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发文,惠民保恐怕昙花一现?
有一种保险,
不限年龄、可带病投保、无等待期、不用体检、不限职业……
相信你已经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了。
它就是【惠民保】。
到目前,全国总共推出了140款惠民保,覆盖26个省份和4个直辖市。
各地的叫法不一样,上海的叫沪惠保,北京的叫京惠保,重庆的叫俞惠保,成都的就叫惠蓉保。
等等等等。
惠民保这两年有多火,
据说沪惠保上线24小时内,就售出了150万;
最早推出惠民保的深圳,2020年全市的参保人数高达50.4%,深圳一半多的人都买了;
而且目前,惠民保累计超过了6000万人参保。
可就是这样一个由政府背书的商业保险,最近也被监管了。
银保监会的这份通知,算是给了惠民保官方名字,叫“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
而监管具体包括四项内容:
(1)强化依法合规
(2)压实主体责任
(3)明确监管要求
(4)加强行业自律
在这份文件里,还专门提到了会重点监管的问题:
包括参与恶意压价竞争或承保价格低于成本;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冒用政府名义虚假宣传;等等。
这份文件可谓刀刀切中要害。
随着文件的下发,也再次验证了我的看法,绝大多数城市的惠民保,最终都会成为昙花一现的保险产品。
那惠民保具体被监管了什么?
这就要从惠民保渐渐暴露出的问题说起。
一
惠民保面对的四大问题
惠民保设计之初,目的是普惠大众,它有点类似于医保,比如投保门槛低、低保费等有很多相似地方。
但随着加入的人越多,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1、 保司不赚钱,反而在搞价格战
在监管文件里,提到了这么一条:
低价,无疑是惠民保的核心优势之一,惠民保能发展到今天的超过6千万人投保,它功不可没。
2015年,惠民保最先在深圳试点,当时的价格是18块;
今年的惠民保,一年也才39块;
2018年南京的惠民健康保,一年49块钱。
升级到今年的99元/人,还是很便宜。
全国惠民保的价格基本在60块上下。
事实上,很多惠民保产品的定价低于成本,保司根本赚不到钱。
以18年南京的惠民健康保为例,当年39.5万人投保,总保费约1759万。但受理了3185理赔案件,总共理赔1420万元。
再扣除各项运营成本,几乎是不赚钱的。
再以深圳2019年的惠民保为例:
2019年,保险公司将保费提高到了30元/人,但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当年保费收入2.25亿元,赔付超过2.3亿元。
没有盈利,保险公司为何还乐此不疲?
答案只有两个字:获客
这其实是保险公司之间的一种恶性竞争,通过惠民保业务开拓出新市场和客户,变相用低成本获取新客。
为了抢占市场,不惜大肆打价格战。
惠民保不赚钱,但你总有别的保险需求。
客户就是钱,懂的人都懂~
但没有盈利,影响的是产品的可持续性。
今年开开心心买了,得了客户,结果明年说不卖了。
这就很尴尬~
惠民保是商业保险,不是慈善。
它本身应该成为服务老百姓的美酒,而不应该沦为保险公司为了卖保险的酒瓶子。
所以,未来惠民保的价格上涨,是大势所趋,更是为了这类产品的健康发展。
2、 看似同一款产品,背后多个主体,更有甚者,假借政府名义
监管内容第二条是这样的:
又为什么要压实主体责任?
因为惠民保和普通的商业保险不一样,它背后有多个参与主体,从政府背书,到保险公司产品设计,再到产品宣传,最后到健康管理。
包括政府部门、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保险经济公司四个参与主体。
所以确定主体责任非常必要。
以沪惠保为例:
除了政府背书外,承保的保险公司就包括了九家,还有提供信息支持的公司,以及健康服务公司。
政府站台是惠民保的第二个核心优势。
惠民保为什么这么火?大家口耳相传的除了便宜外,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有政府在背后撑腰,大家心里更放心。
所以惠民保今天才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但事情总有意外,市场上接连出现了挂着羊头卖狗肉的虚假宣传。
没有政府背书,也说有。
不是惠民保,也能包装成惠民保。
像去年7月,不断有群众去长沙医疗保障局咨询X康养老推出的“星惠保”,吓得长沙医疗保障局紧急发公告澄清,否认政府对该产品有业务指导。
X康真的是胆大,碰瓷碰到政府头上了。
这个就真要靠大家的火眼金睛了。
有,当地政府官微一般都会发布消息的。
3、停售无约束,未来谁负责?
