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经常被辽、金、西夏敲竹杠?这就是“温水煮蛙”的悲剧
自打辽国向北宋敲了一次“竹杠”,意外成功后,
西夏也是有样学样:想休战么?拿银子来。
再后来,金国继承了这一恶习,不止是要钱要物,还要人,
甚至连着当时的徽、钦二宗一大家子都被掳走了,
唯一逃脱的赵构,尽管南下重建了宋廷,
仍然没躲过金国那只手,
无奈之下,只能参照旧例,花钱消灾。
最后不论是敲竹杠的金国、西夏,还是被敲竹杠的南宋,
都被蒙古团灭。
南宋根本没料到,这一次他们遇到这种钱不能解决的问题,
代价就是国破山河在。
事实说明,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解决你自己。
那么,富有的宋朝,为什么会落到“谁都能敲一笔”这种地步?
内忧外患。
北宋内忧:国强民弱
赵匡胤能够顺利取代周后主,主要依靠的还是他殿前都点检这一军职,
也就是禁卫军最高指挥官,他深知兵权有多重要,
再加上五代十国时期,手握军权的部下篡夺皇位的事儿也是屡见不鲜,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心中已经有了打算。
他并没有急于卸除将领们的兵权,而是先将他们封官厚赏,
满足他们高官厚禄的欲望,率先稳定了局势。
时机成熟后,赵匡胤上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
借着酒宴,假装自己很醉,向将领们发牢骚:兄弟们,我整夜睡不好觉啊。
大家肯定要关心皇帝失眠的原因,这一问一答之间,
赵匡胤就把自己担心将领们夺权的心事吐露了出来,
不仅如此,他还给大家指了一条“明路”:
放下兵权,多置良田美宅,日夜美酒相欢.......
就这样,赵匡胤很平和地解决了兵权散落的问题,
不再设殿前都点检一职,而由他自己直接掌握禁军。
比起刘邦,这样的处事方式,真是高明了太多,
但是,功臣们是全身而退了,百姓们就艰难了,
这“多置良田”是指多少呢?
没限制的那种。
北宋建立后,下令把各县的户口、土地情况登记造册。
根据有房产、田地的人分为主户,也就是地主一类,
丧失土地、无房、甚至连农具都没有的人归为客户(佃户),
佃户就是依赖给地主种地生存,这部分人占总人口的约三分之一。
主户也分为五等,一等和二等基本都是贵族官僚以及富豪们,
三等是较赋富裕还有佃户的小门小户,
四等、五等就是土地几亩,还没沦为佃户的人,这部分人在主户中又占三分之二。
这些主户都要交纳夏、秋两税。
而客户,主要是交身丁税(20岁为丁,60岁为老),还有徭役。
这春、秋两税还不是按产量交的,是按亩数定额交,
意味着年头不好作物产量低,也得交同丰年一样的税。
虽说是主户交税,但大地主们的收入哪来的?
通过租地给佃户们,佃户们的收成要留给地主一半,算作租金。
要是没有农具,大地主们还会加上这部分租金,
并且,地主也会对佃户制定定额租制,意味着不管年景如何,
这块地就要交固定的收成。
如果佃户没钱交租怎么办?
地主们还有一招,就是放贷给佃户,利息高得离谱。
虽然北宋科技进步得比较快,借助很多先进的工具开发了许多土地,
由于北宋对土地兼并没有限制,上层的主户随意购置田产,
没地的人越来越多,沦为佃户交不起地租的也越来越多,
其实这种税制,最后还是压在了底层百姓身上。
这些穷苦的百姓,除了要承担高额的租金,还要承担劳役,
赶上某年有什么工事,几乎全年都没有劳作的机会。
所以,宋朝出现了“国富民穷”这种奇特的现象。
后来有人统计,北宋时期,大大小小的起义竟有200多起.......
