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续命汤中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的千古名方

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麻黄10g杏仁10g甘草1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50g防风15g防己10g川芎10g黄芩10g人参10g附子15g
【用法】水煎,附子先煮,以不麻口为度,余药后下,汤成,分3次,温服。可连服数剂
【主治】风邪中经,经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蹇涩。亦治风湿痹痛。
【证析】肝主筋膜,经脉拘急,半身不遂,病在肝系。上述征象,称为中风。风中的原因有内外之别,此证病前并无任何征兆,结合其他检查分析,不是肝风内动,而是外中风邪,这种中风,称为真中,属于风邪中经机理。所谓风邪中经,就是风中腠理,引起经脉挛急和营卫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再究风邪之所以能够中于经脉,则因其人腠理空疏使然。故《灵枢·五变》谓:“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风邪不能独伤人,唯夹寒之风,为祸始烈。卫阳不足,腠理空疏,寒风侵袭,经脉受寒而挛急,营卫受塞而凝滞,遂见上述证象。
【病机】风邪中经。
【治法】温经通阳,扶正祛风法。
【方义】寒风引起经脉痉挛,营卫凝滞,法当温经通阳,祛邪外出,只有使拘挛的经脉舒缓,凝滞的营卫通调,半身不遂的证象才可消失。风邪中人,实由腠理不密,腠理不密,实由卫阳已衰,若只祛邪而不扶正,仍然百密一疏,祛邪之中兼助正气,才使治法臻于完善。此方是由麻黄汤、桂枝汤、参附汤三方加味而成,展示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的配伍形式。
方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即麻黄汤,再配祛风的防风,散寒的生姜,长于开表泄闭,祛邪外出麻黄、杏仁宣通肺气;桂枝、川芎温通血脉,防己通调水道,有疏散风邪出表,调理脏腑功能,流通气血津液作用,这一组药重在祛邪。人参与附子同用,即参附汤。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经散寒,二味益气温阳,可使阳气旺盛;与桂枝、生姜、芍药、甘草协同,可以调和营卫。俾营卫调则腠理密,腠理密则藩篱固,藩篱巩固才能抵御相侵风邪,杜绝风邪复至,这一组药重在扶正。
三方合用,能呈扶正祛邪功效。芍药、甘草有柔肝缓急之功,配入方中,有针对经脉挛急施治之意;诸药皆温而用一味苦寒的黄芩,又有制约诸药而具反佐之意。治疗外感疾病的方剂常由消除致病原因、调理脏腑功能、通调气血津液三类药物组成,此方不仅全俱,且有柔肝缓急之品针对组织结构挛急,扶助正气之品照顾卫虚,配伍较为严密。
【应用】
1.此方长于疏散风寒,温通气血,由外风引起的半身不遂,可以使用本方。若属肝风内动的脑出血,则非所宜,误用有抱薪救火之失。脑血栓引起的半身不遂,疗效也差。
2.口眼㖞斜,审其确因局部受邪,本方加蜈蚣3条,连服数剂,曾用之,有效。
3.此方有开泄腠理、散寒除湿、调营通滞的作用,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或但臂不遂,投此亦可获效。
【化裁】
竹沥饮子(《备急千金要方》):即本方加羚羊角、石膏,水煎,去渣,加竹沥10份,姜汁半份,分3服取汗;间二三日再服一剂;三服后随病进退增减。治风痱,身无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者。有扶正祛风,化痰息风功效。
【歌括】小续命汤桂附芎,麻黄参芍杏防风,黄芩防己生姜草,风邪中经此方谋。