惠民保最大的风险是,不对续保做承诺。
买1年就是1年,下一年能不能买没有准信。
而且更不可能承诺保证续保。
我们担心的是,惠民保风风火火搞了一年,两年,三年,产品持续亏损,啪没了,患者不仅失去了保障,而且错过了买其他商业保险的时机,一地鸡毛。
那个时候,谁来负责?
最近几年,有些城市的惠民保还算比较稳定,比如深圳、南京,每年都可以继续买,保费持续上涨。
但如果突然有一天不能买了,也不好说。
比如益阳的益惠保,去年9月发布了落地消息,卖了几天,结果就这么停售了。
毕竟续保也没有白纸黑字写着,保司没有承诺。
持续亏损的事情,即便有背书,也没法硬来。
强扭的瓜,不甜。
4、虚假宣传,夸大宣传,消费者并不清楚责任
惠民保是保险公司和政府联合主导的产品,所以很多产品在宣传时,经常利用政府名义营造一种很靠谱的感觉,
不可避免就会夸大宣传,
过于宣传低价,反而淡化了免赔责任。
过于强调百万保额,淡化了赔付比例。
但这么低的价格真的能实现上百万元保额?
可是,
你知道大多数惠民保其实是不保医保目录外的费用吗?
你知道多数惠民保不保外购药品吗?
你知道部分惠民保不保门诊手术、特殊门诊吗?
你不知道,因为没人告诉你这些事情。
想想如果你是消费者,会不会觉得有政府在背后撑腰,产品肯定作不了假?那我们闭着眼买就可以了。
我们很多人并不清楚责任。
最后理赔了,结果预期和责任不一致,引发理赔纠纷。
二
对于惠民保,请抱有合理预期
政府背书,能获得老百姓无条件认可。
但你不知道,保障和期待之间往往存在一个信息不对称。
产品真实存在的责任,跟你所以为的责任,可能真不一样。
1、 购买前,清楚惠民保责任是什么,以及惠民保不足
很多人都觉得,惠民保就是什么都保,但事实上,很多产品都并没那么惠民。
比如只保障医保目录内的医疗费用,
我们的医保就能报销大部分医保目录内的费用,70%左右,应对大多数情况也够了,剩下的30%费用真的问题不大。
所以这次监管,鼓励医保外的费用很有道理。
那宣传不是说可以100%赔付吗?
那是不知道惠民保的免赔额有多少,少则1万,多则2-3万,扣除医保报销后,自己还要花几万块,才能报销。
也就是说,扣除医保报销后,自己还要花1-3万,惠民保才能报销。
比如成都的惠蓉保:
很多人对惠民保的期待过高,但自己连保障内容都没搞清楚,未来如果发生理赔,可能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所以,建议大家足够了解惠民保责任,以及你想要的是什么样的责任,再决定是个购买惠民保。
这一点,当然也需要各地政府在宣导时的配合,不要让大家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2、大城市持续性尚可,小城市重在参与
惠民保能不能坚持下去,赔付率至关重要。
影响赔付率的一个指标,就是参保人数,加入的人越多,基数越大,收到的资金越多,越不容易被赔穿。
产品定价遵循的是大数法则,但惠民保是“一城一策”原则,不可避免存在保障理念等区域性差异。
所以参保人数多少带来的效果不一样。
很多市级地区保障方案基础数据不足,缺少风险测算,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可能犯极端错误,比如没有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基本医疗政策、以及既往医保数据进行定价参考。
造成的后果是,惠民保随时可能停止。
而且,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群众的参保意识也更强,惠民保就更稳定。
从受众面上来说,一二线城市持续性应该不会太差,只要政府宣传给力,整个盘子涨涨价是能运营下去。
而对于小城市做惠民保,我会持相对悲观的态度,大家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吧。
(以省为单位进行统筹,可能是更好的方案)
3、对非健康人群,惠民保超棒
惠民保,就在“惠民”两字,只要你以当地社保参保人员身份就可以买。
准入门槛低、定价低,决定了惠民保更适合身体状况欠佳的人买,再退一步,预算极低的人也可以买。
这些人买惠民保,那真的很棒。
其它人,建议还是去买百万医疗险。
惠民保被称为低配版的百万医疗险,两者的责任条款很相似,但它毕竟不是百万医疗险,两者保障差异非常大。
这几年,惠民保以星星之火燎原式爆发,以定价低、低门槛优势吸引更多人投保。但如果惠民保想长久稳定的发展,调整价格,符合监管要求,因地制宜,必将是大势所趋。
否则如昙花一现,开过就落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