他们无以为生,被迫起来反抗。
在军事、兵制方面,赵匡胤取消殿前都点检这一军职后,
设置了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
这三个机构管理禁卫军,合称三衙。
三衙的指挥官都是由赵匡胤自己任免的,
他们虽然管理禁军,却没有调兵和发兵的权力,
那这两个权力在哪里?枢密院,
这一文官担任的官职。
同样,枢密院虽然掌管这部分兵权,但是没有圣旨同样不能调兵、发兵。
赵匡胤还大量招募兵士,留守重兵屯扎在都城开封,
其余的分散驻扎到全国各地,
并且定期换防,不仅兵无常帅,兵也无固定的驻扎地,经常换来换去,
导致军营里的将领,经常出现“生脸”。
所以,北宋不缺兵,却“一战不如一战”,也有这些因素,
将与兵之间难以稳定配合。
由于军队人数剧增,养兵费用也相当惊人,
宋仁宗时蔡襄作了一个统计,全部厢、禁军每年开支4800余万贯,
占宋朝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
在地方政权方面,赵匡胤也下令大改特改。
原本地方上都设置有“节度使”,
这节度使权力自唐朝开始就很大,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
(可以理解为军区司令,或者省长,)
虽然名义上归朝廷管理,实际上是地方小政权,
像安禄山就是节度使,五代十国时期也都是节度使们争相称帝,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解决节度使势力过盛这个问题,
先是下令将节度使所在州之外的附属州县,都收回,由朝廷自己管理。
概念上就是“省会”还是节度使自己管理,省内其他州县就由朝廷自己来管了。
接着派文官,到这些郡县上任知州 、知县,并且这些官员三年一换,
又设置了通判,名义上是辅助知州,实际上是为了监督知州的,
也可以说是知州与通判共同管理,又互相监督。
而地方财政,也被赵匡胤收归朝廷。
设置了转运使这一官职,除了给州县留下日常开支,其余财物统统拉回都城。
地方上发生的各种纠纷案件,原来是节度使亲信处理。
赵匡胤就恢复了县尉建置,由朝廷派文官担任县尉,这事也归朝廷直接管了。
再加上调拨地方上的军队回朝廷,再由朝廷派禁军驻扎地方,
节度使完全是被架空了,
最后赵匡胤还下令拆了多地的城防,防患未然,
这一改制,文官就稀缺了,
怎么办?科举选拔。
而且是先选拔后委派,导致拥有官员品级和职位、拿着俸禄的人挺多,
实际上派出去实干的人不多,
也就是花钱养了很多闲官。
所以,宋朝出现了“文官”众多的奇特现象。
虽然这在北宋初期是不得不进行的一场改革,但是后来的统治者,
根本没意识到这种隐患。
北宋外患:辽、西夏、金都来敲竹杠
北宋前期,原本就和辽国冲突不断,
最开始不是没打,毕竟燕云十六州在五代十国时期被石敬瑭送给了辽国,
宋太祖赵匡胤决心要收回来的,只不过没能实现这个抱负,赵匡胤就突然去世了,
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也试图收回,发了两次兵,
其中一次还是赵光义自己带兵去打的,宋辽战争爆发,
只不过赶上那阵北宋收复北汉不久,士兵们还没缓过力气,再加上幽州城防坚固,
最终宋军惨败,自此宋太宗便放弃了收复燕云地区的打算,由攻变守。
到了宋真宗时期,辽圣宗率兵攻入北宋境内,
宋真宗想往南跑,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最终决定留下来,
真宗还被寇准拉城墙上鼓舞士气。
当皇帝的一鼓劲,果真不同凡响,士兵们作战也越来越猛,
还射杀了辽军首领萧挞凛,大大挫灭了辽军的士气。
再说辽国,一开始是屡战屡胜,结果他们发现自己怎么打着打着,
这战线拉得那么长,后备跟不上了,
正赶上宋真宗也不想打了,双方就签订了“澶渊之盟”:
宋每年向辽提供三十万银绢.......
