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祁麟老师《听张延武、詹永明大师班授课之笔记》
2018年4月27日,晨,我怀着一份纯粹学习者的心情,踏上了张延武、詹永明二位竹笛教授主讲和主持的大师进修班之旅。
也不知这是我第几次为了求知,而踏进上海音乐学院这片对我来说无比神圣的土地,音乐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那么的崇高而不可亵渎。
早早就守候在贺绿汀音乐厅所在的四楼民乐系排练厅门口,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到场的,厅门还没有开,几分钟后,开始陆陆续续来了一些学生模样的人,经了解,他们都是上音本校和其他院校前来参班的班友,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在读研究生。
张延武老师和詹永明老师,都我是从小就非常景仰的竹笛大师,据我了解,张老师秉承了刘森竹笛演奏风格技法,发展了长安笛派,詹老师则是赵松庭老师真传,发展了竹笛浙派,二位老师的水准已达出神入化,对竹笛界的贡献也都是有目共睹的。
又过了几分钟,张老师和詹老师向排练厅走来,我赶紧迎上前去问候,虽然和二位老师都不是第一次面,相对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我并没有期待自己这小玩家的身份能够获得二位大师的关注,而让我意外的是,他们虽是大师,却毫无大师的架子,笑脸回应了我,并亲切地称呼我为"小祁老师",我赶紧拱手低头说"不不,我是小祁同学",老师们笑了。
进入排练厅,同学大约有十多位,都是各个院校的精英,我在靠后的位置上端坐下来,一边设置手机静音,一边等候教授的授课——用手机便签记录课程内容,是我这些年来四处听课历练出来的能力之一。
本场大师进修班是由张延武老师主讲,詹永明老师主持的。开场,詹老师说明了张延武老师的来意和本进修班的宗旨,并说张老师是刘森演奏风格技法正宗的传人之一,希望同学们认真对待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张延武老师清了清嗓子便开讲了,表示以同学们轮流吹奏的形式,逐步分析和讲解曲子的难点及演奏概要,梁欣老师的作品《乡歌》成了本场进修班的学习资料,随着第一位同学奏完引子,张老师开始了讲解,以下我就按照便签内容结合自己的记忆,尽可能地还原一下这场学者的盛宴。
《乡歌》的音乐素材分为两部分 ,引子、行板、小快板、小广板为陕北曲调,慢板为关中曲调。演奏时要考虑到符合当地音乐风格特点,不能用南方丝竹乐的技法去体现,而应该用具有陕北唱腔的北方音乐演奏技法。
引子中的高音5长音,要用泛音,即全按加上第三孔的指颤吹奏,这一点是很多同学不曾注意的。
吹奏曲子要有歌唱性,乐句的衔接要保持往前走的感觉,虽然要讲究旋律中"线"和"点"的互相结合,但同时也不能忽略气息依然往前走,这样可以使得歌唱性与流畅性互相结合。
演奏风格要符合曲子风格,演奏时要热血沸腾,最好是"能让鸡皮疙瘩都出来",那种尽情挥洒、淋漓尽致的感觉,才足够打动人心。
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气息与手指的并用,同时以舌点突出乐曲的歌唱性,当气、指、舌三者相结合的时候,乐曲表现力会变得更加丰富,不要只关注于乐句中的某一个点,音乐是富有整体美的时间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在带有感情的时候,全按作2的1(包括中、高音区),需要应用半孔去诠释那种虚音的效果,这样做能使得这个音更接近人声的歌唱,在演奏时半孔1与叉孔1指法是根据需要有所选择的。另外,全按作6指法,其半孔4与叉孔4指法也应当选择性应用,利用虚、实音的变化,丰富音乐的色彩。
有时,从腹部发力的气振音,要与口腔内部气流振动互相结合,形成腔振,并与纯粹的气振,在不同音区切换时,有选择性地进行互补运用。关于这一点,我在今年一月时就与"刘森/简广易笛艺研修群"的兄弟们专门探讨过(现在还保有聊天记录),实际上我是受了师父周林生老师的启发,师父当年告诉我"刘森吹笛呱呱叫,关键在于怎么呱",因为我感觉到纯粹的气振,在某些时候还不够幅度,不够满足引起音乐色彩强烈变化的需要,所以才想到利用口腔配合腹部一起微微收缩发力,产生幅度更大的气振,类似于唢呐的"唇振",我把这个叫做"腔振",当时我还以为这个"腔振"的概念只是自己杜撰出来的,但没想到现在得到了张延武老师的肯定,我非常欣慰自己没有学错路线。
