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年底了,大家都开始疯狂地组饭局,因为不知道后面会不会就不能出门吃美食了。昨晚小熊就和我去打卡了一家心仪很久的餐厅,吃完之后,服务员给了我们几个薄荷糖。小熊突然好奇心高涨,研究起了“为什么薄荷糖中间总是有个洞”,当然,趣多多也被这个问题给吸引了。对于这么有趣的问题,我当然要分享给你们,我知道你们肯定也非常好奇。首先薄荷就有自己的古希腊故事,相传是冥王哈迪斯(Hades)爱上了美丽的精灵曼茜(Minthe),引起了冥王的妻子佩瑟芬妮(Persephone)的嫉妒,于是佩瑟芬妮就将曼茜变成了一棵草任人踩踏。坚强的曼茜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身上还拥有了一股令人舒服的清凉迷人的芬芳,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于是,人们把这种草叫薄荷(Minthe),英语中直接用mint表示薄荷。我觉得如果佩瑟芬妮听过白居易的《草》,一定不会将曼茜变成一颗薄荷。18世纪中叶时,薄荷已经在西欧开始流行了,当时大多是被用来当作药物,后来广泛用于调味牙膏、糖果等等。1912年,因为当时正处在炎热的夏季,很多巧克力的糖果都比较容易融化掉,一个名叫克拉伦斯·克兰的人,研究出了将硬糖跟薄荷结合的糖果,这种糖不仅耐热,还带给人们清爽的感觉,于是他就将这个糖起名“Life Savers(救生员)”。不过,你可千万别以为,因为这个品牌叫“救生员”,所以这个糖就做成了“救生圈”的样子。最早的时候,薄荷糖其实也是实心的。大家小时候吃糖,有没有一不小心把糖咽下去的?反正趣多多是做过这样的傻事,当时害怕极了。而薄荷糖也遭遇过这样的事情,小孩子吃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卡在喉咙里面,因此发生了很多“薄荷糖惨案”,小孩因为咀嚼不当窒息而死。“救生员”公司肯定坐不住了,毕竟生产这款糖是为了盈利,而不是去“谋杀”孩子,不能自断财路,随即工厂就生产了带洞的薄荷糖,如果糖果上有洞,即使它存在于喉咙里,一个人仍然可以呼吸。▲1917年 Life Savers的产品广告对于这个解释,趣多多还是有点怀疑的。然后就有人给出了第二种解释,核能物理学家罗恩戴维斯用数学的知识解释“吃糖果时人们感受到的甜度与糖果溶解的速率成正比。”趣多多看了很多遍这个解释,相对来说有点复杂(不好意思告诉你们,趣多多的数学比较差),总的一句话:“有洞的薄荷糖吃起来要比实心的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反正趣多多感觉吃起来是一样的,吃到最后嘴里都是甜的。是不是有很多人跟趣多多一样,最开始都以为薄荷糖中间留个洞就是为了方便大家吹口哨,也不知道是哪位大佬研究出来的,硬是把一颗“正经糖”吃出了“花里胡哨”的感觉。在趣多多看来,这几种解释都有点略显牵强,也不知道是不是薄荷糖公司出的营销策略,因为当人们开始好奇为什么薄荷糖中间会有个洞之后,薄荷糖的销量确实上升了不少。你们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呢?欢迎说出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