这就开了宋朝“花钱消灾”的先河。
此时,北宋社会、财政危机已日益加深,
许多有远见的大臣坐不住了。
有大臣要求改革,去除这种弊端,但都没引起重视,
不仅如此,上书的大臣还遭到了诬陷,被贬。
到了宋仁宗时期,原来的藩属西夏又闹独立,
宋朝与西夏的战争又爆发了。
宋仁宗原本是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去打的,
没想到双方打了好几年,宋军是一战不如一战,
再加上西夏拉上辽国一起对付北宋,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种情况下,宋仁宗决定全力求和,双方议和使节开始往来。
最后以宋朝“花钱消灾”的方式告终:
答应辽国,在原澶渊之盟订立的岁币基础上,再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宋每年赐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由于宋英宗在位时间短,还没来得及有所作为便去世了,
继任者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相,决心变法(青苗法、免役、置将和对夏作战),
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一定效果,
1067年,神宗及王安石采纳王韶的策略,对西夏展开了攻势。
六年后,北宋收复了熙、洮、岷等五州,疆域扩展了二千余里,
这是北宋王朝在宋太宗时期之后,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
也是北宋中期最硬气的一次!
王安石变法虽然减轻了百姓负担,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还扩展了北宋王朝的疆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实质上是抑制大地主兼并,
剥夺大地主们的私利,
必然是为大地主阶层不容,
宋神宗死,年幼宋哲宗继位后,
新法在把持朝政的后族,以及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阻挠下,被废除了。
宋哲宗亲政后,虽然恢复了新法,继续对西夏开战,
也屡败西夏兵,迫使西夏叩关求和,
但是由于前期变法派和保守派争斗,各自派系内斗,
朝廷内部已经混乱不堪,新法实施的效果已经今非昔比了。
宋哲宗死后,继任的便是宋徽宗。
宋徽宗时期,朝廷内部更加腐朽不堪。
宋徽宗重用蔡京一伙人,打着新法的名义,
加重赋税,任意搜刮,抢夺民田,民不聊生,
北宋与西夏的战事再起,双方战斗十几年,胜负相当,
最后讲和。
只不过北宋朝廷还没从西夏战事中缓过气,
不久就发生了方腊、宋江等人起义,
北宋朝廷是使劲了吃奶的劲才扑灭起义的熊熊烈火。
在北宋与西夏连年争战的同时,
同样腐朽的辽国,也因附属的女真部落崛起,而陷入了危机。
1115年,辽朝统治下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
在北宋镇压起义期间,金国联络北宋一起攻打辽国,
双方还签订了“海上盟约”,
约定一起发兵,金兵攻取辽长城以北,宋兵攻取燕京,
结果金兵是屡战屡胜,宋兵带着20多万人马却被辽军打败.......
最后燕京还是被金兵攻克的。
金国一看,北宋怎么这么弱,
战后就提出了要求:以后宋要把以前给辽的岁币给金,燕京六州虽然可以给宋,
宋要把这六州的税收交给金,还有另交一百万缗作为燕京六州的代税钱。
但这些并不能满足金国的贪婪,
在打败辽国后,金军兵分两路,大举南下侵宋。
早就吓破胆的宋徽宗,此时却把皇位传给了太子赵桓(宋钦宗),自己跑了。
金军兵临城下,宋钦宗无奈只能求和,
但是想议和也是有条件的,金国提出:
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等各万匹、缎百万匹、绢帛一百万匹;
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
尊金帝为伯父;
以宋亲王、宰相作人质,送金军北渡黄河,方可议和。
尽管各地禁军也都赶来救援,宋钦宗还是割让河间三镇,答应了金国的要求。
一年后,也就是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经过夏天的休整后,
又以宋朝毁约为借口,再度南侵,
这一次金兵不仅占领了京都开封,洗劫了大量钱财、宝物,
还把把徽、钦二宗及后妃、宗室、官员共3000多人,一同俘虏北去。
这就是“靖康之祸”。
这一次是割地、赔款都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
北宋如同温水里的青蛙,
在舒适的水温里,日益麻痹,
妄想用钱来解决所有问题,
当水慢慢加热时,青蛙才察觉到了危险,但为时已晚,
如同北宋,没有外患危机时,沉浸在“温水”里无动于衷
当危机来临,北宋已无力逃脱了,
以往沉浸享乐,不顾百姓疾苦,文官冗杂,日常训练兵士的武官却少得可怜,
若不是“花钱消灾”,灭亡只会是更早的事,
但同样因为经常用钱来解决问题,才会自欺欺人,以为什么危机都是用钱能解决的。
这种消极的风气,也一度传给了后来的南宋朝廷。
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