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四十六)李景隆兵败北平城 2024-08-01 22:36:09 10月15日,李景隆率军包围了北平城。但是,就在前一天,燕王控制大宁军区的消息,已传了过来。10月18日,燕王、宁王携手南下的消息,也传来了。听到这个消息,李景隆恐怕就是感觉,准备了一桌子,却突然来了两桌子客人。史书说到李景隆的无能时,常常总是说,李景隆用一个月的时间,无法攻克北平城。其实呢,用十倍兵力,耗时一个月,无法攻克一座作战意志强大的城池,那就是很平常的事。最简单而言,诸葛亮神功无敌,但是第二次北伐时,率领数万大军,用了20多天时间,也无法攻克陈仓城;要知道,陈仓城只有一千多守军。我们更得知道,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失败告终了。当然了,朱棣神功无敌,以数倍兵力,用了三个月时间,也无法攻克作战意志强大的济南城。更主要的是,李景隆的兵力优势,就没有这么大;而且朱棣留给李景隆的时间,也没有这长。10月15日,李景隆包围了北平城。10月18日,燕王、宁王就携手南下了。在这种背景下,李景隆哪还有心思,集中精力进攻北平城呢?因为他现在最大的敌人,是随时会杀过来的燕、宁大军。在朱元璋时代,江湖就有传言,燕王善战,宁王善谋。而且北平军区、大宁军区,都是帝国最强大的军区之一。燕宁二王合流,仅这个消息,就足以让李景隆丧失攻克北平城的信心。我们通常总是说,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无法攻克北平城,所以他非常饭桶。问题是,处于当时背景下,谁敢说自己能攻克北平城呢?因为我们必须得知道一件事,北平城的灵魂人物,是大名鼎鼎姚广孝。姚广孝是一个和尚,法号道衍!姚广孝在朱棣一系的地位,大约相当于张良在刘邦一系的地位;他们都以世外高人的形象存在;张良以道家高手的形象示人,而姚广孝则以佛家高手的形象示人;他们都渴望建功立业,但是他们表现在外,都淡泊名利到了极点;他们都能做到功成身退,对于权力地位没有丝毫留恋。他们永远低调谦和,但是谁也知道,他们一言一行,都可以左右时代大局。姚广孝显然比张良更可怕,因为张良是贵族出身,他没有那种跌爬滚打的底层历练;所以从张良身上,我们很难看到那种野心勃勃、不可一世的狠劲。而姚广孝身上,这种色彩几乎是天然的;因为他没有野心勃勃、不可一世的狠劲,就不可能爬到那个位置。姚广孝在朱棣一系的地位,明显比张良在刘邦一系的地位更高。张良虽然地位很高,但是萧何、韩信显然都能与之相比,甚至还隐然压他一头。但是在朱棣一系,绝对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能与姚广孝比肩。更主要的是,当年的姚广孝已65岁了,在人生70古来稀的年代,姚广孝绝对称得上高龄了。一生修炼屠龙宝刀,自命神功无敌,却是在这般年纪,依然一事无成;至少,此时的姚广孝死了,写在历史书上,肯定也就是张三、李四一般的存在。你说,此时的姚广孝,会是什么样的心态?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人生恐怕就在平淡中终结了!这样一个绝世高手,处于当时背景下,他的才能,肯定会处于巅峰状态。因为,只有这种背景下,他的套路,才会在至刚至阳之间,透露着说不尽的阴邪之气;更会在无尽柔和之中,隐含着说不尽的锋芒。我在写这段历史时,总忍不住给姚广孝单独开一篇,但是感觉单独开一篇,英雄传奇色彩会太浓,所以作罢了。姚广孝在北平城内,只负责战略性的指导;因为具体布置城防的人,是顾成。顾成在朱元璋创业时代,就是朱元璋的贴身侍卫,端是凶悍绝伦的人物;大约相当于曹操一系的典韦、许禇;后来身经百战,辗转立功、终于熬成了高级将领;更难得是,他百练成钢化做绕指柔,后来酷爱读书,为人忠谨,一副长者之风。那一年,顾成69岁,其资历地位之高、经验之丰富,当时罕有人能比。顾成年近古稀,肯定不会亲临第一线;所以北平保卫战中,亲临第一线,承担各种危险任务的指挥者是邱福。邱福在朱棣一系的地位,大约相当于常遇春在朱元璋一系的地位。因为张玉死的比较早,所以朱棣称帝后大封功臣,除了姚广孝,只有朱能可以和邱福相提并论了。朱棣上位后,武将序列里,邱福排在第一位。以北平城的规模、构建;加上这种超级巨星的豪华阵容;关键是附近还有,朱棣亲率的燕、宁大军呼应。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是李景隆来了,就是李景隆他爹李文忠来了,也不敢说自己能在二十天时间内攻克北平城。再说得夸张点,就是徐达、常遇春联手行动,也不敢说自己能在二十天时间内攻克北平城。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北平城到底有多少军队?为了贬低李景隆,史书常常会极力缩小北平城的兵力;总而言之,北平城只有不到一万兵马,还都是老弱病残。这个,我们听一听就可以了。毕竟,北平是燕王的大本营,如果北平失守,燕王恐怕随时可能崩盘的。毕竟,燕王一伙人的家属,大都在北平城内;更主要的是,朱棣此前、此后控制的地盘,也就是北平城为中心的一隅之地。如果北平城 让人一锅端了,燕王到哪混啊?如果说,燕王率军离开北平城时,手下一共有12万兵马,它大致是这样分配的。北平城留守3万,其它城池共计3-4万;朱棣亲率5-6万大军深入大宁军区。