张老师又讲到一个回滑音的问题,即全按作6的545气滑式的回滑音,实为要分成两段吹奏——在54 和45两音之间,运用气息的控制消失和再现,做出微断效果,形成整体似断非断的特殊滑音感觉,这样做之后立刻衔接上5音的气振,是北方笛曲特有的一种演奏效果,善于表达极其抒情的乐句。
说到《乡歌》慢板这里时,张老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此时我提出了自己的第一个问题:"请问张老师,不同幅度大小的气振音以及平音,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是有讲究的吗?"张老师回答说,不同幅度大小的气振音以及平音,要根据乐曲中每个乐句甚至每个单音所表达情感的不同需要,互相结合运用,气振的幅度、密度都要随着音乐表达情感的不同需要去控制。接着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张老师,您认为气振音与手指变化的瞬间配合应该如何去训练?"张老师回答说,这个就要靠平时慢慢习惯了,这是一种两者间同步的习惯,就好像双人跳水运动员,二人讲究步调一致,互相协调,唯一的方法就是多体会,多练,别无他法,不止是气振和手指的配合,气、指、舌三者的同步配合也是如此,都要习惯同步,因为所有这一切的技法都是为音乐整体赋予的美感本身服务的。在此,我个人认为,还应该要补充一下唇部的同步配合,即风门随着气流需要而同步变化,因为我能体会到张老师在演奏激动乐句时,会运用气冲音使得风门略微放大,就好像唱歌一样,同时口腔放大,让音色达到了充分共鸣,表达出扣人心弦的意境。
接着,张老师还说到,同学们在演奏高音时,要根据需要透出来,吹出来,吹响,不要羞羞答答。
这首曲子的快板,声音要有弹性,要像唱歌一样,张老师说,有一次四川音乐学院的石磊老师说要跟他学习《乡歌》的快板,张老师问:"这快板有啥好学的呀?"石老师:"有啊,就是要学那个'呼噜呼噜’,那种顺溜的感觉特别神奇。"说到这里张老师和大家都开怀大笑了起来,是啊,这个"呼噜呼噜"比喻得非常形象,说起来这是多容易的事,而实际上,窃以为这就是气、指、唇、舌、气息角度乃至音乐性处理和熟练度等元素的高度结合,四个字——出神入化。张老师接着说,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气息的变化最重要,快速乐段也不能忽略了细微的气息变化。另外,快板中,全按作2的3(装饰音3)5,应吹成343 5,6(装饰音6)1,应吹成676 1。
最后的广板,句子要吹饱满,气息要给得充分,也就是不要给人感觉断断续续,要吹得大气一些。
临近课程结束,张老师又问:"同学们还有别的问题吗?"于是我又举手提出了自己的第三个问题:"老师,我发现每位同学在吹奏时,气息的收发控制都不一样,您给我的感觉是收发自如,非常自然,好像强弱变化都是预先设计好的路线一样,但是通常会有同学吹成千篇一律,或者永远冲在上面,收不回来,还想请您说明一下应该如何去安排,控制气息的收发好吗?"张老师眉目一振,说道:"气息运用要讲究自然,虽然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可能不一样,个人习惯也不一样,也不一定讲,要你完全跟我一样去处理音乐,但是关于气息的收发,我还是那句老话,要根据音乐美感的需要,那可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啊。"詹永明老师立刻在一旁补充道:"张老师说的太对了,也正如刚才小祁所说的,很多同学还不懂什么是气息收发,强弱对比要互相结合,演奏确实不能一味地只是发力,让人感觉整体吹得太冲,要根据乐曲需要去控制收发,刚柔相济,这才是至高境界。"一时间,大家掌声雷动,本场进修班课程到此结束。
这次张延武教授主讲和詹永明教授主持的大师进修班,让我学到了非常多的笛艺秘籍,也让我看到了当代院校学子精英们出色的表现,不虚此行。
感谢张延武老师精彩纷呈的讲解和示范,感谢詹永明老师提供平台和学习的机会。
我愿将此文与所有喜爱竹笛的笛友们分享,一起努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