由还非常政治化——香港回归十周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无论外套怎么换,底色还是老国企的底色,讲政治不含糊。

登陆资本市场之后,远洋迎来了地产的黄金十年,开始疯狂拿地。

手握重金的远洋集团下注二三线城市,设了一个战略规划全称为“创造新价值,开拓新业务,拓展新区域”。归纳起来就一个字:新。

新钱就是壕。

来看看当初远洋官方通稿给出的数据:

到2010年底,远洋拿下包括北京、天津、大连、青岛、上海、长春、重庆、成都、武汉、沈阳、秦皇岛及海南在内的多幅地块,总面积约1700多万平方米。两年后,远洋的身影遍布全国各大小城市,土地储备面积达到2300万平方米。

这种土豪金的语气今天也只有融创敢有。

交椅

鲁迅先生说过,阿Q最大的骄傲是“祖上曾经阔过”,老牌房企闰土也是。

从2007年上市到2012年以来,除了2011年和2008年,远洋连续保持着每年两位数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

最赚钱的行业呵,盆满钵满。

只不过,2013年开始坐上了过山车,营收和净利润都只有个位数的增长,等到2015年则是所有指标均大幅下滑,营收和净利润呈两位数负增长。

2016和2017年刚刚缓过劲来,2018年就来了个大喘气,所有指标再度大幅下滑,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更是下滑62.87%,破了上市以来的纪录。

单看远洋的财报,会让人以为2018年的房地产惨不忍睹。

其实并没有,看看同为港股,都是背靠央企的华润置地,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21%

更不要说激进型选手融创中国了,同一指标下,融创中国去年增长174.58%

2007年在远洋敲钟的时候,孙宏斌正在挥泪大甩卖,将自己花费12年心血打造的顺驰的大部分股权,以区区1亿元卖给了路劲。

2007年,远洋地产的市值是407亿元,上市房企中排第12位。2019年,远洋的市值是225亿元,上市房企中排第39位。

上过梁山的都知道,本来坐第二把交椅,现在换到第三把甭提有多难受,国企的领导们应该感受更深吧,从副部降到副处调,幸好跟市值不挂钩。

周公说过,岁月是把杀猪刀。诚不我欺也。

更难堪的还在后面,2018年年报发布后,美银美林、瑞信、花旗三家金融机构分别亮出了黄牌警告,并在两天的时间里,对远洋集团下调了目标价。

豪门

冰冰说,我不要嫁入什么豪门,我就是豪门。

远洋内心里是不是这么想过不知道,至少行动上没有这么豪气,而是一门心思找个豪门。

从最早的靠山中远集团到后来的中远、中化两大央企加持,尚嫌不够,2009年又引入多金阔佬中国人寿入股,期间更有大摩等外资机构鱼贯而入又鱼贯而出。

每一个前任,大家都相处的很愉快,分手也是迫不得已。

2010年,因国资委要求78家主业非房地产业务的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铁群岛航运霸主中远集团激流勇退,迅速从远洋集团抽身。

之前的“二王共治”格局被打破,剩下来的央企中化集团旗下有方兴地产(后更名为“中国金茂”)跃跃欲试,已经做好接盘准备。

却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中国人寿星夜出击远洋地产,赶在保监会下发保险机构投资不动产的新规之前大规模增资,中国人寿增资扩股之后已经成为远洋的第一大股东,中远已经退居第二,至于昔日的共治者中化集团已经退居第三。

远洋是无论如何不会让金茂来吞并自己的。华润当年入股万科交出的投名状就是断掉华远一支臂膀,远洋看在眼里,至今瑟瑟发抖。

最好的策略是让这些央企互相牵制,都无法做实控股股东的位子,也就无法真正左右远洋。

中远走了,中化在一旁虎视眈眈。

虽然有中国人寿这只大腿可以抱,但说不准哪天又有险资退出房地产业务的政策出台,抱的还不够牢靠。

恰好在这个时候,风头正劲的安邦集团横空出世。

也许安邦才是那个踏着七彩祥云的至尊宝?

2014年,安邦出手,接连举牌金地集团、金融街、华业地产,

并于次年举牌万科A。

四处出击的安邦没有遗忘身边的远洋。

2015年底,安邦暗夜敲门远洋。几乎与宝能系举牌万科同时,安邦突然切入远洋,十天内两次出手迅速逼近第一大股东之位。

之前还心怀窃喜的远洋再没有了等待至尊宝的心情,因为安邦的动作根本就不是什么至尊宝,而是牛魔王,太野蛮了。

凌厉的攻势,让一个人彻夜难眠。这个人就是远洋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明。

自1997年任职总经理,2010年接任董事局主席,李明苦心孤诣经营的股东结构“三足鼎立”局面即将面临被打破。

安邦绝不会像中国人寿抑或中远集团一样满足于财务投资的角色,也不会像中化只是眼馋不乱动。

安邦之所以是安邦,凭的就是稳、准、狠。

所有豪门的共性。

也许是豪门的作风太树大招风了,再往前走就不是豪门,而是门阀了。

2017年6月,保监会派出工作组进驻安邦集团,对其开展深入调查。2018年2月,正式对安邦进行接管。

曾经掀起房地产半壁江山滔天巨浪的安邦消停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兜兜转转,曾经一心要傍上的豪门垮了,好在豪门的钱还在。

截至2019年6月,安邦还是远洋集团第二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中国人寿只差0.01%的股份。

安邦戛然而止,只是未知远洋是否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

①题图《轻舟已过万重山》宋文治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