等燕、宁二王合流之后。北平城依然是留守3万;其它城池共计3-4万;燕王亲率的大军,就有13-14万人了。面对这种格局,李景隆内心多少是绝望的。因为,在这种背景下,不是李景隆无法攻克北平城,换做谁,估计也没有机会的。毕竟,双方军队的组织结构、战斗意志相去太远。10月15日,李景隆到达北平城下。10月19日,燕宁二王已联手南下了。10月19日,燕、宁大军已开始南下,但是他们的行军节奏一直慢慢悠悠。在此过程中,燕王只是不断表示,我们马上就要杀过来了!我们马上就要杀过来了!!我们马上就要杀过来了!!!但是,他的行军节奏,却是慢得异乎寻常。到此为止,燕王已完全控制了战略的主动权。这就好像,燕王手持钢刀,一副随时要捅李景隆的样子;李景隆也是全神贯注的应对着,生怕这一刀突然刺过来。但是,燕王却是一会伸伸懒腰,一会做做体操;甚至还一会坐下来休息。这种过程,会极大的消耗李景隆的体力、精力;更会对李景隆的心理造成说不出的压力。在此过程中;李景隆最大的希望,恐怕就是燕王赶紧过来刺自己一刀。李景隆现在的内心,多少是有种绝望的感觉。11月5日,朱棣终于率军到达了北平城附近,这个行军速度,真心说实在太慢了。然后,当天双方就进行了一场简单的战争。再然后呢,当天夜里李景隆就开始撤军了。这场战争的具体战况是什么?李景隆发给中央政府的战报,大约是这样写的。战略环境已发生了变化,宁、燕二王合流的了。这相当于准备了一桌子菜,来了两桌子客人。11月北平地区,已是天寒地冻了,咱们大部分是南方兵,所以应该适当向南退点休整。还有,50万大军从各地抽调过来,兵将不习,它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进行磨合期。所以呢,11月5日简单接触之后,我们就选择了有序的战略撤退。朱棣一方写的战报,大约是这样的。11月5日,双方进行一场大战;李景隆被打得大败;当夜就溃逃了;关键是,大草包李景隆溃逃之际,都没有通知北平城下政府军。11月7日,双方在北平城下,又进行了一场大战,政府军全线溃败。真实的情形到底是什么?估计也就是一本糊涂账。我一再表达过一个观点,那就是历史的细节,可以有无数个版本;但是,基本的历史事实,通常是比较统一的。李景隆兵败北平城的战争,不论记述的有多有戏剧性。有三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无法抹去的。第一、双方都无高级将领的伤亡、被俘记载。要知道,此前与耿炳文、后来与盛庸、平安的大战中,双方都有高级将领阵亡、被俘的记载。这本身就证明,北平城下的战争规模非常有限。第二、李景隆退守德州后,依然是围剿大军的总指挥。这本身就证明,中央政府并不认为李景隆在相关战争中,有巨大的损失;更不认为李景隆在相关战争中,有明显的失职。如果李景隆在北平城下的表现,真有传统史书所说的那样不堪,小皇帝怎么还会继续让他当围剿大军的总指挥呢?这个,我们可以解释为小皇帝脑残弱智,小皇帝的助手是两个睁眼瞎,所以让李景隆忽悠了。但是,另一个事实,又做何解的呢?第三、如果李景隆在北平城下,真是发生了大溃败,而且是接连两次发生大溃败。那燕王为什么不趁势扩大战果呢?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如果真的在三天时间内,接连发生两次大溃败,兵力损失得有多大?我们可以想象。更主要的是,在这种背景下,士气得低到什么程度?我们也可以想象。而当时,燕宁二王合流,燕王的总兵力已超过20万,而且因为大宁军区的加入,还是以骑兵为主。在这种背景下,燕王怎么不趁势大举追击呢?事实上,李景隆从北平城下撤军后;燕王控制的地盘,和以前没有任何差别。换而言之,燕王实际控制的范围,还是局限于北平为中心的一隅之地;直到现在,燕王不要说有更大的突破了,就是连南部的保定,也没有夺取。保定距北平城有多远?200来里吧。就凭这些事实,我实在让无法相信,朱棣曾在北平城下大败李景隆,并且打得李景隆发生两次大溃败。从这层意义上,李景隆的战报,肯定讳言了许多失败,但是它更接近战争的真相。换而言之,双方在北平城下的战争规模非常有限,政府军是相对有序退出战场的。50万大军发生大溃败是什么情景?我们只要看看随后的白沟河大战就可以知道了。50万大军真的发生了大溃败,那就是一副兵败如山倒的样子,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意外,朱棣追着他们,一鼓作气杀到南京城附近,也是有可能的。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白沟河之战 赞 (0) 相关推荐 靖难之役:李景隆统兵五十万进逼北平,朱棣不全力固守,却去借兵 一.朱棣为何认为李景隆必败无疑? 收到建文帝派李景隆统领五十万兵马出征的消息后,燕王朱棣笑着对诸将指出,李景隆必败无疑,而且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这个观点. "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为将政令不 ... 靖难之役后,各地藩王们结局如何 文:琴剑霜月 朱元璋为了稳固皇室,同时加强边防,分封诸子到各地为藩王.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后,深恐这些叔王们坐拥重兵.尾大不掉,便与黄子澄.齐泰等近臣密议削藩.