续命汤证浅析及临床应用

一、方议
续命汤 
《金匮要略》附方《古今录验》
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三两,桂枝三两,当归三两,人参三两,石膏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芎䓖一两,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太阳药证: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汤)。恶寒无汗,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喘。(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渴)
阳明药证:石膏。口渴,汗出,心烦。
太阴药证:干姜,人参,甘草。津液不能自摄(下利,遗溺,流清涎)辨寒证者。
厥阴药证:当归,川芎。四肢厥冷,屈伸不利,身痛不知处。(当归主咳逆上气)
组合
麻黄桂枝:恶寒,无汗,身痛。
麻黄石膏:恶寒,汗出,而渴,心烦。
麻黄杏仁:恶寒,而喘。
干姜甘草:吐涎沫,咳而遗溺。
干姜人参:心下痞,下利。
桂枝当归:四肢厥冷,痛不知处,屈伸不利。
当归川芎:屈伸不利,身痛不知处。
……
综上所述,续命汤证: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恶寒,身痛,头重,口干渴心烦,或咳喘,或流涎,或遗溺,或下利。
风寒闭塞在表,经脉不通不荣,身体拘急不利,不能自遂。麻桂发之,汗出则表和;归穹通之,使筋脉柔缓。
肺通于表,表闭而肺塞,作喘。麻杏宣肺降气。
内化郁热而口渴,石膏清之。
正气鼓于外,中土空虚,参草姜守中而助正。
中风见恶寒,口渴,或头重,舌红或淡红,薄苔或少苔,脉多浮弦或兼细、兼数。即可考虑此方。
恶寒,不汗出,心烦者,麻桂量大于石膏(大青龙汤意)。
恶寒,汗出,烦渴者,石膏量大于麻桂(麻杏石甘汤意)。
屈伸不利,手足抽掣,筋脉挛急,加芍药(芍药甘草汤意)。
便干者,加硝黄。便黏者,加苓术。
脉微,恶寒,但欲寐,加附子。
……随证加减……
二、验案
附父亲一则医案:
一脑梗死患者,女,44岁,一个月前因左侧手足无力去市医院就诊,CT显示脑梗死,现经常头痛头昏如裹,微恶寒,脉沉细无力,舌质红苔薄黄,平时易上火。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
麻黄15g 桂枝10g 杏仁15g 石膏40g 甘草10g 当归15g 川芎10g 葛根30g 茯苓15g 泽泻30g干姜10g 大枣3枚g 白芍15g 党参30g
七付
三天后患者打电话说喝了以后感觉像有水冲涮血管一样,头也不痛了,左手也比以前有力了。
:患者脑梗死,半侧身无力,中医辨病为中风。症见微恶寒、头痛头昏如裹,《内经》云:因于湿,首如裹。头重如裹确有湿邪,然湿性黏浊,以利湿之法取效较慢。《伤寒论》有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头痛如裹一证不正如项背强几几,是寒湿之邪闭郁太阳经脉所致吗?以汗法发散寒湿表邪定是覆杯而效。病人中风见微恶寒,头痛如裹,易上火,舌红苔薄黄,典型续命汤证。合方葛根汤增其解肌舒筋之效治头昏痛。加茯苓泽泻,原意取法泽泻汤,治冒眩。换白术为茯苓,增其利水,且定悸安神。方证对应,故显佳效!
此说粗糙之极!以药论方!将方中各药依功效分类而未解释各药之间的联系!只要上过中药课的大抵知道何须多言!按作者之说;小续命汤乃四经合并病?还是解释一下方中各药的联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将这些药合为一方?病机治法为什么?

​陈老以小续命汤治疗带疱后遗神经痛案

宋某,女,31岁,2007年8月10日初诊。

半年前患带状疱疹,后经西医住院治疗,疱疹得以消解,但至今左侧肩臂仍为疼痛所苦。刻诊:患者左手肩臂痛甚,兼吞咽时咽喉疼痛,视其两侧锁骨头不对称,左锁骨头因同侧胸锁乳突肌痉挛牵扯而明显隆起,余无他苦,舌体胖大,舌质微黯红,苔薄白罩黄,脉平。

陈老曰:此余毒未尽,可用小续命汤透达余邪,解痉止痛,以观其效。

令疏方如下:

麻黄10g 桂枝15g 杏仁15g 白芍15g

防己15g 白晒参15g 大枣15g 防风15g

川芎15g  黄芩10g 炙甘草10g 威灵仙20g

生姜15g 法半夏20g 制附片15g先煎40分钟)

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

8月13日复诊:药后病无明显进退,陈老曰:舌体质虽无变化但苔有渐退之势,守法守方,原方威灵仙、法半夏羌活10g、北细辛6g,4剂,水煎服。

8月17日三诊:服上方疼痛大减舌淡红少苔,脉反微缓,陈老曰:此为欲愈也,上方加独活10g、法半夏15g,继服3剂,巩固疗效。数月后患者因他病就诊,询知病痛痊愈。

【按语】

(1)肩臂疼痛与苔薄白,脉平并见,是本案用小续命汤的辨证要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达半年,初诊时仍见薄白苔,脉平表明邪气尚未传里。不以病程长短论证之表里,而以舌脉为据,揭示病变本质,陈老审证求因之细密于此案可以窥见。

(2)本例病机为余毒未尽,滞于经脉,何谓之“毒”?

