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章
第一段: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第二段:乐与饵,过客止。(乐,lè)
第三段: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第四段: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可既。(见,jiàn)
道德经第35章
译文:
--轻轻牵住一根绳子,
--后面跟来一头大象,
--因为绳子紧紧拴住了大象的鼻子。
--原来此象非真象,
--而是无形之象,无状之状。
--世人睁大双眼,总想看见一物,
--如果不能看见一物,
--最好看见一象。
--于是世人开始算卦,
--称为卦象。
--象代表天意,
--所以又称上天垂象。
--大象并非天象,
--而是天象之母。
--上天垂象,背后都是道的运化。
当你轻轻执住大象的鼻子,
整个大千世界都与你平移。
大象虽空空无物,
但如同一个威力强大的引力场,
三千大千世界都随之起舞。
一直执住大象的鼻子不要中途放手,
就会最终达到安平泰的极乐世界,
这是大妙的彼岸。
在前往大妙彼岸的途中,
充满无数种诱饵和世间乐事,
终始想引诱修行者离开正途。
修行者心中默默念诵,
人生如白驹过隙的心咒,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可以驱除各种魔幻的诱惑,
不会中途停留下来。
大象原来就是道,
当品尝到道的无味之味时,
感到清凉甘甜,
正如天上降下的甘露。
人间杂味顿时显出恶臭,
不对比谁能够醒悟?
我瞪大双眼,看不见道在何处?
我注耳听闻,听不到道在何方?
但是道的妙用多如河沙,
所有的语言都无法描述完整,
我顿悟三千大千世界都是道的化现,
没有道,一切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经文很含蓄,“--”表示隐含义,补充理解
文本分歧:
“用之不可既”(帛本、河本、想尔注本),王本作“用之不足既”,义同。
“不害”,一般注为不伤害,害是孟子“直养而无害”的害,是遏制,妨碍之意,此处“往而不害”是指执大象而不停止。
“乐”是广义的人间乐事,并非狭义的音乐。
“过客”指修行者,即参透“人生如白驹过隙”者。
“止”不是停在此处,而是避而不入。
题解:
破物、破象、得无象,无象是为大象。
大象即无象,大象无形也。凡夫执迷不悟,见物而不舍,甚至把自己也当做一物。因此老子以象破物(以象逻辑破物逻辑),凡夫又执迷象,老子又以无象破象。象即是佛教的相,老子破象,达摩破相。破一切执迷,这是开启妙心(空的无限逻辑)的妙法。僧肇《不真空论》说:“象非真象,故虽象而非象”。老子物、象、无象见道三部曲,正是见道三利刃。无此利刃,如盲人摸象,终身没有成就。
大象隋朝傅大士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禅意无穷,老子此章也是禅意。物不可以倒流,但象可以倒流,大象则可以逆转。故前文说“可名为小,可名为大”,小大可以逆转,河水可以倒流。生命是物则不可倒流,一天天长大,逃脱不了“物壮则老”的衰败。如果生命是象,则可以倒流。生命是无象,则可以“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可大可小,可老可幼,可上可下,可现可隐,任运自成,此为大妙。老圣呵斥世人喜执(“不可执也”--29章),但此突然说“执大象”。世人认为小可执而大可抱,老圣反是,抱小执大。小不可抱而抱,大不可执而执。一,小也,抱一即须弥纳芥子。无,大也,即芥子纳须弥。大小互纳,正是玄同妙力。
道、无、一是三位一体,无和一均是道的化身,含义不同。“大象无形”(41章),此大象即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14章)。无代表无物之象(无象之象),一代表大玄同体,无所不包,此是大一;然可缩为一微尘,此是小一。大一和小一无二无别,大小同体。一言“抱一”,无言“执无”,此等境界,正是老圣甚深禅定所实证,世间无法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