但削藩政策操之过急,激起了藩王们的强烈反弹. ... 和成有:《和氏家谱》从和青墓志看明朝的“靖难之役” 和谷:堂叔父成有,乃民国<同官县志>总编撰文瑄先生之嫡孙,出生于毛泽东老师黎锦熙曾经客居的南凹古槐下的窑洞,曾就职于铜川纺织厂任工会主席.新世纪初,我从海南归来,他携我续修<和氏家谱 ... 史评:明朝的宁王朱权善谋,可善谋的他为何被燕王朱棣忽悠瘸了? 明朝"靖难之疫"刚开始的第一年,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就扛不住朝廷军队的进攻了,他只有北平一城之地,而当时名正言顺的大明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却有举国资源,即使最早派出讨伐朱棣的将领李景隆 ... 姚广孝:辅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主持编纂《永乐大典》,配享太庙 姚广孝辅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是明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 一.47岁初遇朱棣 姚广孝是长洲人,小时候的名字是天僖,家人世代行医,他出生于元顺帝元统三年(133 ... 靖难之役中为何朱棣会赢?除了他自身和舆论外,还有3点很重要 建文元年(1399)六月,燕王宣布起兵,援引"祖训",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以"靖难"为名争夺皇位的战争.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朱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六) 刘伯温加盟朱元璋 刘伯温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也算个传奇人物. 其传奇性之高,直追张良.诸葛亮.他们始终置身于政治漩涡之中,而且混得风生水起,却总让人感觉他们是世外高人,而且淡泊名利. 刘伯温之所以拥有这种形象,很大程度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八) 陈友谅朱元璋第一次大决战六强产生 朱元璋不断崛起于江湖之际,陈友谅也在不断崛起于江湖. 1360之际,随着陈友谅主动进攻朱元璋,终于拉开了天下争霸战的序幕. 那一年,朱元璋33岁:他已占据了以南京为中心的广阔地区,成为天下最有影响的诸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四) 朱元璋兼并巢湖水寨 龙凤政权在北方如火如荼的在发展着,所以大元帝国军政资源,主要都用于在北方与龙凤政权死磕.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南京是距朱元璋最近的一个大城市. 关键是,现在的南京城,还控制在大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九十六)达延汗统一草原世界 (九十六)达延汗统一草原世界 明武宗的爷爷生前,也就是明宪宗生前,上一任蒙古大汗就死了. 当时的蒙古大汗,实力非常有限. 所以,蒙古大汗在位期间,高层争斗的那是一地狗血. 当然了,蒙古大汗死了,围绕大 ... 泪痕春雨漫评战国历史 (十六)三晋联手 一致对外 赵.魏.韩三大家族火并智氏家族后,晋国就成了三大家族并立. 以后,会如何发展呢? 据说,韩氏.赵氏掌门人,都想按常见的剧本模式,继续发展.总而言之,十大家族火并成了六大家族:六大家族火并成了四大家族: ... 泪痕春雨漫评春秋战国(四十六)三个世界的划分 天下弭兵 晋文公之后,争霸天下的事,其实就是晋.楚两国的事了:齐国.秦国已渐渐处于边缘地位了. 晋楚两国争霸的结果,就是苦了中原各国. 哪个国家,敢对晋国低头,楚国就率军攻打他:敢对楚国低头,晋国就率军攻打他.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九)进退失据中的张士诚 朱元璋第一次大败陈友谅后,江南各大实力派之间,渐渐进入了均势. 进入均势,就意味着各大实力派,只能暂时安于现状了. 处于陈友谅的角度,他缺乏了继续扩张了机会. 你让陈友谅继续攻打朱元璋,陈友谅实在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五) 跨越长江 朱元璋事业更上一层楼 朱元璋率军渡过长江后,第一个攻克的城池就是采石. 攻克采石之后,大家一时又紧张又兴奋,因为采石没有经过大战乱的洗礼,相对而言,物资还非常富足.所以大家难免觉得,好好抢上一票,赶紧撤回北方. 因为,现在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二) 大元丞相脱脱之死 上一节讲到,大元帝国丞相脱脱,率领百万大军围剿张士诚,打得张士诚惶惶不可终日,附近的郭子兴等人,对此也是吓得不断告饶. 就在这里这个关键时候,突然有一道圣旨传到了丞相脱脱那里. 圣旨的内容大意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