对“毒”的认识,每从“热盛成毒”、“火盛成毒”理解。《简明中医辞典》载为:①病因:如毒气,即疫之邪。②病证:多指红肿热痛或水湿浸淫之症,如热毒、湿毒等。③指药物的毒性。那么,本案之“毒”当从何立论?陈老认为:毒者,乃西医之病毒、细菌之类,与中医之六淫同属,并指出邪毒致病的特点为肿、滞、缠绵。此案言毒,其理有四:疼痛系带状疱疹后遗之患,西医证实带状疱疹之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此其一;主症为疼痛,系经脉挛急,气血津液滞而不通使然,此其二;肩臂疼痛,吞咽时竟累及咽喉疼痛,表明疼痛不轻,此其三;第四,疼痛历时半年,迁延不愈。综上所见,谓“余毒未尽”,既着眼于病因,又强调病势,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之“败毒散”同功异曲。

(3)本案无正虚证象,何不弃参附之温补?风中经络者,每与其人卫阳不足理空疏有关,正如《灵枢·五变》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患者带状疱疹后遗肩臂疼痛达半年之久,是正气难以托毒外出之故,组方遣药时尚应扶助正气以筹万全之策。方中参、附合用,益气助阳,偕桂枝汤能使卫阳固密,邪无所入;携麻黄、防己、生姜等可使正气充盛,透邪托毒,如此则邪正兼顾,相得益彰。

【侍诊心得】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通常4周后)神经痛持续存在。目前仍是世界级的疼痛难题,其疼痛持续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患者由于长期忍受疼痛折磨而苦不堪言,自古以来中医在治疗蛇串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案的病理改变为余毒未尽,滞于经脉,致使经脉挛急和营卫运行障碍经脉痉挛而牵扯,加之气阻津凝,血行不利,故见锁骨头隆起,肩臂疼痛,咽喉疼痛,舌胖质黯红。治当祛邪外出,缓急止痉,通调气血津液,方用千金小续命汤加减。方中麻黄汤、防风、生姜,开表泄闭,意在透邪外出;麻黄、杏仁宣通肺气,桂枝、川芎行血通脉,麻黄、防己利水祛湿,意在流通气血津液;白芍、甘草柔肝解痉,防风祛风解痉,三药重在解痉止痛。人参、附子益气温阳,使阳气旺盛,偕桂枝汤能使卫阳固密,则风邪无所入也。

二诊时病家病情无明显进退,系风毒久羁,经脉痉挛,故加羌活、细辛增强祛风解痉之功。陈老在临床诊疗中,尤重视经脉弛张所导致的病变,常据经脉弛张的病因病理,分别配用祛风解痉药、柔肝解痉药、息风解痉药等。擅用祛风药以解痉是其特点,认为肝、目、筋等皆为厥阴风木所化,治风就是治肝,指出痛泻要方之防风泻肝,乃缓解肠道痉挛也;治风就是治目,石决明散伍荆芥、羌活,旨在祛风解痉以治疗角膜因挛急重叠而生翳;治风就是治筋,则本案于二三诊中增入二活、细辛等祛风药以缓经脉的挛急。

三诊时患者舌苔趋于正常,而脉反显微缓之势,似有迷惑,但经陈老一提,恍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23条所述,“脉微缓者,为欲愈也。”《素问》言:“大则邪至,小则平。”言邪甚则脉大,邪少则脉微。同时本案初诊时脉平,正可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4条之“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来解释。患者疱疹愈后一直为肩臂疼痛所苦,余无不适,表明其正气尚能与邪气抗争,阻之于体表不使内传脏腑,故见“脉静”。

带状疱疹的患者一般发病即到皮肤科接受西医抗病毒、止痛、消炎治疗,但这些治疗对预防PHN(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尚难肯定,原因是:①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对带状疱疹病毒仅产生抑制作用;②及早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虽能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期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病程,然其免疫抑制作用亦可妨碍机体自身对病毒的清除。

由于西医没有特效杀灭疱疹病毒的药物,加之病毒复制速度较快,易使毒邪内伏。故以余之见,减少PHN的发病,关键在于透毒外出,畅行营卫。即一经确诊,及时运用中药、火针、外敷膏药等多种疗法使毒邪得解,气、血、津液恢复正常环流。

陈老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就有可能造就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医学,二者不应有门户之见。就目前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而言,中医略优于西医(当然这需要有更多循证医学的支持),中医要借西医之长,进行理论创新,认识更多的疾病。

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我也试过,曾二剂而效,五剂而痛除。也还是辨证论治,并不拘于何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