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特辑 |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卷)真题解析及标卷范文(可下载PDF版)

2020年各地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深度解析,由一线名师分析命题规律及趋势,通过满分范文真实再现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为2021年高考作文写作提供有效建议。

『一堂作文课』会持续推送各地2020年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解析,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下载PDF文件,方便打印使用。

👇

往期回顾-点击下载

高考作文特辑 | 2020年北京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及标卷范文(可下载PDF版)
高考作文特辑 | 2020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及标卷范文(可下载PDF版)
高考作文特辑 | 2020年天津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及标卷范文(可下载PDF版)
高考作文特辑 | 2020年江苏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及标卷范文(可下载PDF版)
高考作文特辑 | 2020年浙江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及标卷范文(可下载PDF版)

👇

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卷)

1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
名师解读
【命题解码】

“文章合为时而著。”2020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卷) 作文题呼应时代重大事件,聚焦疫情中正能量的构建,同时重点突出了对思辨意识和色彩的考查,让理性思辨穿越疫情阴霾,是一道值得称道的作文题。

“病退风清日,便是万木春。”在波澜壮阔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各行各业听从党中央命令,在积极防护的前提下,投入不畏生死的抗疫之中,涌现出了不少值得点赞的人物及事迹。拉开物理空间距离,是防护需要;人心空前凝聚,是抗疫使然。让考生在“距离”与“联系”之中寻找到感动,寻找到震撼,寻找到力量,寻找到精神;在思辨之中把握正能量,把握众志成城, 把握中国智慧,把握伟岸品格。

聚焦“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主题,是立德树人的生动体现。疫情是一堂思政课,它让我们懂得了“风雨里做个大人”的道理,它让我们懂得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的道理,正是这些人、这些事、这些正能量缩短了人们之间的心灵距离,使得我们在病毒面前毫不惧怕,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1. 从选材看。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一高考作文题走的是疫情“全视角”考查路线。引导材料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的关键词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要展现了疫情面前国家和人民的态度与行动,这可算是作文题设置的大情境;第二部分由两句话组成,关键句是“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分别从家庭、娱乐和体育场所、政务办理、学校及公共场所等五类最具代表性场景方面谈防疫距离,这是作文题设置的真实情境;第三部分由两句话组成,关键句是“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分别从城乡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医学专家、快递员、司机、教师、新闻工作者等六类特定人群抗疫的特定视角展现了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群像,这是作文题设置的“相对立”的情境。这样,引导材料就形成了大情境统领两类“相对立”真实情境的格局,使得引导材料内部有了思辨张力与“矛盾对立”,也形成了对全国防疫抗疫情况的全面扫描和深度介入,突破了一般疫情作文题设计平面化的局限。

2. 从指令上看。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一高考作文题的指令设计简短明了,注重对整体思维的考查,将主旨限定性与文体开放性有机结合,且极富创意空间, 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写作灵感与欲望。先是创设了一组真实写作情境(大情境+ 真实情境 +“相对立”情境),然后提出一个明确清晰的指令——“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这个任务指令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说的是运用上述引导材料的方式,是“综合”,而不是简单“结合”,更不是将引导材料弃之不用。所谓“综合”以上材料,就是要运用整体思维方式,把上述材料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知,也就是将上述大情境、真实情境及“相对立”情境整合起来说事论理。第二部分则点明了写作的主旨内容及时间限定,“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时间范围限定在“疫情中”这一特定时间段,主旨则要谈及防疫抗疫中人们是靠什么力量、通过什么方式、运用什么策略在彼此身体距离加大的背景下守望相助、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第三部分要求写一篇文章,则给予考生文体体裁选择的自由度极大,擅长记叙文体的可选择记叙文;喜欢议论文体的则可选择议论文;爱好诗歌写作的也不妨写一首诗歌; 写成实用类文体,如书信、演讲稿、发言稿、慰问信等等,也是可以的。

3. 从关系上看。

该作文题最有创意的是任务指令中疫情“距离”与“联系”这一组关系的提出:“距离”因科学防疫而产生,“联系”因积极抗疫而紧密,这似乎构 成了并列关系;“距离”虽因病毒侵袭而加大,“联系”却因阻止病毒害人而 拉近,这似乎可构成转折关系;在有“距离”科学防疫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人心相通”有效抗疫,这似乎构成条件关系;有“距离”防疫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有温情有“联系”抗疫,这似乎可构成递进关系……如此这般说来, 如何定位任务指令中疫情“距离”与“联系”这一组关系,更是命题人对考 生发散思维甚或创造性思维的深度考查。

【审题误区】

该作文题任务驱动意味明显,审题时务必把握住该作文题的写作任务要求。一是材料驱动,要综合写作引导材料,不可将材料弃置一旁;二是主题驱动,就是让你写“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必须写出特殊背景下“距离”的科学性、关键时刻“联系”的可贵性,以及科学“距离”与紧密“联系”之间的深层关系与内涵。以下三种误区需要防范:

1. 割裂“距离”与“联系”,“油水”分离。

有的考生也许能够分头写出防疫“距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也能写出抗疫中“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事迹及精神“联系”,但无法将防疫“距离”与抗疫“联系”结合起来,造成了“油水”分离的状态。其实, 无论是科学防疫,还是积极抗疫,除了由“防”到“抗”的状态变化外,还有一种不畏病毒、舍生忘死、“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力量的凝聚、精神的升华、境界的提升在里面。若无对疫情的深入思考,若无对疫情中不平凡事迹的深度感悟,是很难把“距离”与“联系”有机结合起来的。

2. 未能“综合”引导材料,写成引导材料的扩充版。

有些考生可能不懂得“综合”材料是何意,为引导材料所拘束,将文章写成了引导材料的扩充版。所谓“综合”材料,就是把握三段引导材料之间的逻辑关联,明白命题人这样组合三段引导材料的用心与用意:疫情之下, 远了距离,近了联系,一长一短间,彰显的是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展示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责任。只有“综合”出上述类似的观点与话题,写作才能基于引导材料,又能高于引导材料;才能不为引导材料所困,抒写出考生自己对疫情下健康人性、高贵精神、伟岸品格的独特理解与深度感悟。

3. 论述杂乱,素材熟烂,未能做到“有序”“避俗”。

这道题目,考生在写作时很容易出现以下情况:大量罗列抗疫人物和事迹,缺少条理化呈现,不懂得素材“为我所用”的道理,行文缺少逻辑脉络, 所选事例除了钟南山,就是李兰娟,还有一个张定宇,别的可具体可细化的事例所剩无几。行文不能做到“有序”“避俗”,主要原因还是对疫情关注不 够,了解不到位,思辨不到位。行文变“无序”为“有序”,需要考生掌握依 据观点或主题剪裁素材的策略,头脑中要有提纲挈领的意识。行文要去“熟” 避“俗”,需要考生“全视角”扫描观照疫情与生活,如要了解防治传染病的 “四早”原则、治疗的“四集中”法、疫情后期精神心理康复策略、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疫情防控;还要整体把握疫情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正能量 的个人与集体事迹,他们的焦虑或希望,他们的感动或痛心,他们的悲伤或 抚慰……

(命题解读:陈鲁峰)
真题范文

天涯咫尺,情深意长

——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 

遥望昔日九州通衢,春意繁闹之时,人迹萧索。奔向英雄之城的驿路迢迢,却挡不住白衣执甲者前行的脚步。当病毒意图使天人永隔的时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国家力量铸就的盾牌,护卫起生命的紧密相依。

疫情,让我们亲身感受到空间的距离与联系。热闹的聚会、扎堆的娱乐、蜂拥而上的抢购,在疫情防控的态势下这些都不复见到。居家隔离,戴好口罩,延迟开学,谨遵安全“一米线”……这些拉开了我们的社交距离, 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保持空间的疏离。然而,各种线上问候、各种“云服务” 一直都在,把我们的心灵团结得更加紧密。更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慰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默契,“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殷诚。文明纷繁,天涯各绽花枝;人类命运却更加休戚与共,近在咫尺。

疫情,让我们切实体验到时间的距离与联系。疫情让我们按下了“暂停键”,但时间却没有停滞不前。我们看到,各行各业人员在疫情中的奔波与努力。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医学专家、快递员、司机、教师、新闻工作者、建筑工人……口罩和厚重的防护服隔离开一个又一个忙碌的身影,但在这疫情时间的流逝中,我们的联系却因对生命的珍视而更加紧密。我们见证了跨越 83 年的“山川相遇”,热泪盈眶中坚信“国应无恙”;我们见证了跨越百年的患者和医护的相互致礼。民族精神,华夏永续。时光流逝,过往成为天涯;精神永存,同气相生近在咫尺。

疫情,让我们深度思考个体心灵与外部世界的距离与联系。疫情中我们拉开社交距离,却常常在心中充满牵挂;我们戴着厚厚的口罩,却更加追寻生命的真实;我们距离英雄很远,眼里却常含感动的泪水。“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平凡距离伟大很远,但伟大可以源于平凡。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今日青年如我,亦当立鸿鹄之志,以疫情中各领域的奋斗者、守护者为榜样,积极进取,不断缩小与他们的距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以待国之所需,担当而立,时代有我,顶天立地!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疫情中的距离,其实是知止,是平衡,更是和谐;疫情中的联系,是放眼寰宇,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殷殷之情俱系于华夏沃土,寸寸丹心皆忠于国家使命,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保持距离,加强联系,战疫有我,情深意长!

【名师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要求,着眼于“疫情中”这一社会大背景,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总纲展开,起笔点出抗击疫情的“国家力量”与“国家行为”,为“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张本;然后从防疫的距离和抗疫的联系两方面进行具体时空阐释,将视野放大到世界,显示出阔大的襟怀;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彰显出众志成城的抗疫意志。紧接着,别开生面地对“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进行哲理层面的阐述,以“个体心灵与外部世界的距离与联系”收束,将论述聚焦于“我”与时代,凸显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担当精神。结尾两段回扣材料,对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的内涵进行总结,升华境界。全文语言简洁典雅,富有思辨意味。

(点评教师:崔晓敏)

以上内容来源
华语教学出版社品牌图书
《2020年高考作文特辑》

👇

(0)

相关推荐